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丹丹)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28日在「新徵程 新使命—2019新浪金麒麟論壇」指出,人民銀行將積極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落地實施,做好監測評估並適時滾動修訂,進一步引導金融業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激發金融科技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不斷深化技術、數據、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優化金融服務、完善基礎設施、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的應用,充分運用監管科技手段增強金融穩定性、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與精準度、平衡好金融市場安全與創新的關係,助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就新形勢下如何利用科技推動金融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範一飛建議:
第一,轉變傳統經營理念,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金融業要從全局戰略高度轉變經營模式、全面擁抱科技,加快盤活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大力發展人工智慧等新生產力,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在頂層設計方面,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在運營模式、產品服務、風險管控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大科技投入,重塑業務價值鏈。尤其是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資質優、聲譽好、信用高優勢,補齊小微、民營企業信貸服務方面的短板,從C端(Customer)「紅海」市場轉向B端(Business)「藍海」市場,與企業建立全生命周期合作夥伴關係,打造新增長極。在體制機制方面,穩妥推進治理結構、管理模式、組織方式革故鼎新,通過金融科技子公司、混合所有制、股權期權等手段激發創新活力,使發展機制越來越活。在人才支撐方面,建立健全科技人才選、育、留體系,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完善人才結構與薪酬激勵制度,為金融發展提供不竭的科技智力支持。
第二,深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競爭力。金融基礎設施在金融體系及更廣泛的經濟活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是維護金融穩定、促進經濟增長的「國之重器」。經過金融業多年共同努力,我國金融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有效支撐金融高質量發展。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組織建設者,人民銀行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與時俱進、審時度勢,將數字貨幣作為未來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積極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2014年啟動數字貨幣前瞻性研究,2016年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2017年成立專項工作組啟動DC/EP研發試驗。目前,DC/EP在堅持雙層投放、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下一步,將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原則,合理選擇試點驗證地區、場景和服務範圍,不斷優化和豐富DC/EP功能,穩妥推進數位化形態法定貨幣出臺應用。
第三,攜手推動供應鏈安全,助力金融業更加開放。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加快流動,形成涵蓋製造商、供應商、集成商、消費者等各類主體的全球供應鏈,給金融業帶來了最先進的科技動力。因此,如何確保供應鏈穩健、安全對全球金融的開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希望各國金融業堅持安全可控和開放創新並重,堅定不移實施更高水平開放,深化跨國交流合作,圍繞關鍵信息軟硬體技術產品,提前謀劃多樣性的技術方案互為備份,避免對單一來源形成依賴,提升供應鏈的柔性和韌性,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全球產業生態。通過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國際合作,賦能全球金融更加開放繁榮發展。
第四,加快數位化轉型,持續增強金融服務能力。數位化轉型關乎金融業未來發展,是一項從技術駕馭到業務創新,從組織變革到數位化能力建設的系統工程。金融機構要把數位化轉型作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數字思維、敏捷研發、產品創新、生態建設等方面下功夫,藉助信息技術實現資源配置精準化、服務渠道一體化、業務流程自動化、風險管理智慧化,不斷提升全社會金融服務獲得感。人民銀行將積極推動「數字央行」建設,強化金融數據治理,加強監管科技應用,實現監管規則形式化、數位化、程序化,建設數字監管報告平臺,提升監管專業性和穿透性;構建金融風險態勢感知平臺,完善風險信息報送機制,強化整體風險態勢預判,及時向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發布風險提示與防範措施,提高金融體系抵禦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