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智、扶業、扶志,是教育扶貧之根本

2021-01-15 中國青年網

安徽合肥小學生向教育扶貧友好結對學校的同學送上祝福。蔣娟娟攝/光明圖片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竭力克服疫情影響,決戰脫貧攻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教育脫貧攻堅以52個未摘帽貧困縣和「三區三州」為重點,以義務教育有保障為主攻方向,統籌「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各項任務,總攻力量有效匯聚的態勢已經形成。脫貧攻堅接續的是鄉村振興,這說明扶貧不僅僅是扶資金扶經濟,也是扶理念扶智慧,目的是建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業發展和社會建設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生態。全面脫貧需要形成貧困地區經濟和貧困家庭個人的發展能力,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學校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類組織,教育通過知識、人才、科技和文化而推動社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要充分運用自己的優勢特點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教育扶貧「根」在扶智

扶貧先扶智,「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是扶貧工作分類施策的內容之一。較之於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社會保障兜底等形式,教育通過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能力而實現根本脫貧,既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又帶動家庭發展,因而意義更加重大、作用更加長遠,是扶貧的根本,體現著教育的社會功能本質。

發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在教育與社會的關係版圖上,義務教育是孩子們走出家門、學習系統知識的營養基,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年輕人聯通社會、獲得實際本領的雙車道。對於鄉村百姓而言,中小學校代表著對未來的憧憬,職業學校體現著謀生的本領,高等學校實現著遠大的理想。義務教育面向每個孩子,是學習成長的起點和開智的基礎,因此是教育扶貧扶智的重點,其中控輟保學是核心任務,之後則是通過提高教育層次而增強貧困學生的人生發展能力。各級各類教育要立足於以自己的本質屬性培育人才,做好內涵式發展。

義務教育有保障是「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目標之一,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治本之策的基礎。教育系統通過聚焦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重點環節、重點因素,加大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學位、教學、資助保障能力。通過不斷加大義務教育投入,持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完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使他們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師資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在教師保障上通過加強鄉村學校教師補充,通過提高貧困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標準和擴大覆蓋面,通過教師「特崗計劃」招聘傾斜、開展教師信息素養與能力提升培訓、實施「銀齡講學計劃」及設立鄉村中小學首席教師崗位計劃等多項教師專項計劃、支教計劃幫扶行動,實實在在地支持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教師水平提高和隊伍結構優化。

控輟保學是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的核心。學生輟學原因多種多樣,單純的貧困因素好幫扶,但還有諸多智力、興趣、心理、家庭、觀念因素,甚至也還有外出打工、早婚早育、入教入寺等現象。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影響著教育脫貧攻堅的成效,影響著鄉村建設的未來,意義深遠,因而成為教育脫貧攻堅的主攻點。教育系統通過持續推進控輟保學專項行動,為52個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全面建檔立卡,通過建立工作檯帳實行動態調整,通過「一校一策」「一類一策」甚至「一人一策」對輟學原因、反覆失學輟學等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對症施策,確保讓輟學學生回歸學校並「進得來、穩得住」。這些深入細緻的工作措施,形成了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堅實基礎。

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接受高層次優質教育的機會,提高了貧困家庭全面脫貧的能力,擴展了貧困地區發展的空間,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這裡面職業教育的作用最為直接,因此在貧困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發展涉農職業教育、辦好中職學校、注重增強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就顯得特別重要。在工作實施層面,注重發揮「全國一盤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深化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特別是發揮東部地區職業院校在市場理念、產教融合、教學水平方面的優勢,實現高職招生傾斜、推進中職協作招生、開展定向訂單培養和技術技能培訓等。這一系列幫扶行動,既幫助了貧困生個人和家庭,也提升了西部地區的職業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發揮的是龍頭帶動作用,通過招生、培養、就業上的政策傾斜,持續有序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還通過多種措施幫助專項計劃錄取學生完成學業,如為接受高等教育貧困生建檔立卡提供多種資助、實習、工作支持,開展針對性學業輔導;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活動、優先推薦工作崗位、設立專項崗位等實現精準幫扶就業指導。高等學校的對口支援、定點幫扶工作,力度更大,並已發展出若干個聯盟形式,集團化定向解決難題。

