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怪象,就是明知庫兵從銀庫裡偷銀子卻不抓,原因在這裡!

2021-01-08 飛花逐月大帝

道光,盜光?發生在清朝道光年間的戶部庫銀被盜案,1218萬兩白銀,僅剩下293萬兩!足足有925萬兩銀子不翼而飛!這讓剛剛在鴉片戰爭損失數千萬兩白銀的清朝國庫雪上加霜,要知道當時整個清王朝的歲入也就4千多萬兩白銀。

歷史上國庫被盜不是沒有發生過,但像清朝這樣明目張,偌大的庫銀幾乎被盜光的案件,歷史上可謂聞所未聞。怒髮衝冠的道光皇帝大筆一揮:給我徹查!看看那925萬兩銀子到底都是誰偷的!

清朝財政的分類和支配模式

清朝的財政管理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專職皇帝宮廷私人用度的內庫,包括紫禁城的銀庫(專放皇帝的私用錢,都是50兩一個的大銀錠)和內務府的銀庫(皇帝的金銀珠寶之類的都在這裡),皇帝宮廷的所有開支均由這裡管理,和國家財政也就是戶部的銀庫是兩個互不隸屬的單位。

戶部管理的那部分財政收入與支出,主要是庫銀的管理,和皇帝宮廷內務不搭界,屬於國家財政,用於整個國家的財政收支管理。

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可能從戶部提取錢財用於個人及宮廷用度的。鴉片戰爭時鹹豐皇帝逃難到了避暑山莊,發現那裡因為缺乏養護破破爛爛的,自己手裡又沒有多少錢,就想從戶部調20萬來翻修一下,這自然遭到了拒絕,因為這不符合規定。鹹豐皇帝也是乾瞪眼沒門,只能另想辦法。

皇帝個人用度和國家用度分開,自漢朝就開始了,目的自然是也為了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皇帝本人其實也清楚,戶部大臣不同意給,他還真不能怎麼樣。

那麼,屬於國家的,由戶部支配的庫銀,是如何管理的呢?

清朝戶部的國庫有三大庫,這三大庫分別是銀庫、顏料庫、綢緞庫。

這些不同類型的庫房,雖然各有側重,但放的都是各地上繳的國家收入,顯然是清王朝的財政中樞,相當於現在央行的金庫了。

我們知道,現代金庫的管理那是相當的嚴格與嚴密,具備各種各樣的現代化監控防盜設備,平時,恐怕就連蚊子也很難飛進去的,一旦發生金庫失竊,監控設備馬上就可以一目了然。

而在清代,顯然沒有現代化的監控設備,靠的就是完全的人工管理與防護,這樣就給了這些管理人員監守自盜的可能性與便利性,畢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老傳統了。

我們先看看戶部庫銀的管理序列是什麼樣子

戶部銀庫設立掌庫官,職務為郎中,主要負責銀庫的出納管理。往下分設有員外郎、司庫各2-3人,再往下還有6-8名筆帖式,另有庫大使6-12人、驗匠1-2人、庫兵20-40人以及供差遣的役夫若干,這樣算起來規模而已不小了,畢竟是國庫。

這些不同的職位,掌管不同的事務,各司其職,有管審批的,有管記帳的,還有驗貨等等一系列必不可少的環節。當然也少不了搬運的人員,也就是庫兵,庫銀進進出出全靠他們。

正常值班的都是司庫以上的官員,閒雜人員或者級別不夠的官員是很難進入庫房的。

這些環節一環套一環,責任明確,責罰嚴厲,正常情況下,是不會發生庫銀失竊可能性的。

清朝的庫銀是如何被盜竊出去的?

