公元1644年3月8日,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在闖王李自成大軍的圍攻下岌岌可危,崇禎皇帝發了瘋般殺死了所有女眷,然後和秉筆太監王承恩化妝出逃,最後無法出城,絕望之際在煤山自縊。
同一天,平日裡道貌岸然的大明臣子們再也不顧威儀尊嚴,紛紛做了鳥獸散,在如同末世一般的紛亂中,都把目光放在了財物上,埋的埋,藏的藏,一片熱火朝天,烏煙瘴氣。
可是,有的人就是和別人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
一、劍走偏鋒,私藏前朝檔案
話說一個叫潘若孫的吏部小官,別人是顧命,顧錢,他兩樣都不顧,風風火火的套了一輛馬車,來到原工作單位的庫房。一不逃命二不圖錢,那麼他所欲何為呢?你請往下看,他趁亂將吏部的各類公文、制度、檔案資料統統裝車,一股腦拉回了家。
在別人眼裡這些不過是廢紙一堆,為什麼潘若孫卻冒死拉回家當成了寶貝?別急,潘若孫自有他的打算。
潘若孫在大明的吏部是一個底層小官,沒有多少實權,但是他在吏部卻有很大的能量,因為從他爺爺,到他父親,再到他,三代都在吏部為官,深耕多年,上下貫通,裡外勾連,政事練達,手眼通天。尤其是他的爺爺,愈老彌堅,簡直快成精了,這個私藏吏部檔案的主意就是他出的,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分析了歷史趨勢和時政變化,最後認為,新王朝的建立是必然之大勢,而新朝建立之後有兩件事必做:
一是要啟用一些舊朝老臣,因為天下還是原來的天下,社會還是原來的社會,舊朝老臣對原來的人和事都比較熟悉,管理起來也自然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二是一定會用到原來的資料,因為大清這些年除了徵戰就是徵戰,對社會管理的經驗一片空白,所以他們要用前朝的經驗作為參考,更會用到各種真實的數據,來為他們制定新朝的制度和措施提供依據。
到那時,自己的孫子挺身而出,就會成為新朝炙手可熱的人才。
接下來,清軍入關,趕跑了李自成的義軍,定都北京。大清王朝新立,一切百廢待興,貼出告示招聘舊朝的官員,潘若孫前去應聘,憑著自己以前在吏部的紮實基本功輕鬆過關,成了大清朝吏部的一名公務員,而且比原來官升一級。
潘若孫心裡樂開了花,他開始佩服爺爺的深謀遠慮。
再接下來,吏部官員開始在他們這些舊朝官員中進行調查,詢問明朝那些檔案資料的下落。可是,問了一溜兒夠,翻了個七開八倒,卻沒有得到一點有用的信息。
潘若孫心中大喜,他知道清朝廷越是重視,越說明他們藏起來的那些檔案資料是無價之寶。歷史的進程竟和他爺爺的預測如出一轍。
二、事遂人願,政壇嶄露頭角
沒有資料可以參考,但大清的吏部還得運行,當務之急就是重新制定製度、規範等等,但這對於在馬背上徵戰多年的大清卻是先天不足。
潘若孫覺得機會來了,他開始四處走動,主動請纓,以自己熟悉前朝制度為由,想盡千方百計,終於得到了這項任務。於是,他回家翻出那些檔案,根據大清的特點,將明朝的舊制加以改進,很快便完成了這項任務。
應該說,潘若孫還是有一定的能力的,雖然在明末的吏部並不得志,但不能抹殺他的優點長處,他在起草這些文字的時候能夠審時度勢,旁徵博引,觸類旁通,任務一交上去便得到了上級的認可,最終以他的方案為藍本,幾經修改確定下了大清吏部的各種制度規則章程條例。
隨後,上級又給他派了幾次任務,他憑著自己對吏部機構運行機制的了解,憑著那些珍貴的歷史資料,都能駕輕就熟,最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成了大清吏部不可多得人才,一時平步青雲,連升三級,儼然成了大清政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就這樣,一個前朝遺臣,用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市儈的狡黠,為自己的孫子鋪出了一條錦繡的康莊大道。
三、貪慾難平,開啟作死模式
可是,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些前朝檔案給他帶來了光明的前途,卻也讓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最終招致殺身大禍。
話說潘若孫熟悉吏部的運作機制,又親自參與了新制度的制定,更是對官場上的那一套暗箱操作了如指掌,對體系中存在的漏洞心知肚明,而仕途上的順利更是增加了他的信心,也膨脹了他的野心,在金錢的巨大誘惑下,他的心開始蠢蠢欲動,他想改變,再一次改變。
首先,他主動出擊,尋找那些想上進的地方官員拉上關係,借著自己吏部官員的名頭,為他們指點一二,往往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但又點到為止,拿捏的恰到好處。對方被點到了痛處,則恍然大悟,相見恨晚,請求高人指點迷津,他便擺出一副普度眾生的樣子,給對方解惑授業,化解危機,打通瓶頸。他的策劃往往點石成金,都是官場中人,自然知道禮尚往來,對方給予他優厚的回報,一切水到渠成,皆大歡喜。
