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熱播劇《清平樂》落下了帷幕,熱度卻持久不下。
該劇是圍繞宋朝宋仁宗描述的故事,縱觀全劇,一幅雅致恬淡的宋朝畫卷徐徐展開,交織著劇中人物與時代交錯的喜樂悲歡。
劇中出現了很多宋朝名人,比如晏殊、範仲淹、歐陽修、蘇軾等等。這些小時候在書本上學習到的人物躍然紙上,讓人驚豔。
」
還記得當年被語文老師的要求——「背誦並默寫全文」所支配的恐懼嗎?
不少劇迷在沉溺於劇中主角愛恨情愁的同時,不知不覺被這個「北宋文人天團」給圈粉了!
但你可知道,他們中有不少到過泰州,與泰州結緣,共同書寫了泰州歷史上一段耀眼的「人文傳奇」。
北宋以後,泰州鹽業發達,城市繁華。由於泰州鹽稅在國家稅收中舉足輕重,中央政府往往派出得力官員,署理鹽務,其中不乏有名人賢士、政治大家,形成了蔚為壯觀的鹽官群體,尤其是宋代的泰州名臣文化最為耀眼。
當時年輕有為的呂夷簡、晏殊、範仲淹先後被朝廷委派來泰任鹽倉監。他們做鹽官,興水利,重教育……至今仍為泰州百姓所銘記。
呂夷簡
解決泰州鹽運痼疾
《清平樂》呂夷簡劇照
《清平樂》中有一個人一直遊走在皇帝和太后之間,他就是呂相,呂夷簡。範仲淹三次被貶,就和他有著莫大的關係。不過,呂夷簡對古泰州的鹽業發展有著莫大的貢獻。
宋真宗鹹平五年,即公元1002年,年僅27歲的呂夷簡赴任西溪鹽倉監一職。西溪是古泰州著名的鹽產地,自漢代起,泰州西溪就以「煮海為鹽」被譽為「天下鹽倉」。呂夷簡在西溪鹽倉苦心經營了整整六年,帶領灶民鹽丁,解決了泰州鹽運中轉緩慢的痼疾,使得鹽稅徵收與日俱增。呂夷簡任官獲得了「治鹽有方、完稅有力」的歲考好評。
離開西溪後,呂夷簡一路晉升,前後三次拜相,執政長達20年。
晏殊
在泰任鹽官、建書院
《清平樂》晏殊劇照
《清平樂》中第一位出場的「語文書裡的常駐嘉賓」是晏殊。沒錯,他就是吟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等千古名句的「宰相詞人」。晏殊一向慧眼識人,不斷舉薦人才,範仲淹、歐陽修均出自其門下。
晏殊到西溪任鹽官時只有23歲,他將宋朝以來的鹽法制度逐項清理出來,對照實施,不過月餘,便將西溪鹽倉庫內收整乾淨,面貌煥然一新。
他重教興學,還建立了西溪書院,從此海濱一隅傳出了琅琅書聲。百姓為感恩這位父母官,將書院改名「晏溪書院」。
範仲淹
泰州治堰
《清平樂》範仲淹劇照
範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他可算這部劇裡與泰州最有淵源的男神,泰州至今還留存著眾多與他有關的文化遺存。
範仲淹和泰州的緣分始於他33歲擔任西鹽倉監時,2年後任興化知縣。他在劇中第一集首次出場時正擔任興化知縣,在泰州主持修捍海堰。範公長堤,厥功至偉,泰州人對範仲淹的感情也尤其深厚。這段海堰後被泰州百姓敬為範公堤。
範仲淹在泰州的時候,其好友滕子京也在泰州任職,他們異地重逢,欣喜異常。文會堂曾經是範仲淹和滕子京詩歌唱和的地方,如今易址重建,文會堂前的文正廣場上還矗立著範仲淹的雕像,供後人瞻仰。
文會堂建立之初,範仲淹賦詩《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賦》,提出「君子不獨樂」,這是他23年後創作《嶽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源泉。
「國家之憂患,莫大於缺乏人材」,範仲淹建起了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的前身「興化學宮」。為紀念範仲淹,其第二十八世孫範敬宜先生作《重修望海樓記》。泰州海陵八景中專門將「範堤煙柳」列為一景,興化市也建有範仲淹紀念館。
除呂夷簡、 晏殊和範仲淹曾在泰任職之外,「北宋文人天團」中的其他幾位也與泰州頗有淵源。
富弼
良緣因起泰州
《清平樂》富弼劇照
眾人皆知晏殊識才愛才,《清平樂》中其最帥女婿富弼便是他一眼相中。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河南人富言被調到海陵任職,他的兒子——20歲的「洛陽才子」富弼隨父前往,與正在泰州任職的範仲淹結識。範仲淹很欣賞富弼的才學,拿著他寫的文章推薦給晏殊,晏殊一見富弼,「大愛重之」,後將女兒許配給富弼。
一段良緣竟與泰州有著這樣的關聯,堪稱佳話。
歐陽修
其父曾任職泰州
《清平樂》歐陽修劇照
和富弼一樣,歐陽修初到泰州也是跟隨父親來赴任。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已經58歲的歐陽觀調任泰州判官,不幸的是,到任不久後歐陽觀就身染重病去世,當時年僅4歲的歐陽修與母親鄭氏相依為命,前往隨州投奔歐陽修的叔叔歐陽曄。
不過,泰州與這位文壇領袖的緣分並未就此終結。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調任揚州後,與其好友泰州文人許元來往甚密,常到其住處做客,並作《海陵許氏南園記》以志之。
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領袖的歐陽修,其文學成就以散文為最高,開創了一代文風。《海陵許氏南園記》正是這種行文風格的代表作。
蘇軾
在泰「四賢詠梅」
《清平樂》蘇軾劇照
蘇軾在《清平樂》中上線較晚,但作為「北宋文人天團」的C位可謂是備受矚目。
蘇軾在泰州也留下了一段文壇佳話。相傳北宋年間一個梅花開得驚豔的春日,蘇軾、蘇轍、秦觀、道潛四人在泰郊遊時留下四首《和梅花原韻》。後來南宋時泰州知州陳垓在此地修建了一座浮香亭,並將蘇軾等四人的詩刻入石上嵌於亭壁,從此「四賢詠梅」成為泰州人文勝跡中的一抹亮色。
浩瀚歷史,悠悠長河
洶湧出多少泰州故事!
1993年,趙樸初先生為泰州市修復光孝寺而應邀寫下的一首《踏莎行》,起首那句「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正是對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
現實裡的泰州,也如《清平樂》一般,古風雅致,美如畫卷。何不來泰州看一看,領略泰州歷史上最絢爛的一段人文傳奇!
文章來源 | 泰州微視聽、泰州發布、長三角旅遊聯盟綜合整理
編輯 | 橙 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