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鄉村教師風採:大山深處的紅燭

2021-01-10 中國文明網

  姓名:廖佔富

  性別:男

  學校: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碧溪小學

  簡介:1988年,廖佔富剛剛高中畢業,被碧溪小學聘請為代課教師。同年與同在火天崗村小學代課的女青年張興瓊(1980年代課至今)結婚。沒想到,夫妻倆在這個離中心校30多公裡的小山村一待就是20多年。截止2009年廖佔富才通過教師招聘考試成為一名正式教師,被安排到永安鎮石廟子村小學任教。為了保住火天崗村小學,不讓孩子們失學,與他在永安鎮火天崗村小學代了32年課的妻子仍然默默地堅守在這深山裡面。

  大山深處的紅燭

  用信念奉獻山村教育

  今天,廖佔富老師能夠站在三尺講臺上,為孩子們傳道、授業、解惑,是和三十多年前的那驚人的一幕分不開的。事情發生時,廖佔富還在讀小學二年級。當時,廖佔富和幾個小夥伴正在操場上玩,「你那是在幹啥子?」廖佔富的班主任鄭庭華老師一聲怒吼,緊接著一個縱步從操場邊躍下,跳進了操場下邊的堰塘,救起了被自己父親扔下的兩個六七歲的孩子。「鄭老師,要救你就養!」孩子的父親坐在堰塘堤壩上哭了起來。原來那位父親家裡實在太窮,一家人已經三天沒有吃飯了,無奈和愚昧讓這位父親作了如此的舉動。也就是那一刻,廖佔富就立志要當一名教師,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改變家鄉的貧窮和愚昧。

  1988年,廖佔富以高出高考錄取線30多分的優異成績畢業了,眼看就要圓了自己的大學夢,可是由於視力原因被拒之大學門外。傷心無助的廖佔富來到碧溪小學校長辦公室,主動申請到最遠的火天崗村小學代課,從此踏上了夢寐以求的三尺講臺。懷揣著自己的理想跋涉了4個小時,廖佔富來到了海拔1000多米的火天崗村小學,那兒山高路陡,溝深水急,住居分散,四間土木結構的教室十分簡陋,操場野草叢生,坑窪不平,不通水不通電。這時,在這所偏遠的學校裡,還有一位已經代了8年課的女青年張興瓊老師。艱苦的生存條件、繁重的教學任務、還有在外打工的朋友的鼓動讓張老師幾次準備下海了。為了不讓孩子失學,她還在繼續堅持。為了留住張老師,不讓孩子失學,村支書和山裡的家長們開始琢磨:把張老師介紹給小廖做女朋友吧。當村支書第一次找到廖佔富時,小廖頭搖得像撥浪鼓,「張老師可比我整整大8歲呀!」「小廖呀,你如果不和張老師處朋友,張老師就要出去打工了,這些孩子就要失學。為了這些娃娃們,你就同意吧!」從小就立志奉獻山村教育的廖佔富老師看著老人企求的眼神,望著幾十張充滿童稚的笑臉,經過一個多月的思想鬥爭,終於同意和比自己大8歲的張興瓊老師結婚。從此,火天崗村小學成了遠近聞名的「夫妻小學」。

  廖老師夫妻的生活像一座古老的鐘,每天弦都繃得緊緊的。早晨5點多就起床,和妻子一起料理完家務,7點鐘兩人帶著本社的幾個學生走四十多裡山路趕到學校。上午四節課,課間休息還得動手給學生蒸飯、燒菜。吃完午飯,就抓緊時間備課,改作業,改不完的就背回家。實在累了就趴在教桌上睡幾分鐘,下午5點鐘左右放學,再領著學生往回趕,到家後,就抓緊時間幹一些簡單的農活,直到天黑。吃過晚飯,還得準備第二天的課,就這樣寒暑往來,周而復始,一幹就是二十四年。

  「躬耕隴畝但求一日三餐,執教講壇惟願桃李芬芳」是廖佔富老師夫婦從教二十多年的真實寫照。在代課的歲月裡,廖老師的工資從幾十元,百來元,漲到五百多元,這對於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來說,確實還是很困難。一月的工資連一包化肥都買不到,無數同窗好友一次又一次的勸他外出務工。一位老校長也曾半帶訓斥地說:「你那個腦袋,就只曉得A、B、C,那點兒工資夠哪一頭嘛,你那麼好的條件,何必非吊死在一棵樹上呢?」聽了老校長的話,廖佔富只是輕輕地搖頭,淡淡一笑了之。如今好多夥伴都掙了錢蓋起了新樓房,廖佔富呢?松濤依舊,廖佔富心依舊。不知道是怎麼的,就是怕離開孩子們,怕放長假。那是一種無言的空虛,是一種莫名的孤寂。年關難過,年年過,每逢年頭歲節,為了給自己一份安慰,廖佔富儘量少接觸那些衣著華麗,揮金如土的打工仔。讀幾本好書,尋找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就這樣一種源自骨子裡的信仰使廖老師堅持了下來,夫妻倆過起了在公雞叫聲中掐算油鹽醬醋的日子,有時累得放學同路回家竟默默無語。而火天崗村小學一天天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批批學生從這裡走出大山實現了夢想。校長打趣他們夫妻倆:教學家庭雙豐收。廖老師自嘲:勞逸結合,雖然很苦,但苦中有樂,無怨無悔。