既然庫銀的管理這麼嚴格,那麼那些被盜的庫銀又是如何被偷出銀庫的呢?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處心積慮地想去做某件事情,總會找到管理上漏洞,再利用這些漏洞堂而皇之地把偷雞摸狗之事人不知鬼不覺地做了。

戶部庫銀的管理雖然很嚴格,但並不是沒有漏洞,加上這裡是國之重地,正常情況下也不會有人敢打這裡的主意,但堡壘總是從自己內部攻破的,清朝庫銀的丟失,就是這些銀庫工作人員利用漏洞監守自盜的結果。

按照規定,庫兵進入銀庫,是必須赤身裸體才可以的,無論一年四季春夏秋天都是如此。這麼說光溜溜赤條條的人進去,怎麼夾帶庫銀呢?這個並不難。我們都知道,現在那些走私的,許多都是把貨物塞入菊花等隱私部位以後才躲過海關檢查的,這些庫兵夾帶庫銀出庫,同樣也是利用這種方式,把庫銀塞入菊花後,再赤身裸體地走出來,這樣就可以晃過檢察人員的目光,順利地把庫銀帶了出來。

為了把這些銀子順利夾帶,這些庫兵平時可沒少下功夫和受罪,要在私下練習很久,一方面保證夾帶時不會掉出來,另一方面還要儘可能一次性多夾帶,畢竟帶一次不容易,要實現利益最大化嘛,水平最高的,一次可以夾帶80兩!

而且還會弄著豬油黃油之類的潤滑劑,方便把庫銀夾帶。

當然,經常這樣幹是很傷身體的,等這些庫兵年紀大了,很有可能就會那個啥失禁,菊花括約肌就廢了。

所以說,雖然說利益很大,但傷害也大。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利用茶壺,把庫銀放進茶壺裡,結冰以後外面看不見水壺裡面的情況,庫銀就被帶出來了,當然這個只能在寒冬臘月裡做。那個時候冬季是很冷的,當然也沒有暖氣一說。

這些,在清末吏部主事何德剛的《春明夢錄》裡,都有記載,他本人就負責過庫銀清查行動,對這裡面的關節門清。

庫銀被盜,難道平時官員們就不知道嗎?

負責的官員當然知道,而且基本上都是合謀幹活,各負其責,互不串通,心照不宣,下級該給上級上供的一個都不少。

再說,幹這事的也不是個別人的行為,而是大家都這麼幹,只不過直接操作的是庫兵,當官的不直接下手而已。

最主要的,就是管理混亂,核查都是認認真真走過場,馬馬虎虎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因為核查人員也都知道,夾帶庫銀這事,沒有能力強大的後臺,沒有人有這個膽子長年累月地這麼幹而不被察覺。

而這些夾帶庫銀出庫的庫兵又是什麼來頭呢?他們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來當庫兵的,這個小小的庫兵可是絕對的油水外溢的崗位。一方面這些人必須是旗人,另一方面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介紹而來,至少得花6000兩銀子才可以如願以償當時庫兵。

花了這麼多錢,庫兵自然就要想方設法夾帶庫銀,不然自己和自己的後臺怎麼發外財呢?因此,這些很快就發家致富的庫兵們,出門都是有保鏢的,萬一被劫財了就不好玩了,這個許多人沒有想到吧?

所以,就算日常核查的人員知道裡面的貓膩,只要不是涉及自己的利益,是沒有人閒著沒事找事的。

這就導致清朝戶部的庫銀不斷地被竊,長年累月下來,到了道光皇帝發現時,帳面上1218萬兩白銀,只剩下區區的293萬兩了。那失竊的925萬兩白銀,也不知道養肥了多少貪官碩鼠。

庫銀被盜是如何被道光皇帝發現的?又是怎麼處理的?

