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鄉愁、一種傳承——西北傳統民歌二人臺在創新中走進新時代

2021-01-10 新華社新媒體

藝術團排練情景歌伴舞《圪梁梁》。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韓亞嶔)9月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首歌、一股鄉愁、一種傳承——西北傳統民歌二人臺在創新中走進新時代》的報導。黃河在分隔晉陝蒙的河床裡彎彎曲曲,畫出了一個名叫河曲的小縣城。

河的對面,左側是陝西的府谷、神木和榆林縣,右側是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大草原。難怪人們說,在這裡「雄雞一鳴驚三省」。

河曲縣城邊上的長城古隘口水西門口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西北水旱碼頭。過去河曲本地人乃至山西人由此乘船過河,便可直達一河之隔的陝西和內蒙古。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古時的河曲山路遙遠,水路艱險,十年九旱的日子沒有盡頭。

明清時期,不少山西人為謀生走西口到內蒙古等地,窮家難捨,故土難離,一步一回頭,望著淚流滿面的妻子,踏上了尋求富足的走西口之路。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這首《走西口》正是反映了人們走西口外出謀生的悽美和悲涼。歌曲感情真摯,曲調優美,是傳統民歌二人臺的代表曲目之一。

2006年,河曲民歌二人臺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歌曲產生於此,河曲因歌而名,人們在欣賞哼唱中也逐漸知道了山西河曲縣,熟悉了河曲民歌二人臺。

兒童婦老盡歌謳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河曲更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鄉。700多年前,中國「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就誕生在這裡。近兩百年來,河曲民歌益發興盛,縣誌中記載「戶有弦歌新治譜,兒童婦老盡歌謳」,時至今日,不論年長年幼,河曲人都能來上幾句。

黃河流水亙古不變,日夜不停,但黃河兩岸的生活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曲縣現在經濟繁榮,水路陸路交通發達,公路網交叉縱橫。過去走西口的古渡口早已變成河曲群眾休閒娛樂場所——西口古渡廣場。

每逢節假日,這裡都會熱鬧非凡,特別是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河曲群眾還會在黃河裡放河燈,在古渡廣場上唱大戲。廣場河神廟對面的古戲臺上,也時常會傳來優美高亢的民歌二人臺,向人們展示這散發著濃濃鄉愁的熟悉曲調。

說到民歌二人臺,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被人們稱為「歌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二人臺傳承人賈德義。

賈德義,雖年過八旬,頭髮花白,滿臉皺紋,但精神矍鑠,憑著一副近視眼鏡,還能透露出些許「文藝範」。

老賈現在還住在縣城文化館後面的一處清代老平房,這裡不通水沒暖氣,冬天生爐,夏天搖扇,家徒四壁,黑咕隆咚,滿屋子都是收集的舊報紙、書籍,有人說老賈的屋子還不如收廢品的乾淨。

此話不假,其實老賈有新房子,老伴和兒子都希望他能搬出來住,但老賈卻說,在這裡住慣了。

賈德義的性格有些「異類」,秉直且不管不顧,對於民歌二人臺的研究可謂苦心孤詣,近乎痴迷。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作為一名文化幹部的他就開始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間的山曲民歌。

每當提及二人臺,老賈就會興奮起來,手舞足蹈像一個孩子。

賈德義說,河曲二人臺的產生地雖有爭議,但他認為河曲位於黃土高原,黃河岸邊,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河曲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二人臺的產生發展有著密切聯繫。

數百年來,商人巨賈、將帥兵丁各色人等聚集於此,長城內外,黃河兩岸,南北文化習俗在這裡交匯融合,在與原有河曲民歌不斷融合碰撞的過程上,逐漸產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河曲二人臺。

「民無史,官有載」,至於河曲二人臺究竟是什麼時候形成雛形,雖經相關專家多次考證,但一直沒有定論。賈德義說,通過流傳下來的唱詞和在世的老藝人們的傳說上分析判斷,大約產生在明末清初。

