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歲的馬泰紅,從教29年,先後三次在深山學校工作,用愛架起師生感情橋梁,與大山裡的孩子結下深厚情誼,像一支紅燭點亮學生心田。
馬泰紅出生在貧寒的農民家庭,勤奮好學的他初中畢業以優異成績考上城固師範學校。1991年畢業後,他選擇到洋縣最偏遠的山區學校華陽鎮中心小學任教。由於路途遙遠,從老家到學校有65公裡,要坐三個多小時汽車,雨雪天氣甚至需要六個多小時。
在這所山村小學,馬泰紅懷著激動的心情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山區學校年輕老師少,他主動承擔班主任工作,還放棄周末和節假日看校。參加工作的第一學期,馬泰紅沒有回過一次家。「學校就是我的家,同事和學生就是我的家人。」回憶起當時的點滴,馬泰紅臉上洋溢著幸福、自豪。
第二年,他被調到另一所山區學校茅坪鎮中心小學,這裡的條件更為艱苦。但是在這裡的六年時間,馬泰紅的教育教學能力得到提升,業餘參加自學考試獲得大專學歷,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和語文教研組長。面對山區惡劣的環境,看到孩子們艱苦的生活和對知識的渴望,馬泰紅除了給孩子們傳授知識外,把全部的愛灑滿學生心間,給他們帶來溫暖。
位於秦嶺腹地的茅坪鎮地廣人稀,許多學生的家距學校很遠,周內不能回家,只能在星期天到校時背上一周所需的糧食和菜。夏天氣溫高,帶的菜兩三天就變質了,學生只能吃白米飯。看到這種情況,他心裡難受,每次做菜就多做一點,分給沒有菜的學生。冬天山裡特別寒冷,大多學生手腳被凍傷甚至凍爛,他就在宿舍燒好溫水,讓學生到宿舍泡手泡腳,減輕凍傷。
在茅坪工作的第三年,馬泰紅髮現班上學生周元冬天仍穿著單薄的衣服,而且衣服很不合身。經過談心,了解到周元父母患有精神方面的慢性病,為了看病欠下許多外債,日子過得很艱難,周元已經好幾年沒有穿到新衣服了,連學習用具也買不起。當天下午便給周元買來棉襪、手套、棉衣和學習用品,接過老師帶給自己的物品,周元「哇」的一聲哭了。馬泰紅藉機引導,鼓勵他努力學習,周元最終順利完成學業,升入了高一級學校,憑藉自己的勤奮與努力,用知識改變了自己和家人命運。
「馬老師,祝您節日快樂!」每年教師節,走上工作崗位的周元都會抽出時間給老師發簡訊問候。
「山區孩子的淳樸和善良堅定了我終身從教、努力做一名優秀教師的信念,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我也體會到了教書育人的幸福快樂和責任感。」馬泰紅翻著學生發給他的明信片和簡訊,滿臉喜悅。
時光飛逝,轉眼間到了2012年秋季。已在離家較近的龍亭鎮初級中學任教的馬泰紅又一次響應教體局的號召回到茅坪九年制學校支教。再次見到大山裡淳樸好學的孩子們、熟悉的老同事,他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用全部的力量教好這一級的學生。一年後他以優異的教學業績再次獲得茅坪學校師生的讚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了這方讓他終生難忘的熱土。
馬泰紅是家中唯一的兒子,父母年歲已大。2018年3月,東部山區的金水九年制學校教師緊張,該校領導徵詢他能否支教,他毅然捨棄照顧父母的便利,主動申請調到距家40公裡的金水任教。
「第三次進山,正是因為內心深處那種對山區孩子的熱愛。」馬泰紅不假思索地說。
金水鎮深度貧困村多,許多學生不僅家境貧寒,而且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馬泰紅把愛作為促進留守兒童身心成長的「催化劑」,讓每名留守兒童都沐浴在老師的關愛下,幸福茁壯成長。
在金水做班主任的第一年,他看到留守學生王魏英穿的衣服比較破爛,冬天沒有襪子穿,性格有些孤僻,不願與老師同學交流,學習成績很不理想。為了改變王魏英的生活和學習狀況,馬泰紅先後多次聯繫捐給她20多套衣服,贈送學習用品,利用課餘時間為其補課。還動員班幹部、代課老師主動和王魏英聊天談心、交朋友。通過一年努力,王魏英的考試成績進入了班級前十,性格也逐漸變得活潑開朗。
馬泰紅對待學生,愛心滿滿;對待教學工作精益求精。他潛心課改和教研,善於總結經驗,創新教學思路,撰寫體會和論文。對教材內容通盤規劃,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將知識性、趣味性、啟發性融為一體,培養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在擔任金水學校語文教研組長後,他與其他語文老師和學校領導多次商量,恢復了學校溪源文學社、積極編發《溪源書聲》校刊、申報課題、培養青年教師參加各級學習與賽教活動……默默在教育這片田野裡耕耘,付出了真情和汗水,同時收穫著感動和幸福。
泰戈爾說:「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選擇了教師,就相當於選擇了葉的事業,甘願平凡而謙遜地奉獻著,默默地點綴和襯託著,但與花相伴,一路芳香,正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一樣,在溫潤過別人生命的同時,也璀璨了自己的生命。馬泰紅老師的的確確就是這樣的一片葉子,這樣的一支紅燭。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胡毅 通訊員 蘇湘棟 張恤民
編輯: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