說來庫銀失竊被曝光,僅僅是因為一樁不起眼的買官假收據案。為什麼會有買官呢?原因是因為鴉片戰爭和黃河決堤兩大災難,讓清王朝的財政入不敷出,於是,賣官鬻爵朝廷發財的事情就來了,民間那些有錢人就想花錢買個官,給祖上生輝,給自己壯膽。正是這其間的一起買官者,在給戶部銀庫交錢的時候出了問題,而負責這事的人則是一名叫張誠保庫吏。

據《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八日潘世恩等人對戶部銀庫失竊案審查報告的長篇奏摺》透露,張誠保案被發現,就是因為其中一個人在買官交庫銀的時候,出現了少交銀子多開收據的事情被發現,才導致道光皇帝下令徹查庫銀的。

這一查不要緊,國庫空虛啊,這讓本就焦頭爛額的道光皇帝大加震怒,要罰!可怎麼罰呢?因為這涉及的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是一大群人,更難辦的是,這些庫銀的被盜,不是從他這一朝開始,已經累積幾十年了。

幾十年的時間,變化多大啊,光管庫銀的人員都不知道換了多少茬,找誰啊。

道光畢竟是皇帝,辦法還是有的,一方面對那些現在在崗的直接責任人,該抓的抓,殺的殺,流放的流放,但這只是極少數;另一方面,損失的庫銀還要找回來不是,道光皇帝的辦法就是,追究自嘉慶五年以來歷任銀庫負責者的經濟責任,責令按任期長短,分攤損失。其中庫官、查庫御史任期中每月賠1200兩;管庫大臣每月賠500兩;查庫大臣每查庫一次賠6000兩。那些已故官員的賠償標準減半,由子孫代賠,對那些拒不賠償的,當然只能判刑入獄了。

道光皇帝不但制定了賠償辦法,還為此立下了完成任務的時間表。但實際上,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道光皇帝也不得不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降低賠償標準,有些無力賠償和後代年幼的就給免了,這也是沒辦法了。

庫銀被盜案,只是大清朝諸多衰落怪象中的一個縮影,隨著時代的變遷,清王朝也一步步地結束了它276年的存在,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相關焦點

