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語法觀

2021-01-09 瀟湘晨報

我國的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字都是音、形、義的結合體,能夠自成系統,自帶意義;而西方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自身不帶意義,需要通過形態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意義。漢語是「意合」:不藉助語言形式手段而是藉助詞語和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繫來實現詞語和句子的連接,小句之間的關係是隱形的。西方語言是「形合」:藉助語言形式手段(包括詞彙和形態)來實現詞語和句子的連接,小句之間的關係是顯形的。漢字這種跟語音關係相對疏遠的書寫體系,把人們的研究興趣引向字形的結構和字體的歷史演變(即文字學),引向字音的方言分歧和古今流變(即音韻學),引向字義的引申變異、地域分布及其解釋方法(即訓詁學)。中國傳統的語言學比西方多了文字學而少了語法學。漢語是有語法的,只不過漢語的語法與西方的語法是不同的,中國古代的學童寫文章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而不是通過已經建立起來的語法框架去建構。且他們自幼便成長在漢語的語言環境中,已經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了漢語「語法」。漢語中性、數、格、語態、時態、語氣、人稱等概念並不像西方語言那樣體現在詞的屈折變化上,而要通過常識、語境、使用慣例等進行判斷。

雖然沒有系統的語法學,但是中國古代也有自己的語法觀念。先秦時期《墨經》論名、實關係,《荀子》的大共名、大別名,《公羊傳》《榖梁傳》的詞序規則,其中蘊含的語法分析,是中國古代語法學的萌芽。秦漢的訓詁之學就有豐富的語法觀念:如漢代經師的隨文釋義。《詩經·豳風》:「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東漢鄭玄箋註:「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為蟋蟀也。」鄭玄指出前三句省略了主語「蟋蟀」。漢語的語法手段主要是語序和虛詞。先秦學者就注意到了漢語語序的重要性。《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公羊傳》:「曷為先言隕而後言石?隕石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曷為先言六而後言鷁?六鷁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鷁,徐而察之則退飛。」「隕石」用在句子的前面,是因為先聽到隕石降落的聲音,最後才知道具體數字;第二句先出現具體數字「六」是因為在天空中最先看到的是鷁鳥的個數,最後才知道事情發生的地點,反映了認知的過程。語序是以時間先後為序,是漢語語序的一條重要規則。《公羊傳》等頗多關於虛詞用法的解釋。《春秋·桓公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公羊傳》:「遂者何?生事也。」「生事」指生出下事,說明了「遂」的語法功能,表示承接關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首次對虛詞作了理論概括:「詞,意內而言外也。」「意內」是意在虛詞之內。虛詞雖然沒有實在之義,而非無義(指語法意義)。「言外」即在言之外,「言」指實詞、句子等。許慎認為「虛詞」是在實詞之外來表達其語法意義。

唐人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最早出現「語法」一詞:「服虔雲『相從愈於共死』,則服意『相從』,使員從其言也。語法,兩人交互乃得稱『相』,獨使員從己,語不得為『相從』也。」孔穎達認為,按照語法結構,兩人交互才能用「相」,獨使伍員從伍尚自己,措辭不當說「相從」。這表現了古代學者對漢語語法結構的認識。

蘇東坡詩中首見「句法」:《次韻範淳父送秦少章》:「句法本黃子,二豪與揩磨。」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詩話》:「東坡,文中龍也;理妙萬物,氣吞九州,縱橫奔放,若遊戲然,莫可測其端倪。魯直區區持斤斧準繩之說,隨其後而與之爭,至謂未知句法。東坡而未知句法,世豈復有詩人?」到南宋學者的著作中,「句法」廣泛使用,「語法」也多見。唐宋人的語法認識,來源於佛典。佛典是梵文原創,梵文是世界上詞形變化最豐富的語言,漢僧譯經要從語法、句法角度分析,從而精通語法,影響中國學術界。十九世紀初歐洲人才知道並開始研究梵文語法,中國僧人研究梵文語法至少比西方人早一千年。宋人範晞文《對床夜語》首提「活字」「死字」概念,明佚名《對類》指出「死字」是表示自然而然現象的字,如「高、下、洪、亮」等,相當於現在的形容詞,「活字」表示使然而然的字,如「飛、潛、變、化」等,相當於現在的動詞。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在1842年版的《漢語語法》中就採用了中國人關於「活字」「死字」的論述。其後的國外漢學家艾約瑟、甲柏連孜亦有引用。

