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健康熱線」

2021-01-08 瀟湘晨報

新華社南昌12月18日電題:大山深處的「健康熱線」

新華社記者顧天成、彭昭之

「我小外孫的皮炎就是鍾醫生治好的,吃了他開的中藥,臉上發炎瘙癢都好了!」江西省宜豐縣雙木村村民辛外雲告訴記者,自己的急性關節炎、老伴兒的高血壓,家裡但凡有個頭疼腦熱,都會想到鍾醫生。

54歲的鐘樹新自1991年起,就在宜豐縣海拔最高的村莊——雙峰林場雙木村擔任村醫。1986年,鍾樹新跟隨鄉裡的老中醫學醫,隨後在宜春職業技術學校醫療系進修。作為土生土長的雙木村人,他說:「我對這裡是有感情的。」

2010年前,雙木村的村民只能通過山間的泥石小徑下山。「那時村民要去鎮裡看病,得專門找青壯年用擔架抬著下山,一般要走三個小時。」村委會幹部熊大許介紹。20世紀80年代末,雙木村有三四年時間沒有村醫,鍾樹新的到來,解決了村民看病的大問題。

目前,村裡的青壯年或移居縣城、或外出務工,常住人口只有三十多名年齡較大的老人。「有人口更多的村莊邀請我去他們那裡,我沒有去。」更多的村民,意味著更高的收入,「家人也有一些不理解,但最終還是支持我。因為一旦我走了,這些村民的看病問題就沒人管了。」

背上醫藥箱,鍾樹新開始了一天的上門隨訪。93歲的村民卓梅香家是第一站。老人年紀大了,聽力不好,鍾樹新一邊給她量血壓一邊放大音量問,「睡得好嗎?頭還疼嗎?」給老人量完血壓,交代好用藥注意事項,鍾樹新加快步伐,匆匆趕往下一家。

