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漸漸深入人心,我們開始意識到童年時期父母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性格、三觀、乃至人生中的各種關係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們必須正視原生家庭對我們的種種影響,比如沒有安全感、自卑、低自尊等,但絕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原生家庭。
當我們還是個孩子時,沒有力量反抗這種影響,但是現在我們已經長大,已經能為自己做主,就不能只是抱怨了。
「原生家庭」這一概念的產生,是為了尋求解決途徑,而不是尋找責任方。
那麼作為女人,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1、接納父母和自己的不完美,接納父母的不認同
天下的父母可能都愛孩子,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給予孩子合格的、正確的、健康的教育,父母也有他們的認知局限和性格局限。
他們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我們,但不一定適合,也不一定符合客觀價值規律。這就需要我們看到並接納他們的局限性,停止埋怨,並且著眼於當下,放眼於未來,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
同時,比接納父母更為重要的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美國作家黛比·福特在書中寫到
:「我們每個缺點背後都隱藏著優點,每個陰暗面都對應著一個生命禮物:好出風頭只是自信過度的表現;邋遢說明你內心自由;膽小能讓你躲過飛來橫禍。」換個角度看待缺點,就能發現自己的美好。
最後,也要接受來自父母的不認同,不被認可不全是我們的錯。
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明玉,所有人都覺得她比她二哥強太多了,她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實現財務自由,而二哥卻只能依賴父母。可她的父母還是認為她不好。
2、停止向父母索取沒有得到的愛,停止向伴侶過度索取情緒價值
不要向他們索取過度的關注,比如消息秒回、電話秒接、凡事報備。在愛情中陪伴和親密固然重要,但也需要給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間。
3、不要過度反省,矯枉過正
比如,有時候明明是男人為追求新鮮感,違背了道德框架選擇出軌。女人卻還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好,才導致男人做出這種行為。
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對方出現了越軌行為,比如家暴、出軌等,首先都應該客觀地評價這段感情。如果陷入了迷茫,就多和閨蜜聊聊,旁觀者往往是清醒的;或者私信我,讓我和你一起分析。
4、找一個原生家庭幸福、人格較為完美的安全型依戀風格的伴侶結婚
什麼是依戀風格?
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首先提出「依戀」,原本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情感聯繫。
1978年,他的學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矛盾型、迴避型。
1990 年,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在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的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種依戀類型:安全型、痴迷型、疏離型、恐懼型。
他們各有各的特點:
安全型:可以安心的和他人建立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的關係,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是積極的。
痴迷型:渴望與人親密,但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很擔心失去。
疏離型:難以信賴他人,追求獨立,遇事迴避,因此容易讓愛人陷入焦慮。
恐懼型:內心期待親密關係,但又害怕受傷,因而面對感情時表現出猶豫和抗拒。
但不管是哪種類型,都儘量尋找安全型的伴侶。好的伴侶能給我們安全感,當我們的安全感得到滿足,受到愛的滋養時,就不會再患得患失了。
5、如果你正處於一段非常不開心的親密關係之中,要思考總結當初為什麼會被這段糟糕的關係吸引,是什麼限制了自己離不開這段糟糕的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習得性無助」這一概念。
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人們在感情中同樣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他們在感情裡總得不到認可,在感情上就會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自己就是不值得被好好對待,一邊離不開不好的人,一邊覺得自己無可救藥。
這時就要求我們關注和提升自己,樹立自己的底線不動搖,並對自己進行反思,尋找難以離開的原因。
6、實現良性溝通
在原生家庭裡,沒有健康快樂成長的女性,長大以後最擅長的事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或是用攻擊或指責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就需要我們正視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以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提升和他人溝通的方式。可以使用《非暴力溝通》中:表達觀察結果+表達感受+需要+具體請求的方法。
7、不要吝嗇對伴侶的誇獎,學會接納和感恩
在打壓式教育中長大的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失去自信,然後不斷反省,自我苛責。
而在進入第二段親密關係——也就是愛情以後,她還是會不斷自我苛責,自我攻擊,甚至因為沒有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示範,她無法正向表達愛、肯定和讚美,也無法感恩、誇獎她的伴侶。
8、遠離負能量,讓不健康的原生家庭代際遺傳在自己身上終結
都說女人是一個家庭的風水。當女人受制於原生家庭,她的人格不健全、不快樂的時候,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教育,影響到這個家庭的氛圍,進而影響到這個孩子的成長狀態、生長環境;而孩子又會把這個不好的狀態持續傳給孩子的孩子。
所以就需要我們反思自己,找到自己,改變來自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人格。
來路不由己,前路猶可期。
希望每個曾在原生家庭裡受過創傷的、掙扎著自我成長起來的你們都能活出自我。
再驕傲的告訴所有人:「命運,沒有將我摧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