隨著人們走西口等社會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原先流傳於河曲的民歌二人臺也逐漸影響到周邊地區,廣泛傳唱於晉陝蒙一帶,並融入各地特點,發展出了各自特色,還有了新的稱謂,在內蒙古叫「爬山調」,陝北又稱「信天遊」。

黃河邊的「田野組合」

「河曲民歌、二人臺究竟有多少?天上的星星有多少,地上的曲曲就有多少。」1953年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到河曲採錄民歌,短短三個月就記錄了1500多首唱詞。初步統計,流傳於當地的二人臺唱腔有160多個,傳統劇目達到120多個。

賈德義認為,民歌二人臺之所以有這麼大的生命力,正是它來源於民間,服務於生活的內在特質所決定。例如廣為傳唱的《走西口》《五哥放羊》《掛燈籠》等二人臺代表曲目,全部都來源於生活,反映了歌唱者的真情實感,同時也逼真地展示了那時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態。

賈德義說,民歌的創作實際上是「隨生隨滅」,一些曲調優美,上口易記,好理解有共鳴的曲子就流傳下來,不被人認可的也就自然淘汰。所以這麼多曲子經過時間的不斷淘滌,都是經年累月積澱下來的精品。

賈德義舉例說,現在流行的二人臺《走西口》原來也不是這個樣子,上世紀60年代就做過一些修改,中間也走過彎路,有些改編的效果並不好,老百姓不認可。「民歌二人臺的這些傳統曲目,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只有不斷探索和實踐,才會出現更為大家喜愛、真正反映時代的新版本。」

老賈是個全才,吹拉彈唱編都在行。在研究二人臺的幾十年間,他特別反對傳統藝術的「大拆大建」。他認為對於傳統的內容改動不可以過於劇烈,而要「順蔓摸瓜」,讓老百姓有接受的過程。「改編不能亂彈琴,要靠譜、不走樣。就像房子改造和拆了重建是兩回事,修改效果好壞的標準就是看是否能得到老百姓認可和傳唱。」

最讓這位老人揪心的是,近些年民歌二人臺的演出市場明顯萎縮。他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歌二人臺在在晉陝蒙一帶廣為流傳,僅河曲縣就有可出去演出的劇團300多個。

在老賈嘴裡,最常念叨的就是「下去、上來、出去」六個字。他認為,二人臺並非沒有群眾基礎和市場,要想吸引群眾首先要下去接地氣,除了收集散落的老曲子,走訪老藝人外,還要體驗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感知社會的變化;其次要善於做案頭工作,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有坐「冷板凳」搞創作的堅韌和堅持;再次要讓二人臺走出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過去一些民歌專場就引起過巨大轟動,甚至一些外國人也非常喜愛,因此讓河曲民歌二人臺走出山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是它發揚光大的重要途徑。

在西口古渡廣場,賈德義仍然堅持演唱,幾乎一天不落。他手捧著四弦琴,抖肩跺腳,帶領著「田野組合」演唱隊的婆姨老漢們,向天而歌,盡情演唱,在水聲淙淙的黃河畔早已成為了一道獨特風景。

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

就像民歌二人臺可以產生不同流派一樣,在傳承這項民間藝術上,有一位被人稱為「二人臺歌王」的王掌良就蹚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子。

王掌良原先在內蒙古二人臺劇團當演員,在晉陝蒙一帶有著很高人氣,現在雖然已是65歲的年紀,但他聲音洪亮,精氣神十足,還常常上臺演出。這陣子,王掌良正組織全國民歌大賽等系列活動,天天忙得不亦樂乎。

2011年4月,一位民營企業家在河曲投資成立了民歌二人臺藝術團,並多次邀請王掌良回來報效家鄉,傳承二人臺傳統藝術。

「這個藝術團現在有近50名演職人員,作為一個基層演出團體,連續四五年演出場次都在200場以上,在當地可受歡迎哩!」劇團成立後,雖然經歷了不少坎坷,但發展得紅紅火火。