這樣一來二去,潘若孫的名氣越來越大,找他辦事的人也越來越多,他的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他不再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而是直接拿了當事人的銀子去打通關係,這樣積累起來,自己的人脈關係越來越雄厚,以至於許多封疆大吏來京城辦事都要先去拜訪他,讓他指點一番才能安心的去辦要辦之事。
再到後來,不僅吏部,其他五部的小吏都把潘若孫當成了自己的偶像,無事常聚把酒取經,有事串換互通有無,潘若孫則在這觥籌交錯之間掌握了大量的官場動態,擴大了人脈資源,經過運籌運作,他再把許多動態轉化成資源,交換成了真金白銀。潘若孫成了官員們心中名副其實的「地下組織部部長」。
俗話說舞臺有多大心就有多大。潘若孫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收穫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二桶金,第三桶金,財富如滾雪球一般越積越多,原先的房子已無法標配他的社會地位,無法安放他那顆膨脹的心。於是,他準備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買了大宗的土地,建起了豪華的府宅,其間亭臺廊榭自不必說,雕梁畫棟,極盡奢華。同時,為了彰顯自己的價值和與眾不同,他將院子裡的大房子分別掛上了「吏部房」、「禮部房」、「戶部房」、「工部房」、「兵部房」、「刑部房」六塊大招牌,凡是有來求他辦事的,僕人問明情況後,會按照六部的劃分,分別帶人進入各自的房間,每個房間裡都會有專人負責接待,處理對應衙門的事務。
各位看到了嗎,六部齊全,這分明就是小朝廷的節奏啊,你說這潘若孫是不是作的有點兒大?
可潘若孫自己不這樣認為,內心的膨脹已經讓他忘乎所以,沒有了敬畏,沒有了是非,真把自己當成了能主宰一切的存在,無論你是作奸犯科、包庇縱容,還是投機鑽營、坑蒙拐騙,他一律來者不拒,照單全收。實在辦不了的,他也有辦法,私刻了六部的公章,偽造出六部的公文,如果有真的就通過關係替換,沒有真的則直接下發到地方。他替那些貪官汙吏辦了很多事,偷梁換柱者有之,欺男霸女者有之,霸佔良田房產者有之,草菅人命者也有之。
為了金錢,潘若孫已喪盡天良,不但不知悔改,反而變本加厲,一意孤行,把自己推到了老百姓的對立面。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也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他在家中豢養了很多黑道上的亡命之徒,一旦行事受阻或者有違逆自己的地方,他就會派出這些亡命徒,去把這個釘子拔掉。他想的是一勞永逸以絕後患,可沒想到這更激起了人們的反抗,他則為了金錢已全然不顧,拋棄了道義,泯滅了良心,喪失了人性,這樣形成惡性循環,他的惡名越來越響亮。
四、事發東窗,以死謝罪後人
上帝欲讓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
潘若孫的所作所為就是瘋狂到了極致。沒有不透風的牆,紙裡終究包不住火,他的光輝事跡最終傳到了順治皇帝的耳朵裡,順治震怒,自己才是大清皇帝,可是卻有人在他的眼皮底下替他行帝王之事,這還了得!於是派人徹查,御林軍來到潘若孫的家裡抄家搜查,人贓俱獲,不僅查出了大量的贓銀,而且查抄了兩大箱子潘若孫和各種大小官員往來的信件,以及前明朝的吏部檔案,至此一切真相大白。
順治將那些信件一一過目,所涉及官員竟達數百人,更有許多朝廷大員涉及其中,這讓順治震驚莫名的同時也為了難,真的徹查嗎?這一下子抓好幾百人,朝廷各部門都會受到影響,大清朝還不癱瘓了?再說,誰能保證繼任者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再抓一批?這樣往復循環?權衡再三,順治最終還是選擇將此事大事化小,以懲戒為主。第二天早朝,順治當眾將所有信件全部燒毀,以前的一切一筆勾銷,既往不咎,給了涉案官員一個感激涕零、改過自新的機會。
而潘若孫則死罪難逃,財產全部充公。當他身陷囹圄,不免一聲嘆息:悔不當初啊!
可是有什麼用呢?在新舊朝代更替的時候,如果沒有爺爺的歪門邪道,他的心裡就不會種下投機取巧的種子,或許就會平凡一生,平安一生;在大清初立的時候,如果他能見好就收,把持住自己,就不會迷失在金錢的世界裡不能自拔,雖不算大富大貴,也可以榮華一生,安然到老;在他的聲望達到最頂峰的時候,如果能迷途知返,及時收手,也就不會把金錢看得過重,進而作孽殺生,遭到這麼多人的妒恨,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如果......可是沒有如果,後悔起不到任何作用,人生都是單行路,等到知道後悔的時候就什麼都晚了。
人啊,做事一定要三思而行,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中間對得起良心,做事問心無愧,做人才能心安理得。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是自己的千萬別拿,只有耕耘屬於自己的土地,到了收穫的時候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我是熱愛傳統文化的小魚,解讀歷史但不歪曲歷史,歡迎大家批評斧正。碼字不易,望高抬貴手,不吝點讚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