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我們喜歡藍色,因為這是天空大海的顏色。然而古人選擇藍色有更加實際的理由——在20世紀初合成染料進入市場之前,決定服裝顏色的不是品味,而是金錢,藍色衣服最便宜又耐髒。那時製作染料需要從植物或者動物身上獲取,非常困難,因此最容易染成的藍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選擇,藍色就成為最常用的服裝的顏色。
我國古代是紡織技術和印染技術領先其他國家,自古我們就利用各種植物製作又耐髒又經洗的藍布,如果可以穿越古代,我們肯定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男男女女穿著藍布在田裡勞作。就算是如今,我們也有著"藍布情懷"。漂亮的藍染布,有著通過顏色對比和留白製作出的美麗的花紋,可以製作民族風的包包。藍染布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這需要一整套複雜的程序,首先,把整塊布料整體浸入藍靛染料中,經過煮熱、固色、漂洗工序,那就可以得到純藍色土布。藍染布需要的藍色染料叫藍靛。然而在早期歷史中,藍染工藝並不是主流,直到明清藍染布才逐漸在中國大範圍流行起來,並最終成為中國本土產品的翹楚,而這和棉花有關。
棉花和靛藍的推廣
靛藍的推廣跟棉花的種植緊密相關。西漢初年,棉花由印度傳至中國,但此時普遍使用的布匹原料以薴麻為主。直到元代,因為著名的棉紡織家黃道婆把織(棉)布技術從海南引入長江下遊三角洲,改進棉紡織技術,棉花才擴大了種植。後來明朝太祖朱元璋讓農民大量種植棉花,長纖維的棉花才取代薴麻和木棉。歐洲人接觸棉花則晚至12世紀,此前歐洲幾乎沒人見過棉花,棉花存在在神話故事中,遙遠神秘——在神秘的東方有一種"羊樹",白天,樹上的棉羊在陽光下伸展著身子,靜靜生長,到了晚上羊樹的枝條垂向水邊,裡面的綿羊伸出頭啜飲清水。
這時藍靛就因為其對棉布著色效果的顯著而大放異彩。它經洗又經曬,而取自自然的顏色裡只有紫色和番紅花的黃色和它一樣持久,但是它們和靛藍相比極其昂貴。並且這種染料還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它可以從許多不同的植物中提取,有史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曾使用過靛藍進行印染。中國古代傳統上用來製造藍靛的植物,一般有馬藍、蓼藍、菘藍和木藍等。就算是到現在,靛藍也依然很常見,我們穿的藍色牛仔褲的藍就是靛藍。
在歐洲,最初藍色染料主要取自於菘藍。很多國王都曾下令推廣菘藍,比如法國卡爾大帝就曾下令讓所有的農莊種植菘藍。中世紀時期,人們大量地種植菘藍,產生了一些著名的菘藍城市:埃爾伏特、郭塔、阿爾恩斯達特、郎恩薩查、特恩斯臺特,菘藍從這些城市售往整個歐洲。直至18世紀初期還有農夫依靠種植菘藍為生。
印染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是一項保密的技術,染方只能通過暗示相傳。除了主要的原料菘藍以外,還需要一種主要的材料——新鮮的人尿。
利用它們的發酵可以將染料靛分解出來。發酵的過程絕對不好聞,因此染坊都會選擇在郊外。中世紀時人們當然不知道這個化學過程,但人們注意到,添加酒類能加強發酵的效果,獲取更多的染料。不過當時的人們不可能把酒直接倒入染湯中,因為當時這樣使用酒很可惜,會增加染色的成本,於是就用喝了很多酒的男人的尿液來製作染料。在歐洲有的國家把"喝醉酒的人"說成"他在製造藍色",就是這樣來的。
菘藍可以在貿易中包裝並能長久保存,他們便把經過第一次發酵的葉子塑成球狀並在太陽底下曬乾,需要染色時再把這些球溶在尿液裡。
然而儘管菘藍有著許多優點,到了18世紀由於靛藍染料的出現,菘藍受到了排斥。以至於今天很少有人知曉菘藍。
"Indigo"(靛藍)的字面意義為"印度的",指來自印度的染料。靛藍是一種亞灌木,高150釐米,開有一串串白色或粉紅色的小花,從這些花中長出 帶莢的果實。收穫靛藍時,要把距地面兩手寬的整個灌木切割下來。菘藍和靛藍從 植物學上來說並非同屬,但用它們製成染料的方法相同:都是用小便來使葉片發酵。需要出售時,可以把靛藍做成粉狀或壓成塊狀,這時的靛藍看上去像發光的藍色泥團。
那麼菘藍和靛藍有什麼區別呢?
歐洲的菘藍和印度的靛藍最大的區別在於:靛藍的藍色比菘藍更有光澤。"最壞的"靛藍和"最好的"菘藍帶來的藍色是一樣的。再一個主要區別是產量,靛藍的產量比菘藍多30倍。儘管紐倫堡的印染工人因而每年必須宣誓保證不使用靛藍,但靛藍以種種好處最終戰勝了菘藍,那些種植菘藍的農民和染工最後也只能放棄菘藍。歐洲18世紀初土地上再也看不到熱熱鬧鬧收穫菘藍的景象。靛藍在歐洲逐漸成為"染料之王"。
人造靛藍取代天然靛藍
到了19世紀中葉,化學家們開始研究用人造染料代替天然染料。從1856年的苯胺紫,到紅色染料品紅,接著是人造綠色,終於1868年,阿道夫·貝爾成功地製造出人工靛藍,三十年後巴斯夫的化學家和技術工人製作出了低成本的人造靛藍,人造靛藍大量進入市場。這是一場戰役,和百年前靛藍和菘藍的戰役一樣,只不過現在當時顏色和價格更優的靛藍,如今無論是質量還是價格都比不上人造靛藍了。
這場戰役打得更加艱難,幾百年來天然靛藍至高無上地統治著這個市場,最新的世界年產量已達到900萬公斤。這場戰役持續了15年。最後打敗了菘藍的天然靛藍,迎接了和菘藍一樣的命運——因為品質和價格被人造靛藍打敗。比天然靛藍更純淨,色彩更強烈,不會受到收成的影響,更易於使用的人造靛藍獲勝了。1897年人造靛藍上市這一年,英屬印度在世界市場上出售了1萬噸天然靛藍,德國出售了600噸人造靛藍。1911年英屬印度出售的靛藍為860噸,而出品德國的靛藍已達到2.2萬噸。
這場天然靛藍和人造靛藍的較量在中國顯得更加殘酷。
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政府向英國等歐洲國家開放了通商口岸,最先衝擊中國市場的就是來自英國的布料——洋布。和中國本土生產的藍土布相比,機器生產和化學染料讓它們的價格和色彩都更加有競爭力,因而對本土的紡織業造成了很大的打擊,藍土布賣不出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農民加入了太平軍,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
結束語:
紅色、黑色、紫色……都曾是屬於貴族的顏色,而在歷史的任何階段,任何人都可以穿藍色。在中國自古就有靛藍的種植,男人和女人都穿著同樣的藍色衣褲在田野裡勞動。包容的藍色和人類的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藍色是天空是大海,是冰塊是霧靄。當問到人們喜歡的顏色時,喜歡藍色的人是最多的。如今藍色牛仔褲作為世界範圍的時尚,而全世界最終都用靛藍作為工作服的顏色。把工人成為"藍領",把"藍衣"、"藍線"作為工作服常用的名稱,甚至連綠色和灰色的工作服也這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