王掌良對於民歌二人臺的傳承發展有十足信心。他說,二人臺和過去極盛時期雖不可同日而語,但只要勇於創新,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特別是這些年各級政府對於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都非常重視,在方方面面給予大力支持,河曲縣還專門出臺扶持政策,為團裡的幾位骨幹解決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安心演出和搞創作。

「現在藝術團內部施行企業化管理,把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引進來,獎勤罰懶,多勞多得。對於外出參加比賽獲獎者,將根據得獎的含金量,給予重獎。」王掌良說,藝術團成功的一點是注重年輕演員培養,前些年還和山西藝術職業學院聯合辦學,並請來著名的演員、老藝術家為大家示範授課。

在一些大型劇目演出中,藝術團專門設置了幾套人馬,這樣不僅可以引進競爭機制,還為年輕人提供了歷練的機會,發掘演出人才和領軍人物。「這些年團裡的演員收入穩定,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曾經辭職出走的10多位演員現在都回來了。」劇團的一位演員說。

時代在變,生活在變,人在變,山曲也在變。王掌良表示,要想贏得市場,贏得觀眾,一定要結合時代特點,創作反映百姓生活的新民歌來。

近些年來,藝術團編排了反映扶貧、土地流轉等百姓身邊故事的民歌劇目就有幾十種。例如新編排的民歌《蜜果緣》,說的是一個老光棍賣蜜致富後與種果園的女主角相親並走到一起的故事。

類似的還有《尋找老扶貧》《扶貧女婿》《脫貧感言》《考女婿》等,與傳統民歌唱的生活悽苦或單純男女愛戀不同,這些新民歌普遍反映了近年來這個貧困地區的農民致富後的新生活,時代感強,旋律更輕快、劇情更幽默。

王掌良說,在編排節目時,不能囿於傳統的內容,要根據現實需要,主動創作一些能夠引領觀眾,弘揚正能量,成風化人,與時俱進的精品力作,這也是作為民間文藝創作的應有之意。同時,這些作品的創作班底都是熟悉民歌二人臺的民間藝術家,他們完全繼承了民歌二人臺傳統的風格和精髓,這樣老百姓看了節目後就會覺得熟悉親切又不走樣。

