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蛇年春晚主持人仍是去年陣容
直通春晚的3名選手
郭德剛首上春晚
再過幾天,中央電視臺2013蛇年春晚就要與觀眾見面了。針對之前炒得沸沸揚揚的「趙本山加盟又退出」、「張學友無緣春晚」等話題,人們對央視春晚的關注度更高了。雖然有人對趙本山的退出表示失望,但對於已成為新年俗的春晚,人們還是抱有很大的期待,期待能湧現出膾炙人口的好歌,期待能夠發現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人,期待已屆而立之年的春晚,能夠再有作為,讓人耳目一新。
期待能有廣為傳唱的好歌
自1983年開始,央視春晚已辦了30屆了。曾幾何時,央視春晚是好歌的誕生地,晚會一結束,那些旋律優美的新歌便長了翅膀似地飛遍大街小巷,成為年輕人最為喜愛的流行歌曲,如在春晚首唱的《我的中國心》、《難忘今宵》、《小小的我》、《故園之戀》、《思念》、《是你給我愛》、《好大一棵樹》、《吉祥三寶》、《相約九八》、《常回家看看》等,其中《難忘今宵》還成了歷屆春晚的結束曲。有些歌曲雖不是春晚首唱,但經春晚舞臺空前的放大效應而陡然躥紅,如《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風採》、《小草》、《冬天裡的一把火》、《愛的奉獻》、《霧裡看花》、《愛我中華》等。春晚的「造星作用」也使一些歌手脫穎而出,確立了自己在歌壇的地位,如毛阿敏、陳汝佳、閻維文、那英、宋祖英等。那時央視的演播手段簡單粗陋,就連演員的服裝及演唱方法也多出於生活的「原生態」,土得掉渣。但這種簡單樸素卻充滿了真誠和激情,那從心底流淌出來的原汁原味的歌聲,深深打動了億萬觀眾的心。
然而進入新世紀,央視春晚卻好歌寥寥。數字生活、網絡歌曲、MP3和MP4的陸續問世,使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向多元化發展,人們的口味吊得越來越高,也使得央視春晚面臨的眾口難調現狀越來越突出。而且能上央視春晚的歌曲要麼是老少鹹宜,要麼是首選「腕」級的演員苦撐臺面,無形中也限制了選曲的多樣性,以致形成總是概念化地謳歌祖國、春天、父母、河山等老套路。有的創作歌曲難度越來越大,但卻好聽不好唱,更多的是既不好聽也不好唱。沒有好的創作歌曲,便隻能拿社會上已流傳的歌曲來炒冷飯,沒有給觀眾帶來驚喜,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龍年春晚,觀眾耳熟能詳的結束曲《難忘今宵》換成了《天下一家》,但此歌反應平平,無法取代《難忘今宵》,因而《難忘今宵》在消失了一年之後,又出現在了蛇年春晚的節目單上。
近年來,央視春晚重視網民呼聲,放下身段,面向社會,面向草根,尋找真誠。如農民歌手馬廣福、劉仁喜,打工者組合「旭日陽剛」,「西單女孩」任月麗,「大衣哥」朱之文等相繼登上春晚。他們或質樸溫情或粗礪豪放的演唱,引起所有漂泊在外的人的深切感動和全國人民的極大共鳴,也成為春晚新的亮點。去年央視又聯合全國多家衛視主辦「直通春晚」節目,以選秀的方式選出了直通2013蛇年春晚的三名歌手。但選秀節目通常是新人多,新歌少,這三位選手能否帶來令人驚喜的好歌,人們還拭目以待。
期待高質量的小品