  用愛心鋪就孩子求學路

  是老師,也是父母,除了上課,孩子們的衣食住行樣樣都要管,孩子們在課堂上叫老師,課後都叫廖爸爸、張媽媽。火天崗村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廖佔富有一個百寶箱,裡面裝有指甲剪、梳子、剃頭刀……各種物品應有盡有。孩子的指甲長了,馬上給他們剪剪;頭髮長了,就給他們理理……因為環境條件限制,平日裡他們自己掏錢預備了豐富的應急藥品。如有學生感冒了,馬上給孩子來一些包感冒衝劑;那個孩子摔傷了,先用酒精洗洗,貼上一張創傷貼。幼兒班的小朋友不小心弄髒衣服,或尿了褲子是經常發生的事,髒了尿了廖老師馬上給他們換洗,二十多年中,廖佔富夫妻倆洗爛了五個搓衣板。孩子居住十分分散,每天除了上課還要負責給孩子們煮午飯,燒開水。學校離家很遠,沒有菜,夫妻倆把校園地開墾出來,種上白菜、蔥苗等蔬菜,附近的家長時常也趕來幫忙。這樣,孩子們時時都能吃上新鮮的蔬菜。安全上從不敢懈怠。特別是惡劣天氣,夫妻倆便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安置到附近的村民家中,然後一個一個的往家中送,有時送完孩子已是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影回家。每天放學,孩子們列隊解散時都會用甜甜的童音向老師道別:廖老師再見,張老師再見!最讓廖佔富老師驚訝的是,二年級的學生知道秋季要轉到中心校了,孩子們考完試居然給廖老師送來不少禮物,孩子們自己做的小紙船、千紙鶴、卡片……廖老師愕然了,這是孩子們的心意呀,廖老師知道這比什麼都要珍貴。

  俗話說「顧得了大家顧不了小家」,廖佔富夫妻倆最覺得愧疚的就是自己的倆孩子。自古貧苦兒女早當家,倆孩子從小就很懂事。讀一、二年級時,孩子與廖老師們在一起。有時放學後,廖老師夫妻倆忙著送其他學生回家,只好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教室裡,當學生送完時,倆孩子做完作業早已躺在教室裡的課桌上睡著了。看著孩子們熟睡的身影,夫妻倆心都碎了。孩子們都知道父親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上成大學,姐弟倆都暗下決心一定考上大學,完成父親無法完成的願望。去年,大女兒終於考上了成都中醫大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曾經一個高中生都找不到的小村子,如今有30多人上大學,17人考上了公務員。還有不少學生成了致富能手,用知識改變著家鄉的面貌。現在的火天崗村校舍煥然一新,社道公路四通八達,幾條深溝都修了涵洞,即使暴雨傾盆,孩子們也不需靠廖老師背渡,全村變化日新月異。

  用行動踐行錚錚誓言

  眼看著教的學生一個個相繼成才,而廖佔富卻遲遲解決不了編制問題。但是,他卻從不氣餒,在領導的鼓勵和同伴的督促聲中,廖佔富老師於2009年以高出錄取分數20多分的成績一舉通過招考,成為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師。同年9月因工作需要調到了相鄰的石廟子村小學。「我工作在精誠團結,相互關心的優秀團隊裡,我要學習從他們『寧為春蠶吐絲盡,願化紅燭照人寰』的奉獻精神。」廖佔富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由於長年的奔波,妻子的身體越來越差,家裡還有七十多歲的老人,為了照顧老人和妻子,只好每天走學。石廟子村小學離家有50多裡山路,天還沒亮就得上路,夜深了還在回家的路上。不論是天晴下雨,還是颳風下雪,廖老師從沒遲到過一次。記得是2009年冬天一天下午,突降大雪,廖老師把孩子一個一個地送回家,當他回到家中時已經是晚上十點鐘了,在火天崗小學的妻子還沒有回來。廖老師連忙找來火把,又往火天崗小學走去,在半路上接到妻子才知道,由於雪地太滑,妻子在送學生回家時不慎摔傷了腳,夫妻倆坐在雪地裡抱頭痛哭。

