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精準傳播有利於扶貧信息在貧困地區的有效流動,有利於降低信息貧困,促進生產決策的科學性,進而有利於解經濟之困。
精準脫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階段,脫貧攻堅、精準脫貧事關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是必須堅決打贏的硬仗。
脫貧致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精準脫貧戰略涉及多個層面、多種要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信息貧困」阻礙著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信息流動不暢是造成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需要加強扶貧信息精準傳播,助力打贏脫貧攻堅、精準脫貧戰役。
精準傳播具有重大意義
精準傳播是扶貧信息流動增值的內在需要。扶貧信息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價值,是至關重要的生產要素,而流動性是其重要屬性和價值所在,扶貧信息只有在通暢流動中才能充分裂變、有效傳播、共享增值。精準傳播有利於扶貧信息在貧困地區的有效流動,有利於降低信息貧困,促進生產決策的科學性,進而有利於解經濟之困。
扶貧信息精準傳播關乎貧困百姓生計。由於本身具有的稀有性等獨特屬性,扶貧信息的質量、數量,傳輸的時效、充分度,擴散的渠道、範圍,傳播的效度、精準度直接關乎百姓增產增收、生產生活。扶貧信息的精準傳播有利於闡釋開發式扶貧的豐富內涵,因而是關乎百姓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議題。
扶貧信息精準傳播關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成效。扶貧信息具有鮮明的政策屬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等重大戰略傳播擴散、實施落地的重要載體和實現路徑之一,是關乎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國家戰略實施成效、共同富裕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事業,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重要時代意義。
貧困地區扶貧信息傳播現狀
由於自然環境、基礎設施、歷史文化、風俗傳統、教育觀念等層面的影響,多種因素嵌入扶貧信息傳播,制約其在貧困地區精準傳播、發揮實際成效。
貧困地區致富信息供給端質量有待提升。當前貧困地區致富信息較為匱乏,質量較低,呈現供給不足、類型單一、弱適用性、謠言冗餘度較高等特點,數量和質量上均不能滿足貧困受眾期待。諸如「市場買賣信息」等受眾需求度較高的信息較為匱乏;「職業技能培訓信息」一類素質能力培育信息適用性弱,吸引力不足,價值表現不明顯,常有為了傳播而傳播的現象,不考慮是否符合貧困受眾文化教育水平、信息接收習慣等實際情況。如在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老人兒童留守為主的貧困村裡傳播需要高強度勞作、高知識儲備的農技項目,顯然不切實際。供給端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與貧困地區固有的自然地理、歷史遺留的人文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信息「趨利性」易於流向成熟市場等因素有關。內容匱乏、低質量的致富信息供給嚴重製約著脫貧致富成效,迫切需要改善。
媒介購買力不足,現代化傳播渠道使用率低,傳播效果反饋不及時。當前貧困地區信息貧困現象嚴重。貧困受眾對現代化信息渠道的使用率偏低,「媒介購買力」、媒介信息投入意願相對較低,甚至幾乎為零。信息分散冗餘、傳輸紊亂,傳遞渠道少、速度慢,信息處理手段落後等。此外,及時反饋是檢驗扶貧信息傳播暢通度、精準度和適用性等傳播成效的重要指標。而當前貧困地區的扶貧信息傳播缺乏必要的反饋機制,依賴人力收集、層層上報是較為普遍的方式,傳播效果反饋不及時、不到位。在信息化時代,這意味著扶貧信息接收量、接觸面、精準度受限,不利於經濟決策和生產活動的開展。
貧困人群成就動力、信息素養較低,行動者主體意識較弱。由於歷史和現實條件制約,貧困地區人群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封閉,生存技能較弱,謀生手段單一;迫於嘗試風險考慮,往往安於現狀,習慣於「世代經驗」,成就動力值不高,內生動力不足;對致富信息的理解、辨識以及運用能力較弱,對扶貧信息重要性認識不足,信息致富意識較弱,「等靠要」思想嚴重,習慣被動接收外界「扶貧」信息,不清楚也不善於主動尋求「脫貧」信息為自身發展服務;更傾向於接受送上門的現成物質及「易受性」強的信息傳播,行動主體意識較弱。
基於熟人社會的傳播擴散,應將多種要素嵌入信息扶貧行動者網絡。鄉村社會內核始終是一個以血緣、親緣等關係為紐帶的「圈子社群」,即便是向現代化轉型的當前,此烙印依舊深刻。實地調查中,具體表現如致富信息傳播路徑與熟人關係網絡高度重合,值得研究。
多維度提升精準傳播效果
把握精準要義,靶向供給。脫貧致富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金融、教育、信息等多個層面。就信息扶貧而言,要增加精準有效供給。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扶貧信息需求呈現「真實準確」「貼近生產生活」「好理解」和「方便接觸」等顯著特徵。「市場買賣信息」「務工信息」等是需求度較高的信息類型,說明貧困受眾的信息需求很實在,基本契合併服務於生產生計需求。因而要動員和凝聚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信息的系統性調查研究、針對性生產、多樣性供給、指導性解讀、精準性傳播。
扶貧信息傳播、流動不暢所造成的信息貧困,是影響脫貧致富成效的重要因素。當前扶貧信息傳播設備較為落後、傳播渠道單一、暢通度低、傳播隨意性強、傳播鏈易斷裂,這些制約著貧困人群扶貧信息的接觸、判斷、採納和二次傳輸,影響著信息的到達率、利用率和信息扶貧實際成效。因此一方面要增加基礎設施建設,藉助網絡傳播設備、平臺如移動網際網路,提升扶貧信息傳播通路、反饋時效,暢通反饋渠道;另一方面還要增強貧困人群對信息的重視程度,增強信息成效認識,提升信息利用意識,在生產活動中注重引入扶貧信息,提升決策能力。
增強貧困人群成就動力、信息素養和行動者主體意識。在扶貧實踐中,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視貧困群眾為行動主體,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提升持續發展能力。在信息扶貧行動者網絡中,行動主體始終應是貧困地區能動性的個體,落腳點也應是建立在充分考慮鄉村熟人社會關係基礎上,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在開發式扶貧、發展傳播中,找準「窮根」,扶貧又扶志。引導貧困群體在生產活動中主動尋求致富信息,提高信息判斷辨識、運用決策素養,提升脫貧致富能力,實現精準脫貧。
注重親緣熟人等人際傳播渠道的特殊引領效應。目前我國鄉村正向現代社會過渡,因親緣、地緣等關係結成的關係並未完全改變。貧困地區致富信息獲取接收、判斷辨識、採納決策、轉譯與再傳播行為,經由貧困村落長期以來固有的、延伸至今的傳統社會網絡(尤其是以家庭為核心的熟人關係網絡),深度融於貧困鄉村具體的圈層結構、傳統文化和社會制度等之中,並最終影響貧困鄉村聚落信息傳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而,信息扶貧需要將焦點瞄準更小區域,在鄉村社會傳統「熟人關係網絡」結構中,對扶貧信息所依附的個體或群體背後的社會圈層結構、人際關係網絡進行審視和考察,尤其應關注血緣、親緣、業緣等熟人的特殊引領效應。努力打通扶貧信息精準傳播「最後一公裡」,使扶貧信息傳播與貧困地區人際關係網絡、社會圈層結構相匹配,從而提高扶貧信息到達率和精準度,推動造血式扶貧中的信息精準傳播。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2日第1958期 作者:張學波
精彩推薦:
精準扶貧研究不斷深化
扶智、扶業、扶志,是教育扶貧之根本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