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整部劇其實講述了兩個個性自由的女子的故事,前半段是未成為貴妃之前的張妼晗故事,而後半段則是福康公主徽柔的故事。
平鋪直敘式的故事從來不引人注意,就如同普通人的柴米油鹽遠不如才子佳人的風花雪月感人一樣。
圍繞原著小說《孤城閉》的主旨意境,講述的是在皇城中,每個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有些人愛而不得,有些人得而不愛,在規矩體統的籠子裡,皇帝皇后皇子公主都是提線的傀儡木偶,泥塑的菩薩,不能有行差踏錯,也不能任性越軌,每個人心裡都是一座孤城,外人無從進入,卻始終走不出。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 範仲淹《 漁家傲.秋思》
提起張妼晗,在未曾看完全劇時,認為張妼晗就是一個張牙舞爪,到處樹敵的蠢貨,到後面看到福康公主徽柔的悲苦命運時,反而感慨如果按照張貴妃的個性,徽柔也許會走出另一條路來。
01張妼晗的孤城
張妼晗是《清平樂》中特殊的存在,相比五年不圓房的帝後CP,張妼晗和皇帝的愛情故事,反而撐起了觀眾對於緩慢展現《清明上河圖》慶曆盛德頌下的興趣和耐心。
張妼晗是皇帝與皇后感情博弈的重要人物,然而前者純真的將這份並不純粹的帝王之愛當成了生命的全部,也因此造成了她生命中存在的孤城。對皇帝愛情的執念,是張妼晗人生悲劇的最大來源。
張貴妃在下線前的雨中舞蹈,讓人感到了這個人物的悲劇性,尤其是笑中帶哭的表情,讓人讀懂了她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的絕望。
02張妼晗人物分析
反感張妼晗的任性和張狂,其實是很正常的,在現實生活中,不講究場合,仗著大Boss的看重,和二把手直接叫板本來也是職場大忌,何況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王朝,張妼晗仗著趙禎的寵愛,隨意僭越皇后和踐踏宮廷規矩,本來在輿論上就是偏向於皇后,況且出身寒微,身邊只有別有所圖的賈婆子指點,生育三女,卻都早夭。
就張妼晗的人物結局,是可悲可嘆的。只不過張妼晗不是死於宮鬥,而是絕望。
03絕望從何而來?
導致張妼晗絕望的正是一直以來支撐她和皇后叫板、不顧後宮規矩的利器——對趙禎的愛情。
獨一無二——後宮嬪妃都是皇帝按規矩納的,只有張妼晗是趙禎喜歡的
這句話是張妼晗在曹皇后面前肆無忌憚的表達的,當然這也是趙禎告訴張妼晗的,這份獨一無二讓曹皇后羨慕,當然也讓後宮許多世家大族的后妃牙口無言。
這份特別的愛情,讓張妼晗如飛蛾撲火般投入到無情的帝王之愛中,她不要任何名分、權勢、地位,只想獨佔皇帝的愛。
然而,在趙禎而言,小女生一樣的崇拜和依賴,消解了後宮規矩之下眾嬪御的無趣,也滿足了作為男人的虛榮心,相比事事講祖宗規矩禮法、像極了大娘娘劉娥的曹皇后,張妼晗當然更惹人憐愛,也更能激發起趙禎的呵護,只是這份呵護也是有底限的。
情深不壽——這份愛並不特別
愛情讓張妼晗衝昏了頭腦。
用大紅色的褙子和奢侈的冠子來試探和考驗皇帝的寵愛,得到的結論是明顯的,真心實意未必換來同樣的真心。如同張茂則說過的,「官家心裡裝了太多的人和事」,或許真心不假,卻總是在江山、規矩之後。張妼晗死後,被追尊為溫成皇后,這個讓趙禎許下不危及江山,做什麼都可的女子,最終香消玉殞,「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不顧曹皇后的顏面,追封為后,也算是全了張妼晗的心願,「死生契闊,與子同悅」。
張妼晗的心死,同甄嬛發現四郎的寵愛不過是因為純元皇后,如懿寫下蘭因絮果、花開花落自有時的心境是一樣的,哀莫大於心死,曾經以為的,其實只是一場笑話。
情深不壽,趙禎自始至終都不曾給予張妼晗自保的能力,反而只是需要一個滿心滿眼都是自己的痴心女子,但凡是有一點威脅到皇后地位的事情,張妼晗必然是棄子,給予滿滿的希望,再給以最沉重的失望。
04張妼晗的一生喜樂——赤子深情不負
對皇帝是一見鍾情,多年以前初相識,到後來許下諾言,靠著一片痴心,終於求仁得仁,得到了皇帝的寵愛,而終究是寵而不愛,得到了所有人眼中不顧體統的愛,可是終究是一片深情錯付了,我為你捨棄了全部,你卻以為我只是個普通妃嬪。帝王之愛,原本無情,帝王再怎樣隨心所欲,也免除不了皇帝的本來面目。
愛要熾熱,也要清醒,你以為是他的白月光,其實只是一縷若有似無的青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