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民歌的張也,因《走進新時代》成名,背後創作者也紅極歌壇!
眾所周知,張也是近年來歌壇升起的一顆新星,儘管她以前就已在歌壇嶄露頭角,但是讓她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卻還是《走進新時代》這首歌。成功並非僥倖,任何一個人在成功的路上都必然付出了無數的辛酸和汗水,張也也不例外,她在《走進新時代》中那深情婉轉的演唱蘊含著她的多少努力和汗水啊。
張也是湖南長沙人,小學畢業後考人了湖南省藝校,學了6年的湖南花鼓戲,為她日後的成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業後,她被分配到省花鼓戲劇院,參加了好多折子戲的演出,由她主演的花鼓戲《唐伯虎與沈九娘》還被拍成了戲曲片,可見她的功底很好。1986年,張也參加了湖南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這是她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演唱民歌,獲得了業餘組第一名,被選進京參加複賽,後來她又考人了音樂學院,正式從事民族聲樂的研究和藝術實踐。
民歌跟戲曲不太一樣,在音樂學院,好多人都從事過專門的聲樂訓練,有的早已是歌星了,而張也的基礎卻相對薄弱,看到自己同別人之間的差距,她心急如焚,連睡覺都想著練聲,別人練一個小時,她就練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經過她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在著名民族聲樂教育家金鐵林老師的具體指導訓練下,她的演唱水平提高很快。
張也在歌壇上一步一個腳印,認真而又樸實,當她名聲初起的時候,經常有人來請她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演出、錄音活動,演一場收人會很可觀,可她都謝絕了,好多同行朋友都不理解她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其實張也心裡很清楚,不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不掌握各方面的知識就不能當好一個真正的歌唱演員,在當前我國的聲樂舞臺上,不少演唱者隨「風」而動,什麼流行就唱什麼,結果是一首歌大家都來唱,張也就不願意這樣,她說過,我學的是民族唱法,演唱時必須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民族音樂是一個巨大的藝術資源,還有很多東西等著我們去發掘,我們要在這方面多做一些努力才行。
張也為了藝術上的追求放棄了自己的許多愛好,這個漂亮的姑娘甚至連精心打扮一下自己的時間都沒有,而且她的愛好很廣泛,喜歡打羽毛球、逛商店,也喜歡做飯做菜、編織小飾物等,可是自成名之後,演出加學習,她就再也沒時間幹這些了。張也的《走進新時代》之所以能夠風靡全國跟她的勤奮努力是一點也分不開的。
在中國共產 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期間,由青年女歌唱家張也演唱的《走進新時代》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主題音樂,在會議期間由中央電視臺反覆滾動播出,這首歌曲也隨之成為中央電視臺多次大型文藝晚會的主旋律,由數不清的歌唱家用多種組合形式演唱,《走進新時代》時傳遍大江南北, 把中國人民帶人了新的世紀。
背後創作這首歌的軍旅作曲家印青一時之間也紅極歌壇, 蜚聲軍營內外。其實,他並不是一個一夜成名的新星,在創作《走進新時代》之前,他已經走過了18年的業餘創作的道路。在他上中學的時候,酷愛音樂的他就拉得一手好琴,悠揚動聽,得到老師同學的刮目相看,1969年,他上山下鄉來到江蘇省生產建設兵團,在鹽鹼地頭、煤油燈下,經常傳來他那歡快的琴聲。
1971年7月,在浙江黃海灘涂,剛滿18歲的新兵印青,白天他和戰友們一起修築海堤,晚上衝完了涼水澡,戰友們進人夢鄉後,他卻在低矮的帳篷裡,借著微亮的煤油燈火,聚精會神地讀著音樂大師們的傳記,心裏面充滿了對大師們的仰慕和激情。年輕的印青用小提琴的一根弦,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姬弦,符號表示為G,它是小提琴上最粗的那根弦,輕輕一撥,即可發出渾厚的音色,充滿了豐富的情感和無盡的魅力,印青稱之為「男性的美」,在晚風吹拂的煤油燈下,印青開始了他的業餘音樂創作,綠色的音符,表達出他心中陣陣波瀾壯闊的青春的創作衝動,這個世界都因他的樂聲而變得美麗起來。
在火熱的部隊生活中,印青做過3年排長,當過七年大兵,任過團、師和浙江省軍區三級機關文化幹事,他體驗過西子湖畔的錦繡風光,經歷過東海前哨的熱風冷雨,多彩的軍旅生涯和豐厚的江南文化,塑造了他剛柔相濟的風格,從小就在軍營裡長大的印青,號角聲常常在耳邊吹響和迴蕩,因此,即使在他功成名就之後,他最喜歡聽的頭銜還是「軍旅作曲家」,他為此感到自豪和光榮,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常常喜歡使用軍鼓、號角等,以抒發他軍營生活的愛戀和寄託。
80年代初,印青以《當兵的歷史》為代表,在軍營樂壇上嶄露頭角,他用戰土喜愛的曲調,唱出了戰士們的心聲,當在南京舉辦的全軍業餘文藝會演上,臺上唱響《當兵的歷史》這首歌的時候,全國戰鬥英雄,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張明同志被歌聲所打動,情不自禁地站起來向舞臺立正敬禮,這事一時在軍營樂壇傳為佳話。這也是印青音樂創作中精彩的一幕,他至今仍記憶猶新。1984年,印青作為浙江省軍區戰士業餘演出隊隊長,率隊進京,為中央領導和軍委首長匯報演出,被總政治部授予「優秀演出隊」的錦旗。1988年11月,印青告別了美麗的西子湖,來到前線歌舞團編導室任創作員,不久,便被提拔為編導室副主任,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創作領域。
前線歌舞團是在軍內外享有盛譽的軍隊文藝團體,擁有沈亞鹹、龍飛、朱南溪、任紅舉、陶思耀、賀東久、向彤等大批著名的詞曲大家,創作演出過《淮海戰役組歌》、《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太湖美》等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前線歌舞團多年來形成的「時代特色,軍旅風情、江南底蘊、精品意識」的藝術風格給印青以極大的薰陶和滋潤,使他在藝術創作上更上一層樓,在前線歌舞團的10多年中,印青一直堅持走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創作之路,他的音樂才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終於寫出了《走進新時代》這樣廣為傳唱的傳世名曲。
最後,小編想說的,依然是關於我們的張也。從戲曲開始,小學畢業後就進入藝校的她,一學就是整整六年的花鼓戲。畢業後又被直接分配到花鼓戲劇院,參加很多演出。轉機出現在1986年,報名參加歌手電視大賽的張也,拿到了業餘組的第一名。再加上後來張也考上了音樂學院,自此也開始和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歌壇上的張也,心中一直都有一把衡量標準的尺子。不願隨波逐流,而是犧牲掉很多時間來紮根完成民族唱法所必備的濃厚鄉土氣息。也正是因為一首《走進新時代》,一下子唱紅了張也,也讓創作這首歌的軍旅作曲家印青一時之間紅極樂壇。其實歌壇上,一首歌的完成,單靠歌手的演唱是不行的,一首歌的出名廣為傳唱,也是需要演唱者和背後的創作者付出巨大的心血,而張也和印青,就很好的詮釋了一首歌所要歷經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