「有時候看完一個病人剛回來,又來一個電話,當場就要去。」鍾樹新手中不時響起的電話,是這片大山裡的「健康熱線」。

村衛生室裡,紙質帳本已經許久不用。近幾年,鍾樹新已經能熟練操作電腦,記錄診療結果、開處方單、列印帳單,村民看完病,可以直接用手機支付相關費用。

截至目前,宜豐縣214個行政村已經全部消除村級衛生室「空白點」,並進行了相應信息化改造。

鍾樹新用了近二十年的木質藥箱也換成了簇新的鋁合金箱,醫藥箱變了,衛生室升級了,不變的是雙木村的「健康熱線」。

【來源:新華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他們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堅守在大山深處倉庫的官兵。黃海 攝  巡邏、守庫、摘柿子……在這大山裡,上士劉益沒有一絲埋怨。他用自己的熱情,認真雕琢平凡日子裡每一個細節,把生活盡力過得有滋味。  這裡是某地圖倉庫眾多倉庫中的一個。它隱蔽在大山深處的褶皺裡,手機信號時有時無,一年四季只有狗吠雞鳴和鳥叫。  劉益20歲就來到了這裡。由於山路崎嶇,人手較少,一周或者更久他和戰友才下山採購一次生活物資。
  • 最美鄉村教師風採:大山深處的紅燭
    大山深處的紅燭   用信念奉獻山村教育   今天,廖佔富老師能夠站在三尺講臺上,為孩子們傳道、授業、解惑,是和三十多年前的那驚人的一幕分不開的。事情發生時,廖佔富還在讀小學二年級。當時,廖佔富和幾個小夥伴正在操場上玩,「你那是在幹啥子?」
  • 一年四季只有狗吠雞鳴和鳥叫,他們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解放軍報記者 譚靚青 特約記者 李忠濤 通訊員 吳 軍堅守在大山深處倉庫的官兵。黃 海攝巡邏、守庫、摘柿子……在這大山裡,上士劉益沒有一絲埋怨。他用自己的熱情,認真雕琢平凡日子裡每一個細節,把生活盡力過得有滋味。這裡是某地圖倉庫眾多倉庫中的一個。
  • 「廊坊市紅十字心理援助熱線——學生心理健康專線」 為居家學生和...
    「廊坊市紅十字心理援助熱線——學生心理健康專線」 為居家學生和家長撐起心理「防護傘」 2021-01-16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護林員堅守大山四十餘載:「深山是充滿希望的」
    董小臘凝視大山 吳拯 攝中新網湖州1月12日電(施紫楠 錢嵐 沈婷婷)凌晨5點,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國有林場的光耀林區薄霧籠罩,巍峨而靜謐。山腳下一間低矮的平房裡,護林員董小臘身穿迷彩服,腰系柴刀,佩戴巡防員紅袖章,攜帶水壺和乾糧準備上山。
  • 石上住人家,鷹嘴石驚心,大山深處有風情
    村寨就在元寶山的山腳上,後面就是巍峨的大山。叫老闆娘煮了蛋面,兩人20塊錢,一大碗。吃好便匆匆上陣,踏點看景。這是石上人家最佳攝影點,可以盡情的擺拍。石在是高!天地石之間,人很渺小,卻顯鮮活。當地朋友說,到元寶山可以在當地取兩樣東西。一是買當地米,說是冷水種的,一年一糙,味道好得很。我向老闆娘要了20斤米。
  • 瓊海市陽江鎮文魁嶺村:大山深處保障紅軍 不畏危險捨身抗戰
    紅色武裝在大山深處  得到群眾擁護  「文魁嶺村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跟六連嶺唇齒相依,在戰爭時期,紅軍一旦遇到危險,便可馬上轉移上山。」今年68歲的盧業新常聽村中老一輩人講述紅軍在文魁嶺村戰鬥的故事。
  • 「病人熱線」
    這些患者不遠千裡而來,是因為他們由一部「病人熱線」認識了新橋醫院的醫生楊惠標。  楊惠標家裡的「病人熱線」於1995年開通。之所以要裝這部電話,他說,腎病是一種慢性病,但一出問題就很危險,病人常常需要諮詢一些問題。那時候,裝一部直撥電話要2500元。  他在病人的病歷上留下自己的電話,從此他的家裡「不得安寧」。
  • 八年同行,風雨同路|桂城街道心理援助熱線服務項目成果展
    經過多年的服務滲透,桂城街道心理援助熱線服務項目以多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已在桂城轄區內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截至目前,項目共計進校園開展心理知識培訓20場,進社區舉行心理健康宣傳34場,進企業進行心理知識講座10場,開展志願者培訓18場,與文翰第三小學、文翰中學、佛廣交通集團建立合作關係,深入傳播心理健康知識,關注學生心靈成長與職工心理健康。
  • 【「十三五」,我們這五年】新疆葉城:搬出大山天地寬
    原標題:【「十三五」,我們這五年】新疆葉城:搬出大山天地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位於新疆喀什地區的葉城縣是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面向社會開通心理援助熱線
    今天(1月28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從西南大學獲悉,為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開通心理危機幹預熱線。熱線電話均由有豐富經驗的諮詢師接聽,適用於急需情緒疏導和心理支持的人群。
  • 大別山深處,有個海娃希望小學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談起脫貧攻堅,海軍士官學校政委韓德明感慨地說:「扶貧,既要翻越眼前有形的大山,更要翻越貧困群眾心中無形的大山。」何謂「無形的大山」?家住龍馬村的金寨縣政府工作人員餘蕾感受很深。她在習主席考察過的大灣村掛職鍛鍊,村裡貧困戶陳澤申中年喪子,老伴又因病去世,只有孫子與他相依為命,家中十分困難。
  • 大山深處有這樣一座山,造型奇特,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傳說
    就在貴州的一座大山裡有一座仙橋山,天然的石橋凌空架立,巍峨雄壯地矗立在南北伸展的長嶺之巔。在山的頂端中間位置有一個長方形的穿洞,就像一面鏡子掛在山頂,是不是古時的哪位仙女不小心把銅鏡遺落在此呢?當然這是小編的一番遐想罷了,但是關於這座仙橋山還真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呢!民間傳說是,這座仙橋山上的穿洞,是神通廣大的仙人張三丰發怒時一拳擊穿的。
  • 遷西大山深處的慈善家劉文福:心甘情願做起山溝裡的「孺子牛」
    劉文福的擁軍情結,便源於內心深處的這些紅色記憶。多年來,劉文福雙擁活動的足跡遍布燕趙大地及十幾個省市,扶助軍屬、慰問軍營捐款捐物達1000多萬元。他出資100萬元,設立擁軍優屬專項基金,猶如及時雨一般給那些急需幫助的建國前老復員退伍軍人、老傷殘軍人、老軍烈屬、家庭困難的現役軍人送去了一片關切。
  • 讓1397名貴州苗族繡娘走出大山,「王的手創」成全國首批「高鐵明星...
    敏銳察覺到市場風向標的夫妻二人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和討論後,決定放在手中正在忙的一切,重回貴州省黔東南州深處的大山裡,藉助電商風潮,挖掘繡娘技藝,復活千年苗繡。王丹青與貴州繡娘溝通苗繡手藝2006年,主要流傳在貴州黔東南地區苗族集聚地的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
  • 今日言論|12345熱線,到底應該是什麼?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地方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要求以一個號碼服務企業和群眾為目標,推動地方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歸併優化。其中強調,各地區歸併後的熱線統一為12345熱線,提供「7×24小時」全天候人工服務。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 面對逆境不屈不撓,自信的她渴望早日走出大山
    毛淑玲說,只有好好念書,她才有希望走出大山,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凡事比別人努力一點 她相信付出總會有回報 「記者叔叔,你好!我已經被浙江工商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取錄啦!」8月30日,記者收到了毛淑玲發來的微信。
  • 崇武動物石雕熱線
    石雕貔貅有的地方也叫做皮休或者皮丘崇武動物石雕熱線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從古至今關於動物的故事和體驗,不同動物在人們的心裡有著不同的心理感受。   比如獅子,人們一想到獅子先想到的是猛獸、兇狠,所以獅子雕塑在公園園林等公眾場所中使用比較少,及時有使用,也是表現獅子的溫順、可愛的一面。這就是石雕動物在環境應用中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動物本身給人的心理效應。
  • ...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這位華理小哥哥獲得「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從班級墊底到名列前茅,從落後的大涼山到繁華的大上海,從沒接觸過電腦到保研人工智慧碩博連讀,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他不僅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和成長,還一直致力於家鄉的「控輟保學」,用扶智助力扶貧。每年放假回家鄉,他都會回到高中母校,與學弟學妹分享大學生活的點滴以及自己在讀書方面的經驗,致力改變大山裡「讀書無用」的想法,累計幫助2000多名學生。
  • 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這位華理小哥哥獲得「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從班級墊底到名列前茅,從落後的大涼山到繁華的大上海,從沒接觸過電腦到保研人工智慧碩博連讀,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他不僅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和成長,還一直致力於家鄉的「控輟保學」,用扶智助力扶貧。他就是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博連讀研究生楊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