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很棒,叫《我命由我不由天》。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裡說,「人可以做到任何他想做到的事情。」
不斷看書,不斷踐行,經歷人生各種歷練,我想,支撐我的餘生的兩個信念會是: 信自己、信他人。
一、信自己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自信,我如何能夠好好生活?
我的自信,來自於我堅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的三觀的塑造和養成,是從孩提時代懵懂無知,到成人後獨立生存,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學習、實踐、受挫、總結、反思,與人聊天,向人學習。沒有「多麼痛的領悟」,就沒有「自己的篤信」的信心來源。這是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未來還有無窮的可能性。
人生會面臨無數次的選擇,我們的一生就是由無數個選擇構成。每一次的選擇當然都是一次性的事件,我可能會選對,可能會選錯。但人生的每一步,都作數。這次選對了,還是選錯了,都在未來成為我面臨新的一次選擇時的指導,做出更加合理的判斷和選擇。
一輩子很長,相信自己,有信心,一定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我篤信刻意練習。我沒儘自己全力去嘗試過的事情,我只需要平靜地說一句,「不知道會不會彈鋼琴,因為我還沒有試過。」
孩童時期,會有父母、師長等人的不斷呵護和鼓勵。如今,成為成年人了,信心只有靠自己,這是我們自己分內的事。
信心只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我們不再是個小孩子,別人不會再對我們不斷鼓勵,使得我們產生信心。那是對待孩子,不是對待成年人。
自信,是我的分內事,我由18歲成年那一刻起,便需做好我的分內事。
我的命運,我自己做得到,好好把握,努力、用心。
能夠讓自己堅強和強大的事情,都是好的。無論是一本書、一個人、一個宗教信仰、一個心理哲學系統。
活著,我就必須相信我自己,在「擁有我心、相信自己」這件事上,是我唯一的「我執」,因為唯有如此,我才能忠於我的人生,我才能好好生活。
至於自己相信什麼,三觀如何,那就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自己去決定,那是關乎智慧和勇氣的事情了。
二、信他人
很難想像,如果不相信他人,我如何能夠好好生活?
「沒有一個人是孤島」,人類的社會屬性就是群居動物。我們需要跟人產生連結,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事實。
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起點,是我們獲得自由的開始。而共同體感覺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際關係的終點。
簡單一點來說,課題分離,就是做個獨立自主,擁有自己的完善的自尊體系的人。共同體感覺就是他者貢獻,與人連結,與人合作,對人友善,對他人有貢獻,對社會有用,世界因我而不同。
相信別人是與人合作的基石。但不是盲目的相信任何人,那肯定是不靠譜的。而且不是一層不變的,我們需要動態的來思考和判斷。
有些人在有些事上我可以信任,在某個時間段我可以信任,但在其它事情上,幾年後的另外一個時間裡,我就不可以信任。
我是曾遇到過,我信任的好朋友,在某件事上讓我感覺上當受騙。
相信人,不是單純一句話「我相信你!」,而是要去從他的做人做事上面去判斷和相信。相信的是他的具體的行為,而非籠統的這個人,眉毛鬍子一把抓,全都信。
相信誰?相信什麼?
需要我自己的良好的判斷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
我曾錯信他人,有血的教訓,付出極大的代價。
我的家人、親戚、同學、朋友、同事,這些人是我身邊最近的人,我會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就相信,因為--- 覺得知根知底。
但即便如此,這也不能成為我全盤相信一個人的唯一理由。我需要不斷學習,培養自己的良好判斷能力,需要不斷從他人的每一個具體行為中去收集能夠信任的信息,這是一個動態的整理過程,不是一層不變的,是長期好好觀察和總結的。
身邊年輕的女士出於對我的信任,會問我如何選擇男友。我一般說,「他怎麼說先聽聽,用心觀察和思考他怎麼做,不要輕易相信。」
朋友找我合夥做生意,我也提醒自己,「怎麼說先聽聽看,至於他到底每件事情能否具體做到,需要去用心觀察、思考、總結。」
公司老總要聘用我,固然一定會說得天花亂墜,允諾重金、大好前程、情懷滿天下,說得我熱血澎湃,恨不得即刻就追隨明君。但晚上睡前一做冥想,便會細細思考,有了不同的認知。「這事啊,先不著急。」
不要輕易相信,是因為一旦我們相信別人,那意味著,我們本身的保護自己的那套安全機制,我們是放下了,關閉了。防禦系統失靈的時候,有可能我們會受到很大的傷害,所以「趨利避害」,先不要輕易相信。
但當然不是誰都不信,誰都懷疑。那樣,必然無法生存於這個世界。不相信任何人,那就意味著無法跟任何人合作。儘管相信他人有風險,但同時也是必須做的事情。
就如同,不去愛,自然就無法獲得愛!
-
本文原創,首發「約十歲」公眾號,請勿侵權,侵權必究。
感謝您尊重腦力勞動者,感謝您點讚、留言、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