小品是央視春晚的重頭戲,而且是伴隨著春晚而走紅的。春晚30年,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堪稱經典的小品。而且,一個經典的小品,如同一篇精彩的時評,既能對當下社會的不良現象進行諷刺與抨擊,也能通過節目弘揚人世間的真善美,因而格外引人共鳴,很多經典的臺詞還成為流行語。如趙麗蓉的《打工奇遇》諷刺了酒店造假,《如此包裝》諷刺了瘋狂包裝﹔侯耀文、黃宏的《打撲克》,諷刺了官場怪象﹔朱時茂、陳佩斯的《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譏諷了角色轉換帶給人的影響﹔趙本山、範偉的《賣拐》揭露了生活中的騙術。雖然這些小品在今天看來布景粗糙、化妝幼稚,音效也很不盡如人意,失去了當年初睹的那種新奇感,但回頭重溫依然令人忍俊不禁。可以說,諷刺小品成就了一批小品演員,也成就了一種文化氛圍。
但時下小品卻失卻了當初的諷刺鋒芒,迴避矛盾,迴避現實,遠離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隻拿些不疼不癢的問題開刀,讓人笑得勉強,即使是諷刺也是隔靴搔癢,觀眾覺得不滿足也就在所難免了。而且小品越來越類型化,一是人物形象的猥瑣,二是情節的弱智。於是我們看到的小品無非就是這麼幾種類型:城鄉人民思想的碰撞,結局是鄉下人教育城裡人﹔小人物間的勾心鬥角,最後出場的正面人物解決矛盾﹔夫妻矛盾,丈夫永遠是怕老婆的妻管炎﹔小聰明的故事,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很多小品為了追求「笑」果,製造廉價的笑料,導致作品低俗,也降低了晚會的質量。
還讓觀眾詬病的是,春晚小品表演人才的老化。每年總是那麼幾個人在臺上,有人把趙本山、郭達等列入春晚十大「釘子戶」,或是最不想看到的「老臉」,更認為師徒搭檔的模式,是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小品舞臺新鮮血液的輸送。但也有人把對小品的期待落在這些熟臉身上,於是,趙本山是否出席春晚便成了頭號新聞。今年春晚趙本山加盟又退出,很多人又把希望寄托在首次上春晚的相聲演員郭德綱身上。但在筆者看來,除非他能拿出超一流的作品,否則也會跟其他上過春晚的德雲社成員一樣,流於平平。
其實小品的衰落在於創作乏力,人們期望今年春晚能有好的作品,也能推出幾個能夠挑起大梁的新的小品演員。
期待增加戲曲節目
自從央視開辦了戲曲春晚後,戲曲節目在春晚的舞臺上基本上絕跡了,4個多小時的春晚最多隻有幾分鐘的戲曲串場,幾個戲曲名角在晚會垃圾時間以聯唱的形式唱那麼幾句,或是讓幾個娃娃或是戲迷們來串場,戲曲淪落到如此境地讓戲迷們寒心。雖然有同時播出的戲曲春晚,但多安排些戲曲節目,不是更能擴大戲曲的影響嗎?更何況中國戲曲是一個豐厚的寶庫,在小品、歌曲質量滑坡時,春晚完全可以擴充戲曲元素,向戲曲來「討生活」。
其實,春晚曾有過不少精彩的戲曲節目,如名家名段、行當集錦等,還有一些戲曲小品也堪稱經典,如小香玉與陳佩斯表演的豫劇小品《狗娃與黑妞》,遊本昌、朱世慧、董圓圓、張寄蝶等人表演的京劇小品《孫二娘開店》,陶長進、方亞芬、小香玉等人表演的集川、豫、越三個劇種於一體的《斷橋》等,都精彩獨到,既展示了行當絕活兒,又詼諧幽默,令人拍案叫絕。再如2007年春晚的雜技《俏花旦》,除了高難度的技巧讓人驚嘆外,在節目的編排、演員的服飾、音樂的選配上,都與中國傳統的戲曲相結合,尤其是採用戲曲刀馬旦的動作,身段優美,令人耳目一新。
戲曲相比歌舞更有優勢,因為它本身就是綜合藝術,唱念做舞均美不勝收。中國戲曲現在尚能演出的劇種達200種左右,其傳統劇目精彩豐富,近年來,戲曲新戲佳作迭出,名家新秀薈萃梨園,各劇種的名家絕活大有看頭,青歌賽獲獎者可以登上春晚,青京賽、學京賽獲獎者為何不能呢?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