教育扶貧「實」在扶業

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已經步入中上收入國家行列,進一步發展體現的政策方向是——義務教育重在均衡規範、職業教育重在融合產業、高等教育重在創新及應用。由於經濟社會特別是區域、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在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適齡兒童隨父母打工流動或作為鄉村留守兒童兩種現象並存,職業教育因經濟產業不發達及理念觀念原因其實力相對薄弱,高等教育對經濟的輻射能力也往往不高。因此,青少年總體以流出為主,致使貧困地區存在著「人才輩出、江山依舊」的狀況,教育與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尚未很好體現。因此,地方各級各類教育需要考慮如何以特色內涵服務美麗鄉村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如何以自己的使命職責推動區域產業形態變革和社會文明進步;國家高水平大學也需要思考除了招生傾斜和消費扶貧外,還能給予什麼樣的科技、人才幫助以實現對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精準幫扶。

縣域產業是鄉村經濟的活力基礎,沒有產業貧困地區不可能走向繁榮。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長久之計,因此教育扶貧必須進一步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除了人口素質因素,現在許多貧困地區之貧,一是貧在山高路遠上,二是貧在生態脆弱上。山高路遠可以轉化為有山有水的後發優勢,但生態脆弱的問題不好辦,沒有穩定的產業或產業鏈條太短,經濟活動的供應鏈消費鏈價值鏈循環很難實現。貧困地區只有生長出自己的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道路要優先考慮發展地域特色產業,提高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和脫貧能力。

教育要努力成為新型縣域產業的孵化源。教育脫貧攻堅需要重視知識、科技賦能產業、農業,關注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致力於推動綠色經濟發展,設計開發文化和生態產業鏈,為美化環境和社會建設增添文化氣息,大幅度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推動貧困地區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使縣域經濟活躍起來。學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知識、科技、文化、信息綜合優勢為發展朝陽縣域產業服務,這些產業包括數字經濟、生態農業、地區文化、休閒旅遊等,致力推動發展地方經濟和貧困人口能夠廣泛受益的產業。

教育是人才的蓄水池,有了學校就能吸引來相應的人才;教育是經濟的活力源,有了人才就會積聚更多的人才,就會開創相應的事業,教育事業因為人的活動會帶來更多的信息流和資金流;教育是科技的創新源,教育與創新往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高層次人才所創造的事業最有可能成為新興產業的發源地。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教育匯集人才的功能,合理布局相關學校,使學校成為地方的知識中心、技術中心、致富中心、文化中心。

高等學校要為解決貧困地區生態脆弱、產業匱乏、經濟落後問題貢獻聰明才智,把能發展什麼產業、如何發展當作自己的科研任務。高水平大學要通過創新幫助打造新型產業源頭,地方高校要扶持和融入縣域農村綠色產業,真正實現「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職業院校應順應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技能培訓,特別是開展種植養殖、休閒旅遊、電子商務等培訓,促進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農民培訓、技術推廣相結合,實現產教融合開門辦學,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社會服務融為一體,將自身發展與地方產業發展融為一體。普通中小學要在教育和文化的融合中推動鄉風文明,助力建構地方的人文特色,努力成為鄉村文化中心,通過文明氣息和特色文化為地方產業賦能增值。

教育扶貧「魂」在扶志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貧困地區發展相對滯後,既有區位因素、生態原因和歷史積澱,也有觀念差距。表面看來貧窮是一個物質條件問題,但從根子上講更是一個文化問題,包括進取心、良好風俗和眼界。教育其實也是一種文化存在,學校的育人過程是一個有組織有目的的文化過程,學校的存在、活動是科學知識、文化精神、理想信念、核心價值、國家意志的體現。學校是文化的棲息地,既是教育機構,也是文化普及和科技傳播機構,還是一批有志改變命運理想者的精神家園。

