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是《周易》第四卦,卦體為艮上坎下。艮為山,坎為水,山水蒙。
蒙,覆蓋、遮蔽之義,引申為昏暗、愚昧。
觀蒙卦之象,清泉之上一座山;水本靈動,壓在山下,猶人之智慧未開,故名之為蒙。程頤據《彖傳》以為說,曰:「山下有險,遇險而止,莫知所之,蒙之象也。水,必行之物,始出未有所之,故為蒙。」尚秉和則曰:「艮少,坎隱伏不明,故名曰『蒙』。」皆可為參考。
《序卦》說:「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屯》象「物之始生」,物始生者稚嫩,需要呵護和培育,人始生幼稚,事多不知,理尤不明,如同眼為遮蔽,心被覆蒙,心明眼亮,需要去蔽啟蒙,故屯卦之後續以蒙卦。
其實何止童稚需要開蒙,人這一輩子都在懵懂之中,佛家所謂「昏沉」「無明」。孔子聖人,猶至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命,何況凡人俗子,愚夫愚婦!沒有教育為之啟蒙,人將終生蒙蔽行走,不知西東。 所以古人早就認識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尚書·說命》說:「念終始典於學。」
文王為《蒙》所系卦辭曰:「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九二為內卦之主,剛居柔位而得中,六五居尊以應之;互震(二三四爻)為蕃鮮,互坤(三四五爻)致養焉,故曰「亨」。
艮坎皆乾陽入坤而成卦,坤為地為母,物之種子在大地中萌芽,衝破自身外殼的包圍,破土而出,其根吸收土壤營養,其末接受陽光沐浴雨露滋潤,開花結果,此萬物之亨通;人之胚胎在母體中孕育,懷胎十月,衝破胞衣,娩出母體,父母呵護,教育啟蒙,此人生命之亨通。
「匪」同「非」;「我」謂九二;「童蒙」,年幼無知的兒童。蒙之上艮為少男,是為「童蒙」,五在上而應二,陰求陽,故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教育的基本動力是求教者的內在渴望,「童蒙求我」,受教者內在給力,教育才有大功效;倘「我求童蒙」,受教者被動接受,教育則事倍功半。
《禮記·曲禮》:「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卜問曰筮。筮以決疑。艮伏兌為巫為口,故曰「筮」曰「告」。坎為通,筮佔通神。「瀆」,輕慢,不敬。「筮」字自「求」字來。初筮則相告,反覆佔問,則是對神靈的輕慢不敬,所以不告。人有疑則佔,如惑而問學。
凡事都有原則,為師的原則是學生的尊重。《周易折中》集俞琰之說曰:「瀆,與《少儀》『毋瀆神』之瀆同。不告,與《詩·小旻》『我龜既厭,不我告猶』之義同。初筮則其志專一,故告。再三則煩瀆,故不告。蓋童蒙之求師,與人之求神,其道一也。」
艮為木堅多節,故曰「貞」。蒙道之正,蓋誠也,求之者意誠,告之者以誠,故曰「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彖》是孔子為卦辭作的注釋。
蒙之上體艮為山,下體坎為險,是為「山下有險」;艮又為止,是為「險而止」。遇險而止,莫知所為,故名之為「蒙」。以上數語根據卦象卦德詮釋卦名。
「以亨」之「亨」,通曉明白;「時」,適時,即下文「童蒙求我」之時;「中」,謂告之淺深多寡皆宜。「時中」謂適其時而言之當。「以亨行時中」謂九二,九二為蒙之主,居下卦中位。「蒙」而言「亨」,因為啟蒙者懂得實施啟蒙必須適時而當。適時而當,可決求問者之疑,使豁然而通,故「亨」。此句詮釋卦辭「亨」字,在文義上又起貫通上下作用。
卦辭言「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是施教者(我)對受教者(蒙童)人生訴求(志)的回應,師生心靈產生的共鳴。「剛」謂九二。九二陽爻居下卦中位,是為「剛中」。「剛」而能決,「中」則適當。卦辭言「初筮告」,是因為九二能決而當。
「初筮」誠,所以告而開其蒙。「瀆蒙」之「蒙」指教育,啟蒙。「瀆蒙」等於說拿自己的無知開玩笑,褻瀆教育。人於世間一切善知識皆應該肅然恭敬。卦辭言「再三瀆,瀆則不告」,是因為「再三」這種行為褻瀆了善知識。
教育(啟蒙)是用來培養正義品德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一項崇高的事業。「童蒙求我」「初筮告」「瀆則不告」皆「養正」之事。「蒙以養正,聖功也」詮釋卦辭「利貞」。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山下水源曰泉。艮為山,坎為水,山下出泉是蒙卦之象。坎水剛中,以果其行,艮山靜止,以育其德。泉水之出,涓涓而流,朝著一個方向,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山下之泉,源源不斷,為了一個目標,前赴後繼,永不枯竭。君子受到蒙卦之象的啟示,堅果其行,培育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