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至藍靛熟,清香傳百裡;壯人忙染布,勒俏(壯話:姑娘 )愛藍裝。」這是以前流傳的一首壯族山歌。意思是:秋天到來,藍靛這種可作染料用的植物熟了時,壯家人都忙著染新布,姑娘們又可以穿上喜愛的藍色新衣服了。
據《武鳴文史資料》記載,壯鄉的婦女因極喜愛這種用藍靛染的布,故壯鄉到處是一片「藍色的海洋」。藍色的民族服裝,曾是壯族人區分本民族與外族的明顯標誌。不管走到哪裡,壯族人只要見到這種藍色的服飾,就倍感親切,不用高呼吶喊,「貝儂」們(壯話,親戚之意 )都會團結在一起。
很久以前,壯族人就會用藍靛這種植物來染布了,這在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和《壯族通史》等史書中都可查到。至上個世紀70年代,在南寧近郊村和周邊的武鳴、隆安、馬山等縣,還可隨處見到藍靛染成的民族服裝。
武鳴東北部的人有個傳統,在栽種藍靛的田頭就地挖一個直徑1.5米、深1.3米用三合土抹好的小圓井。晾乾洗淨的藍靛草就放入小井中浸泡。中南部的人則家家都置有染布專用的大缸,把藍 靛拿回家中浸泡。
藍靛染布,全是採用本地資源,土法上馬的手工勞動。人們把藍靛用水浸泡後,還要加入適量的石灰(新出窯未經風化的 )調和。在投料時還要加上從山上採回來的少量生佛瑤(植物名 )。
約十天後,待其腐爛,把剩下的杆渣隔除,再用長杆木錘將其搗爛,直到出現青藍色的泡沫為止。
沉澱後,即成靛藍,然後用木桶蓄存下來擱在陰涼處,待後備用了。
入冬,婦女們專門上山把厥節葉(植物名 )割下來,堆燒成灰,然後用溫水濾下來的灰水倒進染缸中,放進靛藍,加上適量的燒酒調和就成染料水了。有了染料水,婦女們就可大顯身手了。
染布時,婦女們會將布放進缸中,然後加上燒酒調和,浸泡後將布撈起用清水洗淨晾乾後再染,這樣反覆多次,一直染到自己滿意的顏色為止。
已染成黑、黃、青等色的布並不是成品,婦女們還要再將黃豆磨成漿與從山上採下來的江棚(植物名 )煎沸加上適量的豬、牛血與布混合漚制,然後用清水洗淨晾乾後,還要把布摺疊起來,放在舂布石上輕輕地舂平直至布面平滑出現光亮後再用石滾碾實,這匹光滑美觀的布才算大功告成。
漂亮的壯族服飾
隨著社會生產工業化的進步,紡織產品種類繁多,曾是「萬人迷」的民間工藝「藍靛染布」雖然極具特色,但也漸漸成為了歷史。但作為壯族的瑰寶,它還是有很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