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紮根鄉村支教13年:為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夫妻紮根鄉村支教13年:為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21-01-08 17:29: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葉攀 責任編輯:葉攀

    伍輯燕在上課中(資料圖) 曹建華 攝

  中新網宜昌1月8日電 (曹建華 朱燦義)「只要有更多孩子能學到知識,我們辛苦點也值得。」湖北省宜都市賀炳炎紅軍小學支教老師於小平8日說道。13年來,於小平和妻子伍輯燕紮根鄉村,先後在廣東、廣西、湖北等地支教,為鄉村教育獻出自己的青春。

  於小平今年36歲,和妻子伍輯燕都是重慶人。夫妻倆都是廣東省佛山市華國光學器材有限公司的員工,2007年,公司發出倡議,號召員工自願前往農村學校義務支教,工資由企業按月支付,於小平和妻子一起報了名,走上了鄉村支教路。

於小平和學生們合影(資料圖) 曹建華 攝

  開啟支教生涯後,夫妻倆在廣東雷州題橋小學、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平末小學分別支教了4年、3年。2014年,於小平夫婦來到了宜都市松木坪鎮賀炳炎紅軍小學。

  賀炳炎紅軍小學是一所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156名學生中留守兒童就有119名。學習上,於小平和伍輯燕對學生都嚴格要求,對待學困生,他們耐心講解、細心輔導。課餘時間,他們和學生一起聊天,在操場上打球、做遊戲,教他們書法,由此成了學生們的好朋友。

  每天晚上,夫妻倆都會等住校學生安睡後,才回到宿舍休息。周末,他們以校為家,學生也經常來校請教,他們顧不上休息,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每個休息日都過得忙碌而充實。

  為了讓父母不在身邊的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他們會主動給留守學生過生日,讓孩子們圍在一起吃「壽麵」,唱生日歌。有時,他們也會讓學生與遠在外地的父母視頻聊天,慰藉心中的思念之情。

於小平和學生們在操場上玩遊戲(資料圖) 曹建華 攝

  在賀炳炎紅軍小學的6年裡,於小平所教科目一直在宜都市、松木坪鎮名列前茅,他和妻子也先後獲得了全國紅軍小學優秀教師、宜昌市最美家庭、宜都市文明家庭、宜昌楷模等榮譽稱號。

  支教期間,於小平夫婦始終把兩個女兒帶在身邊,每天都是忙完工作忙家務。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兩個女兒都格外懂事。「我有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和媽媽。」讀二年級的小女兒一臉自豪。

  如今,已經定居宜都的於小平表示,孩子們只有學好文化知識,才能考上大學走出大山,他和妻子願意堅守初心,一直在支教的路上走下去。(完)

