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梁現瑞 田姣 攝影 何海洋
「六萬多,還不多?!」聽到吞吞吐吐報出年收入數字,圍著火盆的一圈人哄堂大笑起來,這讓張中瓊一下子羞紅了臉,雙手放在兩膝間,來回搓動,頭埋著,半天不敢抬起來。
這一幕,發生在2020年12月28日下午,北川縣擂鼓鎮南華村村委會。當天下午,「百縣千村」大型採訪活動來到這裡,正巧碰到張中瓊。
今年58歲的張中瓊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原本靠種玉米餵豬勉強度日,2015年,丈夫因病去世後,讓本身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南華村地處龍門山脈深處,海拔在700-2300米之間,是一個典型的高山村落。在此之前,全村曾有22戶67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經過幾年奮鬥,目前已經全部脫貧。張中瓊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幾年,家庭年收入都超過6萬元。
不僅收入遠超國家定的脫貧標準,更重要的是,穩定且可持續。依靠這份收入,家裡的日子越過越甜。鮮為人知的是,「甜」日子的背後,是一種苦澀的中藥:黃連。
一劑苦黃連如何種出甜日子?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這種甜日子能長久保持下去,而不是一曝十寒?圍坐在一盆紅彤彤的木炭火,記者和縣鄉村三級幹部以及貧困戶代表聊起來。
看選擇:突出特色是第一
今年張中瓊家的6萬多的收入構成是這樣的:賣黃連5萬多,賣竹子一萬多,還有養豬幾千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她家,黃連收入是「支柱」。
這不是個案。在南華村,目前黃連的種植面積高達近2000畝。戶均都在10多畝。張中瓊家多一些,有20多畝。全縣來看,就更是接近20萬畝。
「種植面積這麼大,得不得爛市呢?會不會出現多收了三五鬥?」記者把問題拋給主管脫貧工作的縣委統戰部長李光輝。
「這個還從來沒出現過,價格一直在100元每公斤左右穩起在,今年情況特殊,漲到了130元每公斤。」接過話頭,李光輝語氣堅定。「是這個樣子,我今年賣的是128一公斤。」張中瓊接過話頭。
「為啥穩得起?」記者追問。「中藥材講究道地,意思是某種藥材只有在某一些區域的藥性才是最好的。」李光輝說,對於黃連來說,北川一帶海拔1200米-1800左右的山區,是黃連最好的產區,當地種植的歷史長達數百年,在全國赫赫有名,價格比別的地方高出一大截。
正是這種獨特的自然條件,為北川黃連建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讓其無法在外地大規模擴張。另一大原因是,黃連在林下生長周期在五年左右,換句話說,種20萬畝黃連,每年只能有4萬畝可以收穫,所以,即便是在當地,每年的產量也有限。
正是這兩大因素,限制了黃連的產能過快擴張,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供大於求」。所以,黃連作為中草藥產業,被當地列為脫貧攻堅的重點產業,大力培育。
「開始的時候,我們確實有過發展別的產業的想法,但反覆思考後放棄了,因為一旦沒有特色,隨大流,最終是增產不增收。」李光輝向記者講起「背後的故事」。
確實如此,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產業,至關重要。因為發展產業的終極目標是增收,但縱觀全國,很多地方雖然也有產業,但最終沒有達到增收的目的。
看模式:統分結合是關鍵
「黃連雖苦,有沒有病害呢?」問題背後,是記者關於中藥材種植中病蟲害的擔憂。「多得很哦,最兇要數那個白粉病,一旦得了,基本絕收。」張中瓊接過話頭,語氣激動。
歷史上,他們這一帶種黃連,因為白粉病吃了太多苦頭,一旦得病,一片地就莫得收入。「最近幾年如何呢?」記者追問。「莫得問題了,一次都沒有。」張中瓊說。
白粉病為啥在南華村絕跡了?南華村黨團支部書記陳繼斌透露了一個秘密:合作社。
2015年,當地為推動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南華村成立了老馬園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培育種苗;二是培訓技術;三是統一銷售。
在這之前,很多人種植黃連,由於缺乏技術,經常是廣種薄收,一畝地,只能收幾十斤。有了合作社以後,統一請來專家,通過舉辦農民夜校,手把手教農民種植技術,一下子就把「白粉病」這個黃連產業最大的敵人給消滅了。產量從之前的幾十斤提高到500斤左右。
據陳繼斌介紹,村裡合作社每年在年初和年末會舉行兩到三次田間地頭的培訓,邀請農業方面的專家現場授課,而且授課內容很豐富。「不只防病,還有如何增產,比如通過羊糞等有機肥等方式改良土地,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等。」
技術提高了,產量增加了,為了防止出現藥材販子壓級壓價,合作社對社員的黃連進行集中銷售,集中議價,價格就比單個農戶去賣,一公斤高出10元。
利潤咋分配呢?陳繼斌透露,中藥材基地產生的利潤會按照「433」模式進行分配,其中4成的利潤用於村集體壯大再生產投入,3成的利潤分配村民,剩下3成留作公益基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等。在給村民的3成分紅中,還會按照貧困戶比非貧苦戶多30%進行分配。
看保障:延伸鏈條是核心
種植範圍小,產量不高,就一定能杜絕爛市嗎?回答顯然是否定的,因為供求關係是決定價格的根本因素,雖然供應增長緩慢,但如果下遊需求突然減少,照樣出現爛市。
咋辦呢?黨委政府其實已經想到這點了,採訪結束,李光輝帶我們去縣城的工業園。
去年3月,北川中藥材供應保障公共服務能力平臺及深加工項目成功籤約落戶北川扶貧協作產業園,通過政府引導、科技支撐、企業參與,該項目將在園區內建設集初加工、檢測、倉儲、物流、追溯等為一體的中藥材區域供應保障平臺,推動北川中藥材產業的專業化發展。
四川康養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體負責該項目。該公司總經理楊先忠表示:「我們之前和江蘇一家藥企籤署了協議,負責將本地的厚樸、杜仲等藥材統一收購作為原材料提供給對方,所以包括南華村在內,北川當地的這些中藥材只要送過來,我們都會收購。」
除了原材料收購,企業聯合農戶搞中藥材深加工。楊先忠舉例,生產中藥護膚品等產品,能夠增加中藥材約30%的附加值,貧困農戶每年可增加收益2000元左右。「我們新建的藥材加工廠馬上就要落成了,等工廠建好後,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發展,中藥材產品還能得到進一步升級,企業與農戶的收益將進一步增長。」
現在黃連市場行情好,價格固然有保障,但這類藥材的價格難免會出現波動,如果價格走低,靠種植黃連的農戶是否會返貧?劉富生和張中瓊都給出了同樣的答案——「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除了種黃連,他們還種高山蔬菜、養蜂、養豬......
優美的自然風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讓南華村不少農戶看到了鄉村旅遊的機遇,開起了農家樂。張斌表示,目前南華村已實現了以黃連種植、鄉村旅遊為主導,以生態豬、雞、蜜蜂養殖和高山有機蔬菜種植為配合,短期、中期、長期有機結合的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