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王掌良認為,在民歌二人臺的傳承保護中,除了像賈德義老一輩的民間文藝工作者的堅守外,還要吐故納新,勇於開拓。在民歌二人臺的傳承上,要進校園、進課堂,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愛好;同時抓住山西省開發長城、黃河文化等旅遊板塊機會,借船出海,不斷擴大民歌二人臺的傳播範圍、提升它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演唱民歌的張也,因《走進新時代》成名,背後創作者也紅極歌壇!
    演唱民歌的張也,因《走進新時代》成名,背後創作者也紅極歌壇!眾所周知,張也是近年來歌壇升起的一顆新星,儘管她以前就已在歌壇嶄露頭角,但是讓她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卻還是《走進新時代》這首歌。成功並非僥倖,任何一個人在成功的路上都必然付出了無數的辛酸和汗水,張也也不例外,她在《走進新時代》中那深情婉轉的演唱蘊含著她的多少努力和汗水啊。
  • 城鄉春晚唱傳承
    會寧縣委宣傳部長王強說,他們的春晚是一場會寧民歌大薈萃。會寧民歌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沒有黃土高坡上的信天遊和花兒名氣大,但卻是一種原生態音樂,具有較強的地域文化特色。  今年60歲的馬克選,是民歌春晚的主創者,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會寧民歌的省級文化遺產傳承人。「會寧民歌是會寧人的精神家園,它與隴東山歌、洮岷花兒相互融合。人們在集體勞動時,會在田間地頭即興歌唱。
  • 連理綻放二人臺 草原高歌並蒂開
    說起二人臺,您可能不太熟悉,甚至跟東北特色地方藝術「二人轉」有所混淆「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道出東北人對「二人轉」的喜愛程度;「寧賣二畝地,也要鬧家戲」,表明西北人對「二人臺」的喜愛程度。「二人臺」是流傳於晉、內蒙古、陝、冀等地的地方小戲,與東北「二人轉」堪稱藝術「姊妹花」,但它們是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地方戲曲和地方曲藝。
  • 主旋律歌曲《走進新時代》散記:中國改革承前啟後的頌歌
    這時,深圳創作的《走進新時代》被推薦給央視。央視覺得這首歌的內容很好,但旋律還不夠優美,難以傳唱。央視就點將被稱為「中國舒伯特」的曲作者印青,為《走進新時代》重新譜曲。 印青出生於藝術之家,父母均在部隊文工團工作。青年時期一直在部隊歷練,是黨和部隊培養起來的一位成熟的音樂藝術家。
  • 這項生肖系列兒歌大賽堅持30多年煥發新活力,「接力」中如何傳承創新
    小童謠能承載立德樹人的大作用,肩負文化傳承的時代使命,這也是這項徵稿活動為何能堅守30多年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生肖系列兒歌大賽」緣起於1986年,在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大會上,由《少先隊活動》雜誌牽頭髮起了「生肖系列兒歌大賽」活動,旨在弘揚民族文化,繁榮兒歌創作,豐富少兒課餘生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 匈牙利民族音樂之魂 ——淺談巴託克音樂創作對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
    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來自於匈牙利民間的音樂元素,這就打破了長久以來困擾許多作曲家的,橫亙於傳統與現實之間的鴻溝。他的作品向年輕的一代表明,在傳統範圍中加入新的表現手法不是不可能;原有的音樂風格可以通過無數的途徑來重新建立、繼續升華;民族的、傳統的還依然充滿生命力,不同的節奏變化也可以使音樂展現出絢麗多彩的新面貌。
  • 歌曲《走進新時代》背後的故事
    《走進新時代》是張也演唱的歌曲,由蔣開儒作詞,印青作曲,歌曲發行於1997年4月1日,收錄於專輯《走進新時代》。1999年,《走進新時代》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1996年,詞作者蔣開儒受深圳羅湖區邀請寫香港回歸組歌。
  • 立足傳統文化尋求創新發展!水煮辣頭牛走到時代前沿!
    高鐵提速、5G博弈、VR技術在各領域的深入應用……有太多太多新事物、新潮流都和創新思維、創新技術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而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走進餐飲行業,去探討如何在創新與守舊這兩個極端裡面找到適合餐飲人的發展路徑。  創新?這個很重要——對於創新的重要性,真的無需多言。時代的發展以及客群消費習慣的轉變,都要求餐飲行業必須有更新穎的表現。
  • 廣西大新:寶圩「觀音誕」留鄉愁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籃球賽&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大新3月28日電 3月27日農曆2·19,是廣西大新縣寶圩鄉寶圩街觀音誕傳統節日
  • 尋找鍾村人記憶中的老物件,「記住鄉愁,留住美麗回憶」有償...