  「修身養性習美德,傳道授業揚正氣」是廖佔富老師的座右銘,他時時告誡自己,要更加注重德行修養,業務學習,要更加熱愛教育事業。二十多年來,廖老師一直秉承碧溪小學「三心三雅兩發展」的辦學追求,積極參加「爭做儒雅教師六比六看」活動,不僅獲得了專科文憑,個人也成了學校骨幹教師,片區名師。

  廖佔富僅是無數鄉村教師中的一員,他用全部的愛去點燃 「紅燭」,照亮了這片大山。改變大山,收穫幸福,讓這愛與美的事業如同火炬熊熊燃燒,代代相傳。

相關焦點

  • 雲南鄉村教師
    矢志不移、默默奉獻是這些鄉村教師的一個共同特徵他們有的義無反顧在大山裡堅守了一輩子;有的積勞成疾卻仍拖著病體堅持在三尺講臺上;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聚焦雲南鄉村教師走近大山深處那些辛勤耕耘的教育者傾聽他們的故事
  • 深山紅燭——記陝西洋縣金水九年制學校教師馬泰紅
    今年47歲的馬泰紅,從教29年,先後三次在深山學校工作,用愛架起師生感情橋梁,與大山裡的孩子結下深厚情誼,像一支紅燭點亮學生心田。馬泰紅出生在貧寒的農民家庭,勤奮好學的他初中畢業以優異成績考上城固師範學校。
  • 夫妻紮根鄉村支教13年:為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夫妻紮根鄉村支教13年:為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21-01-08 17:29: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葉攀 責任編輯:葉攀
  • 廣東「最美教師」卓蘭英:滿腔熱血育桃李 赤誠丹心獻山村
    在乳源瑤族自治縣最邊遠的大布鎮中心學校,經常可以看到一名中年女教師,在一群學生的簇擁下,一臉笑容。她就是乳源瑤族自治縣大布鎮中心學校教師——卓蘭英。同學們都親切地叫她「卓老師」。卓蘭英是土生土長的大布人,1999年7月,中師畢業的她回到了母校——大布鎮中心學校任教,從此就一直沒有離開過大山。20多年的歲月,學生和老師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卓蘭英老師卻依舊堅守在這裡,成為了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了年輕老師的榜樣。
  • 2020貴州最美鄉村教師丨六枝特區六小李啟芬:「拼命三娘」的微笑教學
    【編前語】今年9月中旬,貴州省教育廳會同省委宣傳部組織開展的2020年貴州省最美鄉村教師評選活動推薦名單公布,經審議,共推薦安順市黃果樹旅遊區白水鎮把路小學梁定細等10名教師個人和貴陽市南明小學「組團式」幫扶從江縣大歹小學支教隊1個教師團隊為2020年度最美鄉村教師。貴州日報天眼新聞陸續推出最美鄉村教師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大同:鄉村教師的字典裡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
    受訪者感言:山區需要我,山區的孩子需要我,我要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改變山區孩子貧窮落後的現狀,讓一批批山裡娃走出大山。我要用一生的堅守履行自己作為一名黨員曾經立下的誓言。楊維銀決定留下來,用自己掌握的知識改變山區孩子貧窮落後的現狀,讓儘可能多的山裡娃走出大山。
  • 「出彩河南人」2020最美教師候選人事跡簡介-駐馬店網——駐馬店...
    何小龍曾獲河南省骨幹教師、河南省教育系統凝聚力建設行動先進個人、鄭州市最美教師等榮譽稱號,是首屆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帶領學生走進大山「學先鋒、做先鋒」,和時代楷模張玉滾校長所在的南陽黑虎廟小學進行手拉手活動。
  • 今年是第幾個教師節 2020教師節主題是什麼?教師節是幾月幾日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教師節是尊師重教的重要節日,是向全體教師致敬的日子,要讓每一位教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他透露,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立德樹人奮進擔當,教育脫貧託舉希望」,主要活動有以下8項:  第一,召開全國教師發展大會。
  • 大山深處的「健康熱線」
