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卦,卦象為下坎上艮,屬於異卦相疊而成,下卦為坎為水為險,上卦為艮為山為止。
那麼為什麼要叫做蒙卦呢?蒙者,蒙昧也。它的卦象為以坎遇艮,山下有險,遇險而止,坎水在內,艮止在外,水乃流動不止的事物,可是遇到山阻在前,就只能暫時的止步不前。
內在險陷不安,外又不知所往,行之無度,於是內心產生了迷茫,迷茫者,昏蒙之像也。
《序卦傳》中說:「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在初生階段,必定是矇昧無知的狀態,所以在屯卦之後緊接的是蒙卦。
事物的初生階段必定是蒙味不明的,就以小孩子來講,在其很小的時候,就必須要對其進行啟蒙教育,這樣才能慢慢的逐漸培養他良好的品德和學問,才能夠讓他在走入社會之前茁壯成長。
在其成長的過程之中,肯定會有所疑問需要我們去給他予以解答,對他的解答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的互動與成長,但是,對於同一問題,我們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予以回答,因為「初筮告,」是因為求問的是正確的剛健中正的事,如果因為同一個問題而再三的要求解答,那麼我們就不必再去理會,「再三瀆,瀆則不告」,他既不用心,肯定是有所懷疑,那麼你再怎麼說,他也聽不進去的,告又何益。
在本卦中,初筮時得到了坎卦之剛中,再筮時得到了艮卦之柔中,剛柔相應,是為以明啟暗,在本卦而言,九二之剛中屬陽為明,六五之柔中屬陰為暗,所以九二以明而發六五之蒙,「利貞」者,導之以正也。
本卦進阻於山,退困於險,無所適從,幸而童蒙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故而虛心求教,在合適的時間裡接受了必要的教育,而以我之亨通,教其中正之道,師徒相得益彰,故而「果行育德」,善之善者也。
如果他自己無心,則彼此心志難以相契,那麼結果就不會亨通,如果強行去予以教育,那麼結果肯定不大令人信服。《禮記》中說:「聞來學,不聞往教」,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徒弟尋師父難,師父找徒弟更難」,由此可知師徒之間心志相應該是多麼的難得。
為什么九二獨獨要教六五,而不是六三、六四呢?因為六三與上九相應,六四呢又隔著六三,與九二沒有應與,而且六三乘陽不敬,不敬則心志不應,即使想教導,恐怕也是徒勞無功,所以不如放棄。
體會坎卦之剛中,領會其果決的行動,見善而遷,聞義必徙,不畏艱難而苟安一隅,那麼日復一日,自可早日進入聖域,成為一個中正之君子。可以說入聖之域雖在後日,作聖之功卻在眼前,童蒙之時教他養之以正,該是何等的重要。
就像一棵小樹,在其幼小之時,不加以修剪導正,等他長大定型之後想再修剪定型,恐怕是難上加難!
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問題頻出,可能真的要反思了,究竟什麼才是真的對小孩子的正確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