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2021-01-09 瀟湘晨報

板藍(Strobilanthes cusia,又稱為「南板藍根」)具有較豐富的靛藍色素(indigo),因此,其一直是傳統的藍色染料植物。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的野外調查發現,居住在雲南的少數民族「藍靛瑤」對靛藍的利用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他們崇尚藍色服飾,以藍色為民族文化的主色調(圖1a,b),板藍的利用對維持藍靛瑤傳統文化具有意義。此外,靛藍indigo(一種吲哚生物鹼)具有多種藥物活性,是傳統中藥中的重要方劑,在當今我國傳統中藥的現代化利用中具有前景。解析indigo物質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對高效利用板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利用代謝組分析發現,靛藍色素:靛苷(indican)、靛藍(indigo)和靛玉紅(indirubin)主要在板藍的葉片和莖中累積。結合代謝組和轉錄組的關聯分析發現,與靛藍色素合成途徑相關的酶基因,如細胞色素P450、UDP-葡萄糖基轉移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圖1d),其葉和莖的變化顯著。比較基因組學進一步表明了細胞色素P450和UDP-葡萄糖基轉移酶基因家族經歷了數量上的擴張和功能的分化。該研究揭示了板藍累積靛藍的分子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以Blue genome:Chromosome-scale genome reveals the evolutionary and molecular basis of indigo biosynthesis in Strobilanthes cusia為題,發表在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王雨華、劉愛忠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昆明植物所副研究員徐偉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論文被選為The plant journal的亮點文章,該雜誌的資深編輯Alisdair R. Fernie為研究工作撰寫了題為Decoding indigo:the chromosome scale genome of Strobilanthes cusia highly pigmented plant important to diverse ethnic cultures in Asia的亮點文章。

論文連結

高產靛藍植物——板藍(Strobilanthes cusia)的基因組及靛藍(indigo)生物合成途徑。a.身著靛藍染制傳統民族服飾的藍靛瑤染匠正在為製作植物靛藍染料收割板藍的葉和莖;b.昆明植物所測序的「藍靛瑤」號板藍植株,包括全株、葉、莖、根及其製成的植物靛藍染料;c.板藍基因組組裝圖;d.靛藍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板藍,又稱為南板藍根,具有較豐富的靛藍色素,因此一直是傳統的藍色染料植物。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Chow、膜萼藤屬HymenopyramisWall. ex Griff.、喜雨草屬OmbrocharisHand.-Mazz.
  • 高三生物教案:《遺傳的物質基礎》教學設計
    10.遺傳信息、密碼子、遺傳性狀  (1)遺傳信息是指控制生物遺傳性狀的一種信號,通常由DNA(基因)上的四種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所決定。不同生物體內DNA不同,每種生物具有各自特定的遺傳信息。  (2)密碼子是指信使RNA上決定蛋白質合成時確定摻入的某一特定胺基酸在肽鏈上順序排列的三個相鄰鹼基,也稱「三聯體」密碼。
  •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2021-01-14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字體:大 中 小】
  • 光明日報頭條: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化學再造遺傳信息:幫助人類更深刻理解基礎生物學DNA重組技術取得突破,分子生物學異軍崛起,基因工程產業迅速發展……一系列生物技術成果的取得使合成生命的原材料核苷酸得以快速生產製備,也使「合成生物學」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成長。即便如此,從小分子核苷酸到活體真核染色體的定製精準合成依舊困難重重,元英進團隊為此付出了10年努力。
  •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和山大合作揭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體結構動態...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和山大合作揭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體結構動態 北京時間12月5日凌晨2時,《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4-28 10:35 來源:澎湃新聞
  • 2009國際生物經濟大會
    郭愛克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 楊煥明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孟安明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 趙進東院士北京大學 李寧院士中國農業大學 鄧子新院士上海交通大學 陳曉亞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鄧秀新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張亞平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
  • 通過功能性的數據分析揭示基因組中LINE-1轉座子元件的特性和動態...
    2020年10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題為「Human L1 Transposition Dynamics Unraveled with Functional Data Analy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揭示了基因組中跳躍基因所產生的影響效應
  • 探索生命 惠益健康-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生物技術
    在細胞研究領域,波士頓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肺細胞培養新技術,能讓所產細胞純度更高、存活更久,有助於科學家更好構建肺病模型,推動對肺病的研究治療;加州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實驗室將人類細胞可控、可逆地變成透明,可更加清晰地顯示活細胞和活組織內部的所有動態過程,這將極大推進人類對多種生物系統的透徹理解;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可以長毛髮的皮膚「類器官」,將帶來一種用於研究人類皮膚發育的工具
  • 郭天南團隊利用蛋白基因組揭示前列腺癌發生及惡化分子調控網絡
    腫瘤的發生往往伴隨著基因組水平的突變,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前列腺腫瘤組織中有著高頻率的染色體重組及基因拷貝數變異(CNV)。為了深入研究基因組水平變化是如何影響下遊分子功能及腫瘤發展,12月14日,西湖大學郭天南教授團隊聯合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Ruedi Aebersold、科隆大學Andreas Beyer等利用蛋白基因組(Proteogenomic)對105例前列腺腫瘤及良性增生樣本進行了基因組、轉錄組及蛋白質組檢測,描繪了一幅全景式的分子調控網絡,為深入了解前列腺腫瘤的發生機制、更科學的臨床診斷以及更有效的幹預手段提供了大量信息
  • 高中生物知識點盤點 史上最全生物知識點沒有之一
    高中生物知識點匯總(二)16、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核酸,它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核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
  • 《生物》的複習資料
    第一章生物的基本特徵:化學成分的同一性;嚴整有序的結構;生物的新陳代謝;生物的應激性和運動;生長和繁殖;遺傳變異和進化;生物的適應性第三章原生質:指構成細胞的生活物質,是由多種化合物組成的複雜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膠體,是細胞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DeepTech 發起國內首支合成生物...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DeepTech 發起國內首支合成生物產業基金 2020-11-13 10:50:26 來源:北國網 作者:房家梁
  • Mol Plant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南大學合作團隊揭示湖桑千年選育...
    本研究對132份栽培桑樹進行重測序,利用獲得的14Mb的SNP對廣東桑以外的其餘四種桑樹進行了聚類分析,沒有得到與形態分類相似的聚類結果,其基因組數據支持將幾種栽培桑樹種合併,暨白桑、魯桑、山桑和瑞穗桑都屬於一個物種,即白桑(Morus alba L)。
  •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重新確定於明年5月17日至30日在昆明...
    來源: 昆明信息港截至2019年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共有14處自然遺產,其中就有6處具有「生物多樣性」特徵。自2016年起連續4年間,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湖北神農架、青海可可西裡、梵淨山、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4項自然遺產,其「突出普遍價值」均符合「生物多樣性」標準。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