清人始用「文法」。「文法」原表示「法令條文、作文方法」,到了清代,有了「句法」義,指句子的結構方式。阮元《十三經註疏校刊記·孟子·滕文公上》:「『且志雲。』此與《左傳》『且諺曰『匪宅是卜,惟鄰是卜』,文法正同。依趙注,疑『且』字奪『曰』字』。」清人樹立語法觀,對句法結構有清醒的認識,明確據句法結構作訓詁考據,產生了語法分析方法,如根據句法規則校勘古籍。《淮南子·主術訓》:「人主租斂於民也,必先計歲收,量民積聚,知饑饉有餘不足之數,然後取車輿衣食供養其餘。」清人王念孫按:「作『饒饉』者原文;作『饑饉』者,後人所改也。『饒』與『饉』,『有餘』與『不足』,皆相對成文,若作『饑饉』,則與『有餘』『不足』之文不類矣。」清代出現了三部虛詞專著:袁仁林《虛字說》,劉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經傳釋詞》。

系統建立漢語文言文語法體系的是1898年出版的馬建忠《馬氏文通》,後序中說「斯書也因西文已有之規矩,於經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證繁引以確知華文義例之所在」。通篇可以看到馬建忠引用中國古代語法學材料,繼承了前人之說,也借鑑了西方的語法體系。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0日 11版)