知識就是力量,教育助力人生,文化浸潤民風。教育是一代代人的事業,是人類自身進化和個體發展的途徑,是通向美好生活理想的橋梁。教育扶貧本質上就是人才科技文化理想扶貧,學校的健康發展其實是抵禦農村文化荒蕪、科學精神衰敗的重要手段。在脫貧攻堅中加強貧困地區社會建設,豐富貧困地區文化活動,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綜合素質,振奮貧困地區群眾的精神面貌,同樣是教育的使命和責任。教育要把扶貧與扶智、扶業、扶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要使青少年腦海憧憬美好未來,內心澎湃奮進動力。

今天,我們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已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已進入到普及化時代。但社會變遷、人口流動都在加劇,仍需要思考在鄉村振興中建設新農村、使人才留在鄉鎮的問題,需要考慮基層社會年輕人的志向問題。除了正規教育作用,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增強學校的社會教育職能,利用教師、人才、教育智慧紓解百姓精神困惑,開啟鄉村文明的新境界,移風易俗,抵禦陳規陋習和不良文化侵蝕,把學校建設成為鄉村健康文化的輻射源。

普通中小學要通過「五育並舉」全面開展素質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精神文明,讓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認識知識就是力量,理解未來靠勤勞創造,高奏理想信念文化;職業教育要加強務實文化建設,注重培養培育致富能手和共同富裕帶頭人,使人們在現實中看到榜樣的力量,弘揚奮進文化;高等教育要紮根中國大地,用創新科技培植生態產業,勇當鄉村振興的領路人,培育科學文化。學校既是當地的教育中心也是科技文化中心,讓教師成為社會基層最受人們歡迎愛戴的人士,使教育激人奮進,用文化浸潤鄉風,涵養鄉村的和諧富裕文明。(作者:馬陸亭,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地評線」東湖評論:教育是拔掉窮根的根本之策
    也正如駱胤成感悟的一樣,教育才是讓當地拔掉窮根的根本之策。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但我們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鬆,擼起袖子加油幹,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在實現這個偉大目標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教育投入,讓更多的農村兒童獲得良好的教育,走出大山,學成歸來後反哺家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 金徽酒「就業+教育」扶貧雙管齊下 催生脫貧內生動力
    12年以來,基金會始終以「實業報國、扶危濟困、服務社會」為宗旨,投身慈善公益和國家精準扶貧事業,在基礎設施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工作中累計捐助資金超過億元。輸血+造血昔日貧困村換新顏「自『金徽正能量公益基金會』幫扶我村以來,我們的路更寬了、房子更亮了、娃娃上學更近了……」談起村裡的變化,徽縣嘉陵鎮周咀村周清寬激動地說道。
  • 提升扶貧信息精準傳播的契合度
    ,有利於降低信息貧困,促進生產決策的科學性,進而有利於解經濟之困。精準傳播有利於扶貧信息在貧困地區的有效流動,有利於降低信息貧困,促進生產決策的科學性,進而有利於解經濟之困。扶貧信息精準傳播關乎貧困百姓生計。由於本身具有的稀有性等獨特屬性,扶貧信息的質量、數量,傳輸的時效、充分度,擴散的渠道、範圍,傳播的效度、精準度直接關乎百姓增產增收、生產生活。扶貧信息的精準傳播有利於闡釋開發式扶貧的豐富內涵,因而是關乎百姓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議題。
  • 宿松九姑:文化扶貧開啟「智志雙扶」模式
    近年來,在全縣上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衝鋒戰中,九姑鄉堅持發揮自身文化資源稟賦,做好做活文化扶貧文章,實施「智志雙扶」工程,幫困難群眾扶知識、扶技術、扶思想、扶信心,有效的激發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從根本上剷除滋生貧窮的土壤。 夯實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讓群眾有處可去。