    新華社南昌12月18日電題:大山深處的「健康熱線」新華社記者顧天成、彭昭之「我小外孫的皮炎就是鍾醫生治好的,吃了他開的中藥,臉上發炎瘙癢都好了!」江西省宜豐縣雙木村村民辛外雲告訴記者,自己的急性關節炎、老伴兒的高血壓,家裡但凡有個頭疼腦熱,都會想到鍾醫生。
  • 【人物名片】童話教育點亮鄉村夢想——記著名特級教師、金近小學...
    200餘篇學術論文,8本教育專著,《小學語文教師》等十多家雜誌的封面人物,「千課萬人」等全國學術研究會上500餘次示範課(講座),浙江省名師網絡工作室40餘萬人次的點擊量,全國文學課堂賽課特等獎等學術成果,記錄著這位地地道道鄉村教師的輝煌。從某種意義上說,何夏壽代表了廣大鄉村教師師德和學術的高度。
  • 遼寧省舉行慶祝2019年教師節暨「最美教師、最美校長、最美園長...
    &nbsp&nbsp&nbsp&nbsp遼寧省舉行慶祝2019年教師節暨「最美教師、最美校長、最美園長」頒獎大會&nbsp&nbsp&nbsp&nbsp陳求發唐一軍夏德仁會見受表彰者
  • 用一生,守護這座山——記支教教師陸倩芳的一生
    三十年前,一個年輕的女生,畢業便投身到了雲貴地區的一座大山中,從事支教事業。開始適應大山裡的生活,適應那裡的環境、教書育人、努力為那座山邊小學校爭取師資力量。時隔三十年,大山的教育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而這位姑娘,也從一位少女變成了一位慈祥優雅的奶奶。
  • 他們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堅守在大山深處倉庫的官兵。黃海 攝  巡邏、守庫、摘柿子……在這大山裡,上士劉益沒有一絲埋怨。他用自己的熱情,認真雕琢平凡日子裡每一個細節,把生活盡力過得有滋味。  這裡是某地圖倉庫眾多倉庫中的一個。它隱蔽在大山深處的褶皺裡,手機信號時有時無,一年四季只有狗吠雞鳴和鳥叫。  劉益20歲就來到了這裡。由於山路崎嶇,人手較少,一周或者更久他和戰友才下山採購一次生活物資。
  • 名師匯 | 袁春花:愛是幼兒教師最美的語言
    名師匯 | 袁春花:愛是幼兒教師最美的語言 2020-05-25 0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美的家 最美的你
    最美的家 最美的你 2018四川省「最美家庭」事跡巡講活動在攀枝花啟動   5月8日下午,由四川省婦女聯合會主辦,21個市州婦聯承辦的2018年四川省「最美家庭」事跡巡講活動在攀枝花市啟動首場巡講。
  • 風採錄|「最美女性」雁塔區電子城小學教師~曹寧
    時值第110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雁塔區婦女聯合會經過前期層層推選,最終評選出了30名雁塔區三八紅旗手、30家雁塔區三八紅旗集體以及30名雁塔「最美女性」、30戶「最美家庭」以及抗疫戰線上的雁塔區最美奉獻集體、雁塔區最美奉獻者」。
  • 2015「河南最美教師」20名候選人事跡
    中國最美的夏天:呼倫貝爾草原國家公園沒去這18個地方,你的人生一定會遺憾!全球6大治癒系旅行地!99%的人去了還想去!劉芳:紅燭燃燒見「芳」心劉芳最近劉芳老師很忙,一邊忙於教育教學,一邊參加民權縣名師工作室的活動,同時還要參加學校的青年教師大獎賽。
  • 悲情不是最美的近義詞
    □毛建國(江蘇揚州)教齡30年的甘肅省宕昌縣鄉村代課老師王世明,去年曾被評為「最美鄉村教師」。可直至目前他仍然是代課老師。王世明認為「可能永遠也轉不了正了」。如今,他的工資只有400元。而當年與他一起代課的教師轉正後拿到了4200元。(7月23日《中國青年報》)王世明「出名」是因為一張黑白照片。
  • 29位博士,54位碩士,300名本科生:大別山裡中國鄉村教育的「逆水...
    不少村民還記得逆水村一度的繁華,當年來自天南海北的大貨車排隊停在村裡,等著紙品裝車運出大山。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教育注入了「第一推動力」。因為貿易,逆水村人第一次走出大山,嘗到了改革開放的甜頭。在接待四方來客、走南闖北跑市場的社會交往中,僅有初中學歷的儲浩川看到了這裡與發達地區的巨大差距,敏銳地意識到振興鄉村教育迫在眉睫,由此,他的事業重心開始由「植樹」向「樹人」逐步轉變。
  • 評論|鄉村教育需要更多的逆行者
    (據11月16日《人民日報》官微)學校的創辦者汪育紅,原本是歙縣的一名鄉村小學教師,後來考入銀行工作。一次在電視裡看到一則新聞,一名留守兒童因管護不周,嚴重燒傷。這讓她想起了自己的那些學生,覺得該給孩子一些照顧。2005年,她瞞著家人,辭職辦起一所託管學校,給留守兒童們一個「家」。「教室是租的,桌椅是賒的,教課是我,燒飯是我,洗衣服還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