相關焦點

  • 宜都這對夫妻榮獲宜昌楷模
    自2017年來,於小平夫婦先後在廣東、廣西、湖北等地支教,歷經13載,把青春奉獻給做需要的人,無怨無悔。他們先後獲得了全國紅軍小學優秀教師、荊楚最美家庭提名獎、雷州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宜昌市優秀家長、宜昌市最美家庭、宜都市文明家庭等榮譽稱號。
  • 華中農業大學志願者接力徐本禹貴州支教10年(圖)
    圖為支教志願者圍聚在隊旗旁。(記者 田龍王 攝)  湖北日報訊 (記者田悅、龍華、王成龍、實習生肖群萍)「我們將不辱使命,為中國青年志願者支教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  至此,華農大啟動了七屆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支教活動,成員增加到41名。  10年前,華農一名志願者,為兌現對山區孩子的承諾,放棄讀研,離開熙攘的城市,來到貴州窮山僻壤,開始了兩年的支教生活。「在大山深處,他用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2004年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人們記住了一個名字——徐本禹。
  • 6年!她用微光照亮前行路……
    「我們是大山深處孩子的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2014年10月雲南永平地震志願者 2015年貴州支教 2016年——2020.6玉樹支教 成立支教團隊we are family為貴州河南等偏遠山區學校招募支教老師
  • 美遇·藝行|中國美術學院赴貴州省黔東南岜扒小學支教小分隊
    2019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8周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號召,2019年7月2日,中國美術學院赴貴州省黔東南從江縣高增鄉岜扒村岜扒小學支教小分隊出發,將在那裡開展鄉村美育工作。支教隊一行15人,為期8天,開展了6場公益支教活動,主題內容包括夢想、環保、感恩、想像......
  • 支教途中遇車禍離世 巴中女孩李莎獲評「最美大學生」
    李莎和孩子們在一起近日,全國有10名大學生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2020年「最美大學生」,其中包括在廣西支教不幸離世的華南理工大學學生李莎。1月11日晚,身在四川巴中的李莎家人看到了這個消息。李莎在2020年5月9日奔赴支教的廣西龍勝小學途中,遭遇車禍頭部受傷,送醫後搶救無效身亡,生命定格在21歲。「娃兒(李莎)不走(離世),她也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梁,我又一次流淚了。」1月12日,李莎父親李明凱對記者說,她能獲評「最美大學生」「優秀共青團員」「三八紅旗手」等,這是黨和人民以及社會對她的肯定,作為她的父親,為她感到驕傲。
  • 用一生,守護這座山——記支教教師陸倩芳的一生
    三十年前,一個年輕的女生,畢業便投身到了雲貴地區的一座大山中,從事支教事業。開始適應大山裡的生活,適應那裡的環境、教書育人、努力為那座山邊小學校爭取師資力量。時隔三十年,大山的教育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而這位姑娘,也從一位少女變成了一位慈祥優雅的奶奶。
  • 雲南鄉村教師
    在教師群體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紮根在廣袤的農村為鄉村學子播撒知識的火種讓鄉村文脈得以延續
  • 最美鄉村教師風採:大山深處的紅燭
    姓名:廖佔富  性別:男  學校: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碧溪小學  簡介:1988年,廖佔富剛剛高中畢業,被碧溪小學聘請為代課教師。同年與同在火天崗村小學代課的女青年張興瓊(1980年代課至今)結婚。沒想到,夫妻倆在這個離中心校30多公裡的小山村一待就是20多年。
  • 讓新時代的鄉村教育強起來---科教新報數字報刊平臺
    □ 熊丙奇    據媒體報導,單從人口基數看,地處大別山東南麓的安徽潛山,一個以山為名的縣級市,全市僅50多萬人,近年來先後走出了3位院士。2020年高考,全市有7人考上清華、北大。
  • 能堅持在偏遠地區的鄉村教師,都是什麼樣?耐住性子才能收穫更多
    更關鍵的是那些在偏遠地區堅持工作的鄉村教師工資更是不高,大概就在一兩千左右,交通也不便利,甚至讓很多鄉村教師對未來充滿了迷茫。但其實鄉村教師雖然工作艱苦,但也要多往好處想,教師會隨著工齡和職稱評定而增加工資,只要是鄉村教師能夠耐住性子就會收穫更多。那麼,鄉村教師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呢?
  • 體育校長|陳冠:衝出大涼山,一位90後支教老師的極限奔波
    但體育的面貌從不只是分數——隨著體育理念不斷夯實加深,有一群校長用10年或更長的歲月大力開展體育教育,用運動教會孩子如何為人、如何謀生。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走訪全國多地,採訪多位「以體樹人」著稱的體育校長,他們的學校或坐落於城市周邊鄉村、或來自脫貧攻堅地區,也有杭州、成都的現代化大城市學校。
  • 藏在支付寶年帳單裡的六首詩:背後是數十萬大山孩子生活縮影
    來源:中國網科技元旦後,2020年支付寶年度帳單新鮮出爐。除了收入和支出數據回顧、別具一格的關鍵詞等,今年支付寶年帳單上還多了幾首簡單的小詩。這幾首詩由公益項目「是光詩歌」授權提供,作者是一群來自山區的孩子們。簡簡單單6句詩,背後是數十萬大山孩子們最真實的生活縮影。
  • 獨眼女孩的自信人生:鄉村小學支教被稱「女神老師」
    陳曉婷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不少裝了義眼的朋友都來分享他們的情況,還有好多父母給她留言,他們看到帖子後對他們失去了眼睛的孩子加倍呵護。甚至有海外的家長來感謝她,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有相似的問題,陳曉婷的回答讓他們對孩子的未來有了更多信心。她經歷了什麼……9歲時摘除眼球,回校期末考仍得第二陳曉婷9歲時患上了視網膜母細胞瘤,是惡性腫瘤的一種。
  • 吳豔鋒,從2007年的大學畢業生,到2020年的全國優秀特崗教師
    透過故事看更多,經典大百科,更規範全面準確的百科。《通知》中還包括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從2006年起,用5年的時間進行實施,特設崗位教師的聘期為3年;2009年2月23日,第一批特崗教師聘期到期後,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中央編辦發布《關於繼續組織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通知》(教師〔2009〕1號)
  • 1000多斤土豬臘肉走出大山,李三的這個決定成為農民增收的利器
    這裡是魯甸縣偏遠山區,這裡是全國貧困縣之一,這個鄉村最高海拔1300多米,這裡盛產青花椒,魔芋,桐子,紅薯,芋頭,青皮甘蔗,核桃等土貨……每家農戶基本餵養2-4頭土豬。李三,就是出生在這大山裡,李三,顧名思義,家中排第三,高中畢業,2014初在廣州工廠工作,一次意外胸口疼,後經查出肺結核,辭職回家養病,那一年,相戀5年多的女友離開了他,那一年肺結核差點奪走他的生命,面對健康不在,事業不順,愛情落敗,這一年,我差點頹廢,這一年,我失去了太多,2016年初,經檢查,肺結核好了,迫於生活的無奈,丟下了60多歲的父母,85歲的老奶奶,再次踏上打工的路,打工意味著家鄉
  • VIPKID青少兒英語為鄉村孩子帶去優質的教育資源獲央視點讚
    早在2017年,VIPKID青少兒英語便通過實施「鄉村公益英語課堂」項目,為偏遠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學校提供公益英語課堂及教學資源。課堂以語言為橋梁,通過雲端課堂的形式,藉助在線直播,挑選熱愛中國文化且專業過硬的北美外教為偏遠山區的孩子授課。旨在解決偏遠地區英語師資、資源欠缺的難題。
  • 為孩子有課外書讀,支教老師用背簍背回80斤書
    今年是侯長亮支教山村的第十年。2018年為了孩子們有課外書讀,侯長亮用雙肩和背簍徒步山路,將他人捐贈的80斤課外書一趟趟背進雲南彝良縣海子鎮向陽小學。大學畢業後在賺錢與支教中,他選擇了後者。他說,山村需要留住好老師。視頻截圖網友評論網友紛紛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