  • 扶志又扶智 浙商銀行助力教育脫貧攻堅
    除了幫助留守兒童,浙商銀行一直以來將教育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大型公益行動「浙商銀行彩虹計劃」已連續舉辦十四年,累計募集社會各界捐款2470萬元,守護了2.35萬名山區學子成長;浙商銀行從立行之初就堅持「勤儉辦行,公益助學」的優良傳統,節約開業及慶典費用2118.5萬元捐資助學;從汶川地震後幫扶陝西省略陽縣接官亭鎮中心小學,到2019年全面升級為「一行一校」行動計劃,目前結對18
  • 人民銀行武夷山支行打造政策組合拳引入金融活水助力精準扶貧
    通過打造政策支農、信用助農、產業興農、信貸富農、教育惠農「五位一體」金融政策組合拳,為地方脫貧攻堅引入金融活水。截至2020年11月末,全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88戶4371人已全面脫貧。   一、政策支農,推出金融扶貧政策組合拳。為壓實金融扶貧一把手主體責任,確保金融扶貧政策有力推進。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寫在滇西大地上的脫貧攻堅「高校樣本」 ——同濟大學定點扶貧雲龍縣紀實
    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同濟大學積極發揮人才智力與學科優勢,著力在規劃編制、教育扶智、醫療服務、產業支持等方面精準施策,用實際行動在滇西大地上書寫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和雲龍縣委書記段冬梅為同濟夢想教室揭牌江平 攝教育扶智 留住鄉愁播種夢想2019年7月18日,一封來自雲龍縣第一中學的喜報在縣裡炸開了鍋。
  • 副院長鄭泰安率隊赴涼山州調研扶貧工作
    副院長鄭泰安率隊赴涼山州調研扶貧工作 2021-01-05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先扶智!貴州省三都縣學子到廣東學一技之長
    9月14日,50名來自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2020級「黃埔三都民族技工班」學生齊聚廣東嶺南現代技師學院參加開班典禮,他們將在廣東嶺南現代技師學院接受3年的免費技工教育,掌握一技之長。「黃埔三都民族技工班」開班典禮。
  • 扶貧暖民心!官兵的善舉像格桑花開遍這片紅色土地
    扶志與助學同步 抬高站位大事大抓武警四川總隊阿壩支隊援建的阿壩縣少年武警學校學生,臉上洋溢著笑容。王建攝「武警叔叔在這麼寒冷的冬天不忘送來嶄新的迷彩校服!王建攝「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立少年武警學校,這是繼承和弘揚偉大長徵精神的有力舉措,也是引導藏區青少年磨練意志、強健體魄,培養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情感的平臺。」
  • 幫到關鍵時 扶到根本上
    幫到關鍵時 扶到根本上■向賢彪受疫情影響,村民外出務工不便,想辦法讓停轉多年的織襪機器轉起來;果樹養護進入關鍵期,
  • 全面發力扶危濟困 精準扶貧攻堅克難 ---神池農商行的助力扶貧路
    宣傳扶貧政策二、落實投放,保證扶貧質效為保證金融扶貧取得實質性成效,神池農商行制定了《金融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扶貧目標和計劃,確定扶貧貸款支持對象、額度及貸款產品和保障措施,並將扶貧貸款投放納入年度考核體系,同所轄的17個網點籤訂金融扶貧目標責任書,切實保證對有信貸需求的貧困戶應貸盡貸,2017年末,神池農商行扶貧小額貸款餘額7499.47萬元,較年初增加3400萬元,100%完成了任務指標,截至今年十月末,神池農商行當年累計投放扶貧小額貸款3789.65萬元,完成全年累放任務目標3400萬元的111.46%
  • 10+個為什麼讀懂移動20年 教育扶貧+遠程教育,移動人堅守了什麼?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今年更加艱難。2020年,更是中國移動成立20周年,砥礪攻堅,中國移動迎難而上,不忘初心,堅持發展線上遠程教育,紮實推進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