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字最早都是象形的,蒙字,上面為山,下面為水,畫出來就是一幅山水畫,就好像早晨站在杭州的北高峰往西湖看,湖面上水霧蒙蒙,遠處的群山被一片水霧籠罩,蒙蒙然看不清楚,這是《易經》中對蒙卦的解釋。
中國文化中吸收了蒙卦這一卦象的含義,賦予了教育的內涵,就好像一個小孩,走在大霧瀰漫的路上一樣,不知該走向何處,於是就會向有經驗的老者請教,因此在中國以前的文化中,幼兒開始讀書稱作「啟蒙」,「發蒙」,讀書的地方稱作「蒙堂」。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蒙是一種人類在社會上為脫離愚昧,主動尋求教化的過程,明朝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罐,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君子讓自己成器或者如美玉的過程就是一個以心之至誠來盡己之天性的過程,以達到人格的塑造。
在之前,有流行讓幼兒在周歲抓周的習俗,現在也在流行著,一個周歲的孩子抓到錢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商人,抓到一本書那以後就是讀書人,看起來像是兒戲,迷信,實際上卻是一個人下意識的稟性顯露,長大後的路幾乎脫離不出幼兒時所思所想的。
君子以果行育德。行為要有好的結果,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這就是古代讀書人常說的「為國為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要有事功,「德者」,得也,是育德,養育,對人,對萬物,要施給,養育得到成果。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在古代,中國是政教合一的,法律和刑罰也是包含教育意義的,唐宋以後,將犯人執行死刑就是「正法」,正是正,法是法,當人有了不對的地方,犯了錯誤,應該以法來糾正人的錯誤,是教育的意思。雖說用刑罰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他的目的也能使人走向正途,用刑罰來使人改過,一個國家的大家長是有教育全國百姓的責任的。
我們現在的教育和以前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現在的教育是以教授技能和生活為主,是追尋創造價值的,古代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是以養正,完成一個人人格的塑造,這是聖人的事業,是一種功德,故曰,蒙以養正,聖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