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2月5日電(記者屠國璽、梁軍)看春晚、過大年,這是許多中國人的春節樂趣。記者日前來到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時,正好趕上當地電視臺錄製自己的「春晚」。
會寧縣委宣傳部長王強說,他們的春晚是一場會寧民歌大薈萃。會寧民歌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沒有黃土高坡上的信天遊和花兒名氣大,但卻是一種原生態音樂,具有較強的地域文化特色。
今年60歲的馬克選,是民歌春晚的主創者,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會寧民歌的省級文化遺產傳承人。「會寧民歌是會寧人的精神家園,它與隴東山歌、洮岷花兒相互融合。人們在集體勞動時,會在田間地頭即興歌唱。既有獨唱、對唱,還有集體合唱;既有歌,又有舞蹈,還有樂器伴奏。」馬克選說。
馬克選生在會寧,長在會寧。從小就是學校裡的文藝骨幹,還參加過文藝工作隊,到田間地頭給幹活的農民唱歌跳舞。上世紀80年代師範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全縣唯一的專職音樂老師。
源於對會寧民歌的摯愛,從2008年6月份開始,馬克選開著自己的私家車,自個兒跑到村莊田野去尋找會唱民歌的老人。把曾經只能口耳相傳的民歌,邊錄音邊抄記,譜出曲調,整理成冊。
對馬克選這樣熱心文藝民俗的傳承者,當地政府給了很多支持。有時候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會和他一起下鄉,尋訪民間歌手、拍攝留資。2015年,馬克選主編的《會寧民歌》出版,這是當地第一次對會寧民歌系統全面記錄。
在保留傳統的同時,馬克選還對會寧民歌進行創新改良,聘請專業歌手,用音響、燈光進行舞臺包裝,加入了一些現代元素,將山間田野的民歌搬上現代舞臺,並在蘭州成功舉辦了專場演出。
這次演出大獲好評,節目也成為2016年縣城民歌春晚的主要內容。馬克選說,今年的縣城春晚,演出人員來自社會各界,其中不少演出人員還是自己傳幫帶的徒弟。
在會寧縣,不只是城鎮,在許多農村,自辦草根春晚,也深受百姓歡迎。原汁原味的田園歌謠,積澱千年的歷史民俗,在一臺臺「民間春晚」中得到傳承和創新。
無獨有偶,在會寧縣城東30公裡的翟家所鄉焦家灣村,一場農民春晚也在火熱排練當中。焦家灣村的春晚,更滿足觀眾的多元需求,既有秦腔、笛子、古箏等傳統文藝,又包括架子鼓、廣場舞等現代元素。
按照馬克選的計劃,今後將邀請一些知名歌手,把會寧民歌「變身」為CD、MV等音像作品,通過微信等網絡新媒體,走進KTV。這樣,這些傳統的鄉土民歌和民俗,才能走進現代聽眾的日常生活,而不只是在春節期間才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