    一直以來,該地域以種植水稻、花生、蔬菜、瓜果、甘蔗等傳統農業為主,其中水稻作為最主要的糧食作物,耕作環節眾多,包括選種、浸種、播種、耙田、車水、育苗、踏秧田、蒔秧、耥稻、除草、治蟲、灌溉、割稻、軋稻等田間作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人口的不斷增加、耕地越來越少,鍾村的傳統農業逐漸淡出,村民也逐漸「洗腳上田」。
  • 感悟「盡孝心·傳孝道」的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重陽節特別節目...
    今天,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2020年重陽節特別節目播出。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橫涇實驗小學「蘇扇工坊」的同學們帶來制扇技藝展示;在陝西省楊凌高新小學,同學們用五穀雜糧做原材料,製作五穀畫;南京市溧水區實驗小學的師生,將蠶桑之鄉的養蠶傳統演繹為現代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蠶繭創意掛件、精美的刺繡作品在課堂中誕生;安徽師範大學徽州三雕工作坊,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在這裡製作完成……  四川省宜賓市南廣鎮中心小學的師生帶來巴蜀大地的傳統技藝糖畫
  • 通訊:中秋月餅香飄南洋——記在馬來西亞傳承發展中華傳統食品的一...
    新華社吉隆坡9月22日電 通訊:中秋月餅香飄南洋——記在馬來西亞傳承發展中華傳統食品的一家人  新華社記者朱煒 林昊  儘管已經年逾八十,馬來西亞華人許美聲仍然精神矍鑠地在自家奇香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指導著正在製作月餅的工作人員。
  • 孝兒鎮《十二月花名歌》榮獲珙縣傳統山歌民歌比賽三等獎
    孝兒鎮《十二月花名歌》榮獲珙縣傳統山歌民歌比賽三等獎 來源:四川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7-06-23 12:09
  • 傳承非遺文化 品味「和合」魅力
    依託重要資源 奠定傳承基礎   新會書院是解放路小學的前身,現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邕劇的展示中心。2015年,杜小鷺擔任校長後,思考學校創新發展之路,希望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將學校打造成一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校」,創出有特色的教育品牌。   在傳承發展中,學校依託非遺場館,文脈相承。
  • 【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永登縣大利村:留住最美鄉愁 助力鄉村...
    武勝驛鎮大利村新貌  中國甘肅網5月20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殘缺的獨輪車、斑駁的木犁、破舊的油燈、泛黃的糧票,以及農具、草鞋、風匣、簸箕、木鍁、棒槌……永登縣武勝驛鎮大利村村史館裡,一件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群眾生產生活中喜聞樂見
  • 「節慶」第十六屆「烏樂木吉布音」蒙古長調民歌比賽在阿右旗巴丹...
    伴著婉轉悠揚的蒙古長調,豪邁蒼涼的蒙古長調,9月27日,阿右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2019·國際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遊節(那達慕大會)系列活動之一的第十六屆「烏樂木吉布音」蒙古長調民歌比賽在阿右旗巴丹吉林鎮火熱開賽。來自阿右旗、張掖的70餘名長調民歌愛好者身著節日的盛裝參加比賽。
  • 左權民歌匯圓滿落幕,蝶當久榮獲「2019民歌王」稱號
    在一首首熱鬧的歌聲中,左權民歌匯·2019年國際民歌賽正式落下帷幕。當晚的比賽共分為兩輪進行,第一輪,七強選手依次演唱了一首代表家鄉的民歌,由現場九位評委打分,根據得分,排名前三的Olga、胡楊之聲組合和蝶當久成功晉級第二輪。而第?輪難度升級,三位選?根據第?輪比賽的排名順序,依次選擇指定曲目中的一首,與現場交響樂團合作,完成了演唱。最後通過現場百?
  • 代茜《向南的窗子》EP發布 新民歌是「心民歌」
    即使在印度尼西亞這個有著深厚音樂傳統、並誕生了《星星索》、《哎喲媽呀》和《梭羅河》等經典民歌的國度裡,代茜同樣憑藉自己悠揚、清脆的歌聲,徵服了當地的聽眾,更成為當地華人圈中一位知名的歌星。此後,代茜雖然在回國後,也走上了下海從商之路,但音樂卻始終是她的一個心結,更是她生命的一種支點。用斷斷續續推出作品的方式,證明自己對音樂的執著、堅定,甚至執拗,更是音樂與人生合而為一的生活態度。
  • 白氏兄弟上海呈現精品力作 陶瓷藝術展現從傳承走向創新的動人旅程
    上海璟通藝術中心供圖據悉,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專業學習和日本兩年的研修,讓白磊對中國陶瓷的傳統工藝和當代陶藝的國際語言有了全面的理解。白磊的陶瓷藝術作品在器型、釉料、色彩、燒造等各環節進行了全方位的領悟和傳承的同時,突破傳統陶瓷精緻、規整、對稱的審美趣味,實現了當代陶瓷更加自由、更富想像力的藝術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