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美術館
位於北京798藝術區的「木木美術館」(M Woods)由林瀚、雷宛螢夫婦和黃勖夫創立於 2014 年,除了常規性的當代藝術展外,美術館也定期與藝術家、文化機構等合作,舉辦學術講座與論壇。在這裡剛剛結束了「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
林瀚告訴 36氪,作為非營利性機構,木木美術館承擔的是一個「大眾美育」的任務,但顯然,僅靠一個獨立的美術館,輻射人群和影響範圍相對有限,所以團隊接下來的規劃是將「木木」作為一個 IP 從單一的美術館業態抽離出來,在此基礎上搭建一個泛藝術相關的社區「木木社區」,在全國進行複製。
本質上,木木藝術社區的商業模式可以理解為一個先 to B 再 to C 的路線:為空間方輸出空間運營內容服務,反向又夠藉助這些 C 端流量孵化更多 IP 作為服務的補充。產品包括了藝術展覽、以及與當代藝術相關的新消費、教育、文化娛樂等活動。除了線下的實體空間外,未來也會在線上進行延展。
據了解,「木木藝術社區」目前已經獲得了來自華興新經濟基金和前海母基金的 A 輪投資。團隊的新項目之一是將北京的一處綜合體改建為包括餐飲、零售、藝術展覽在內的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木木美術館獨立於木木社區,並不參與本次融資,將長期保持非營利性質。
安迪·沃霍爾《接觸》展覽現場
宏觀大環境上,城市形象正在升級,原有公共空間需要更新、新的公共空間還在不斷出現,但優質內容從哪裡來?怎樣的運營方式才能滿足人們的社交生活需求?這是城市規劃者和商業地產運營商們都持續在考慮的問題。顯然,木木藝術y社區想搶佔的就是這樣的機會。
木木美術館(M Woods)在實際運營中所形成的多業態組合是木木社區能夠搭建的前提基礎,林瀚將其定義為「內容庫」。
讀懂藝術對許多人來說都不是易事,所以在藝術策展之外,木木美術館已經衍生出了音樂現場、圖書展覽等活動,同時結合策展內容定期推出木木周邊文創,總的來說,就是以青年文化生活為入口,由淺入深地來帶動更多的藝術消費需求。和大多數藝術類創業公司一樣,將「藝術平民化」來降低大眾藝術消費的門檻。
團隊透露,通過這些板塊的營收,目前木木美術館已經能夠獨立運營(這一部分的營收配合展覽的常規門票收入反哺了美術館的持續性運營),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驗證了市場對於「泛藝術」的需求和認可。
所以木木社區本質上相當於將前端這些自帶業態「打包輸出」。現階段的規劃包括了:餐飲、零售、互動展覽和藝術影院等。
「木木」創始人之一雷宛螢參與展覽導覽
整體來看,木木社區的模式和服務其實和我們過往報導過的 Major大調、伍德吃託克等類似,但區別在於,木木從一開始就做得更重。後兩者從策展和巡展開始逐漸走向「落地」:伍德吃託克在 pop-up 展覽外,也開設了「伍臺」,Major大調在形成了「情緒美術館」、「漂流公寓」等展覽 IP 後,也在大理開設了「四季街市」項目。
因此,對於「木木藝術社區」,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綜合體的開發周期比較長、前期投入成本極高,在這種重模式下,早期是否很難進行規模化複製?
林瀚提到,團隊現階段的思路還是會以木木 IP 為基準做存量空間的改造,如果要形成強品牌效應,數量並不是重點,他更看重明星項目的頭部效應。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會對「內容庫」進行拆分,以 City Showroom 的模式呈現。
此外,當業態極度豐富後,從藝術到生活消費,對於木木團隊來說是否太過跨界呢?林瀚的答案是,對於一些新業態,團隊會和其他品牌合作,基於「木木」來孵化新的 IP。
以「新飲食」為例。木木社區內孵化的飲食品牌「木木舌頭」由木木團隊和一家已經具有一定人氣也影響力的餐廳共同創立,除了專業領域的配合外,前後兩者都有自己的 IP 流量,共同為新品牌導流,這背後其實反映了一個需求: 「網紅 IP 」需要突破自己的圈層流量。在成熟 IP 合作的模式下,也能快速完成新項目項目的冷啟動過程。
在我看來,除了將籤約合作的存量 IP 對外輸出外,當業態多樣、區域進一步擴大的情況下,木木社區又能夠藉助這些外部資源籤約、孵化推廣新的一系列藝術 IP。
最終來看,木木社區是想做成一個以藝術為核心主線的線下複合業態,當線下體驗式消費成為趨勢,林瀚認為,團隊對於藝術市場的理解以及基於木木美術館的藝術內容 IP 資源是構成競爭壁壘的關鍵點。
大眾藝術展覽市場向好甚至火爆的另一面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也在遞增,雖然「內容質量」是一個很泛的概念,但林瀚認為,基於這一美術館的核心業務,木木團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 in-house 的策劃能力,除了能夠保證內容產出的頻率和質量外,在結果呈現上,能夠在體驗之外也突出內容的主題性,而非簡單的「元素拼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