【來源:正北方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政教關係史》
    張踐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年11月  作者對中國古代政教關係的歷史作了全方位、貫通式的論述。時間上從中國原始時代跟蹤歷代王朝的歷史軌跡,一直寫到清朝中期,空間上包括各民族地區、各大宗教。
  • 天文學的背後,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天文學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於天象的看重程度,甚至在朝廷當中,專門負責觀天象的大臣地位非常高,古人對於天的崇拜間接引起了對天文學的關注。而農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需要又進一步促進古人在天象方面開拓,中國古代天文學作為比較古老的自然學科,究竟是怎樣發展的呢?中國的天象紀事的起源還是非常早的,在新石器時代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到自然界的一些現象與天象的比較有規律的周期變化有關,為了更好地使其服務於人類的生存生活。
  • 古代中國的星象和星座
    古代中國周、秦朝就已經有觀察星象的機構欽天監,主要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為朝廷服務。中國是農業大國,對節氣的推算非常重要。欽天監唐時又名司天監,主管的名稱從太史令改為司天監正,且一般由一家傳承,比如袁家,是陰陽學派創立者鄒衍的後代,唐時袁天罡就很出名。
  • 中國古代對於恆星的稱呼有哪些?中國古代對於恆星的叫法
    我國古代對於恆星的稱呼和現代是不一樣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代人到底怎麼稱呼恆星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對於恆星的稱呼有北鬥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
  • 十大中國古代傳統美食
    中國食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中國人發展了自己獨特的烹飪方式。他們識別配料以形成完美組合的方式,他們的多階段烹飪技術以及他們對多階段調味料的管理都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古代中國人飲食很健康,從歷史證據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耕種似乎已經開始了大約5,000年前。中國菜的特色在於多樣性和變化。
  • 中國古代的科學-相術
    相術在中國古代是一門研究人和自然的古代科學學科,隋末唐初的相術大師袁天罡是中國相術界的巔峰人物。袁天罡,生卒年不詳。唐代最著名的相師,中國相術大師。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風水大師、道士、相士。善風鑑,累驗不爽,隋時為鹽官令,入唐為火井(臨邛)令。
  • 中國古代文化:中國沒有獅子,為何古代建築門口會放置一對石獅子
    ,這種建築格局差不多是中國古代建築的規範。了解我們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在我國古代並沒有獅子,那麼為什麼古代建築門口會放置一對石獅子呢?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獅子並非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動物,令人稱奇的是,這種非本土產物得到了人們普遍的尊崇,人們甚至將它們作為鎮門的吉祥物,而同樣具有威嚴的老虎、黑熊是中國的本土動物,它們卻沒有得到如此高的地位,這裡面的原因值得人深究,需要我們了解關於獅子在中國的歷史。
  • 中國古代何以正官德
    中國古代何以正官德 2016-11-14 09:21:33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鮑文玉
  • 中國古代的婚禮,你怎麼看
    婚禮對於中國來說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很多人都把婚禮做為人生中的一件重大的事。它預示著兩個人開啟一段新的生活,向大家宣告自己要和一個人共度餘生。但是在現在,提起婚禮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潔白的婚紗,優雅的盤發,筆挺的西裝,優雅的花束,華麗的裝潢。
  • 中國古代佔卜經典名著,易經名列榜首
    中國佔卜學,古代或稱玄學,近代或稱中國預測學,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太極、八卦、陰陽、天幹、地支、五行、生克、神煞、曆法等基礎上的龐大學問,用於預測人、事、物過去現在未來的成敗吉兇。在中國古代民間算命中流傳下來了不少經典的算命書籍,那麼,你知道中國古代佔卜經典書籍有哪些?下面巴拉排行榜網就給各位介紹下中國古代佔卜十大經典名著,易經名列榜首,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 中國古代的本命禁忌
    這種習俗是古代本命禁忌的遺存。中國古代的本命禁忌,表現形式要比現代「本命年」複雜得多,受重視程度也更高。在此搜集了一些相關史料,希望對這一題目進行初步梳理。「本命」的概念中國古代的「本命」概念與今天不完全相同。今天所說的「本命」,通常是指某人的生肖屬相或生年地支。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地理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 從「白俄羅斯中國古代貨幣展」說起
    新華網以《中國古代貨幣展遠赴白俄羅斯講故事》為題對此次展覽進行了報導,新華網俄文版、白俄羅斯國家電視臺1臺、白俄羅斯國家廣播電臺、明斯克新聞臺等電子媒體以及相關平面媒體,也分別以現場人員採訪和特色展品點評的形式對展覽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開幕式後現場嘉賓和慕名而來的遊客參觀了展覽,他們對中國古老的貨幣文明和精彩的當代貨幣印製鑄造技術給予了肯定和讚揚。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對於採用黃道坐標系的西方天文學記錄而言,採用赤道坐標系的中國古代天文學記錄資料,也許是人類探索宇宙和地球奧秘的寶貴財富。為了能夠綜合東西方天文學成就,科學地說明歲差與北極星變遷之間的聯繫,作者將從古代中國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觀測成果的角度去重新考察歲差現象。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沿用赤道坐標系,因此對北天區的觀測記錄應該可靠的。
  • 科技史專家進一步提出:中國古代新四大發明(圖)
    中新網1月29日電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早已婦孺皆知遠播海外,近日中國學者進一步提出,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之外,中國古代還有許多發明對人類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堪與四大發明媲美。
  • 中國古代算命術裡藏著的生命密碼
    什麼是中國古代算命術?其中最簡單的一種就是四柱預測。什麼是四柱?四柱就是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所對應的天幹和地支。一柱就是兩個字,所以四柱就是我們所說的八字。天幹地支對應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我們通過五行的相生相剋來推斷出一個人的命和運。
  • 中國古代星象源遠流長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所創星區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古代中國天文學家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
  • 以教助政:重新發現中國古代政教關係
    《中國古代政教關係史》張踐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宗教與政治的關係,在歷史上曾經是觀察社會變遷的晴雨表,歷來受到政治家和思想家的關注。如果缺少東方文明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政教關係的現有理論必然存在重大欠缺而顯得科學性不足。如果簡單搬用西方理論模式或蘇聯理論框架來說明中國政教關係,就會抹殺中華文明的特點,也說不清楚問題的本質。  張踐教授在多年積累和潛心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百萬餘言的《中國古代政教關係史》。
  • 「法律」的由來——中國古代法律的起源
    「法"字在我國古代寫作「灋」。根據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一書的解釋:「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廌」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神獸,據說它生性正直,能辨別曲直,在審理案件時它會用角去觸理曲的人,被觸者即為敗訴。「廌」最早是在甲骨文中出現,展現了遠古時期的訴訟場景。通過「廌」這種神獸進行的審判,是一種代表公平正義的神明裁判。
  • 中國古代印章的起源及歷史與鑑定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