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研究天然靛藍染色幾十年了,5年前還沒有多少人知道天然染色,近年來開始熱起來,一時間冒出大量的天然靛藍染色的人、產品,更多從沒聽說過的企業聲稱是做天然染色的。更有某企業稱製作了天然的靛藍粉,可以滿足工業化大生產。
真是這樣嗎?帶著這個問題,前些天我帶著基地製作的花青粉去了一家企業,在實驗室將他們購買的所謂天然靛藍粉與我帶去的花青粉在實驗室用相同的方法做染色對比。前者簡稱A劑,後者簡稱B劑。
實驗過程
兩者各取10克,水1000ml,鹼25克,保險粉13克。
材料:全棉紗線及針織布
水1000ml,鹼25克加熱到38度,下保險粉13克。靜置10分鐘。(A劑呈現深藍色,B劑呈現綠色)
下布料、紗線染色4分鐘。
(操作者由該企業人員擔任,欲加滲透劑及其他化學助劑,被我制止)。
取出後,A劑染出深藍色,B劑是綠色。(操作者竟然準備直接洗!我要求氧化10分鐘。)
清洗後,A劑染的是深藍色,與原粉劑一樣顏色,B劑是藍色,比A劑染出的樣色淺很多。(大家應該看出門道了,天然靛藍染色必須氧化還原,欲染深藍需反覆幾十次才能達到A劑一次染色的深度,這才是正常現象)。
再次減少染料用量,兩種原液各取100ml,加水900ml,重複第一次染色步驟,結果是:A劑染出的顏色仍然很深,B劑染出的是淺藍色。
皂洗三次,A劑染的布料明顯掉色,部分已洗白;B劑染的布料除去掉一點浮色外,顏色依舊。
結論:A劑非天然染料,B劑是天然染料。
怎麼識別天然染料劑染色成品?這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在此,筆者教大家幾招識別方法:
一.聞氣味:不管是染料還是染好的成品,天然靛藍或染成品都有一股青草的味道,(天然土靛有一股臭豆腐的難聞氣味)
二.看顏色:天然土靛或靛花(花青粉)顏色不會很深,有點像灰藍色。布料需多次染色-氧化-染色才能從淺到深;非天然不會,一次就極深,且很難染出如月白這樣極淺的藍色,且無需氧化。
三.看助劑:天然靛藍助劑除加鹼劑及還原劑外,不會再添加其他如滲透劑、分散劑、增深劑,固色劑等化學助劑。化學靛藍如不加這些助劑,牢度極差,皂洗易掉色。
四.看工藝:天然靛藍染色後必須有氧化還原過程,染深色需反覆多次;化學染料沒有這些過程。
五.還有更多的方法,如用光譜儀測試,帶寬大,峰值低的是天然靛藍染色,帶寬窄,峰值高的是化學靛藍。
作為一名資深的印染工程師,非遺傳承人,我鄭重提醒大家,擦亮雙眼,防止魚目混珠,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更是為了這個天然染色行業的健康發展。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假的就是假的,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到頭來害了卿卿。。。。。。
[附上]天然靛藍粉鑑別:
【別名】靛、靛花、靛沫、藍靛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cusia (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或團塊。
【性狀】本品為深藍色的粉末,體輕,易飛揚;或呈不規則多孔性的團塊,用手搓捻即成細末。微有草腥氣,味淡。
【鑑別】
(1) 取本品少量,用微火灼燒,有紫紅色的煙霧發生。
(2) 取本品少量,滴加硝酸,產生氣泡並顯棕紅色或黃棕色。
(3) 取本品50mg,加氯仿 5ml充分攪拌,濾過,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靛藍和靛玉紅對照品, 加氯仿製成每 1ml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氯仿-丙酮(5:4: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和淺紫紅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靛藍對照品20m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緩緩加入硫酸15ml,用玻棒輕輕攪勻,置80℃水浴中磺化 1小時,隨時攪拌,取出,冷卻。將溶液緩緩移入盛有適量水的200ml 量瓶中,用水洗滌容器及殘渣,洗液併入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 5ml,置5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即得(每 1ml中含靛藍10μg)。
標準曲線的製備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1.0ml 、2.0ml 、3.0ml 、4.0ml 和5.0ml ,分別置1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B),在610nm 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以吸收度為縱坐標,濃度為橫坐標,繪製標準曲線。
測定法 取本品細粉約0.4g,精密稱定,照對照品溶液的製備項下的方法,自"置錐形瓶中"起,至"精密吸取續濾液 5ml",置 50ml 或100ml 量瓶(使吸收度在0.20~0.45之間)中,加水至刻度,搖勻,在610nm 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從標準曲線上讀出供試品溶液中靛藍的重量(μg),計算,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