  • 清朝有一種兵被稱作銀鼠,出門還要自帶保鏢,一年收入最少10萬兩
    有人曾經說過,「清朝之亡,亡於內正之不修,不亡於新政之不善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清朝的滅亡在於內政混亂,官員腐敗,而不是因為新政的不好不完善。那麼什麼時候庫兵呢,就是在銀庫裡當差的兵,所做的事情就是搬銀子,算得上是一個體力勞動者了。按說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但是這個庫兵可是很多人搶破了頭都想當的。這種兵的任期一般是三年,三年後就會輪轉,相當這種兵的人太多了,只能算了3年的任期,到期你就得走人。這樣的兵難當,一方面是錄取人數少,只有40個人,另一方面是競爭太激烈。據說當初這一個兵值6000兩白銀,想當兵先得交錢。
  • 清朝銀庫的庫丁,全身脫得光溜也盜銀,後遺症卻讓他們很苦
    庫丁是雜役中最肥的差使,三年任期滿,可以落下三四萬兩。因此也都是滿人充當,個別漢人也是冒充滿人的。每逢開庫日,庫丁就進入銀庫搬運。每月固定開庫九次,有時還有加班,平均每月開庫十四五次,每個庫丁每月輪班不過三四次,每次出入銀庫多的七八趟,少的三四趟。每人每次能夠私自夾帶銀子五十兩,算起來一個庫丁一個月至少能夠夾帶出銀子六百兩。
  • 清朝最奇怪的現象,卻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做官官相護
    在清朝有種非常奇怪的現象,但是這種現象卻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官官相護。這種現象就是庫兵盜銀,如果說沒有人知道庫兵盜銀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從一開始這種現象就是有組織的,有計劃的,而且還是一種集體行動。
  • 清朝金庫的這些士兵,晚年都得同一種病,辛苦3年給個中堂都不換
    清朝有一個職業,不能穿衣服上班,很賺錢但會很痛苦。這個職業不是妓女,只有男人,基本上老子做不動兒子做,兒子做不動孫子做,一般可以繼承,除非沒有繼承人。今天,咱們就來說說清朝金庫的這些士兵,他們晚年都得同一種病,辛苦3年給個中堂都不換。
  • 清朝官員給門子送銀子 門子二話不說就把銀子扔出去
    這就是說,門子是衙門裡負責端茶遞水的低等衙役。如果把清朝官場看作一個生態鏈,那麼門子就在這個生態鏈的最低端。顯而易見,門子地位不高,他們既不是官員,也不是吏員。但是,他們有時候比官吏還威風。因為他們處於一個很關鍵的位置上。清朝時候的官員,不管工作還是生活,都在衙門裡進行。你如果進入衙門,第一個見的人就是門子。
  • 月為財庫日坐財,天生就是富人命
    財官為千百年來是人們共同的目標,自古以來財富是衡量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貢獻,有的人發了大財,就知道為社會獻愛心,知道分享的快樂,有的人發財了不讓任何人知道,自己晚上查查錢可心的傻笑,還裝窮。那什麼樣的八字結構會發財,還裝窮?月為財庫日坐財,富貴自天來。這樣的結構就是富人的命局。
  • 庫在月支見財星,天生就是富人命
    月為財庫日坐財富貴自天來辰戌醜未為四庫之地,也就是專論八字財星收藏在墓庫所處位置的理論依據。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八字,月下有財庫,日支有正偏財,那麼你可以拋開一切,先斷他是個富人,為什麼?因為這個人不但會創造財富,並且會積累財富。這個人有天生的經濟頭腦,有大才,與官星合,多為經濟領域的領軍人物或企業領導人。
  • 清朝的「食辛者庫人」是什麼意思?
    "辛者庫"是滿語的音譯。"辛"是金鬥之意。"者庫"為糧谷之意。"食辛者庫人"直譯就是吃鬥糧的人。清朝的食辛者庫人就是特指那些內務府管領下靠吃口糧維生的官奴隸。別看這些人地位低下,可他們原來卻不是尋常百姓。
  • 一兩銀子為何物?換算成如今的單位,大觀園花了多少銀子?
    五分一斤,那麼十斤等於五十分,五錢等於五十分,換言之一錢等於十分;五五二兩五,五個五錢就是二兩五,那麼二十五錢等於二兩五,也就是一兩銀子等於十錢。那麼關於分、錢、兩的換算就是一兩=十錢=一百分。按照清朝光緒年間所記錄的糧食價格,當時每石糧食計價是一兩四錢六分,一石即現在的156.45斤,這算一下就意味著光緒年間的一兩銀子,大約可以買107斤糧食。
  • 銀子是古代最為流通的貨幣,那麼對於銀子的計算方式你知道多少
    銀子是古代最為流通的貨幣,那麼對於銀子的計算方式你知道多少,銀子是古代最為流通的貨幣,一提起古代生活,我們總能聯想起那白花花的銀子,但凡跟金錢有關的話題,大家總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裡面的人出手闊綽,動不動就從袖子裡掏出銀子,那麼清朝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錢呢?一兩銀子值多少錢?
  • 宣大兩鎮總兵各有兵一萬,五千騎兵軍餉最高,每月一兩八錢銀子!
    赴任路上,盧象升不時在想像宣大將士都是雄赳赳氣昂昂、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威武雄壯之師,來了一看卻是萎靡渙散和中原腹裡部隊並無分別,而饑寒窮苦猶有過之。以軍餉而論,總督標兵軍餉,騎兵一兩六錢每月,還有一兩五錢的,步兵一兩四錢一月,也有一兩的。宣大兩鎮總兵各有兵一萬,其中五千有馬健丁軍餉最高,每月一兩八錢銀子,另有折米銀四錢;舊標兵騎兵一兩三錢,步兵一兩一錢。
  • 清朝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是幹什麼用的?對此你怎麼看?
    這裡的「千金」,便以伍子胥以三鬥三升的金瓜子來陪著史貞女一同沉入河中,這個故事一直被溧陽當地的百姓深信以及宣傳,就是因為自古以來,真的有不少人在河中撈出金瓜子,而這些金瓜子,既是有紀念意義的文物以外,本身就有了很昂貴的價值和購買力。
  • 為何被清朝封閉了200年,還不準漢人進入
    根據史料記載,康熙於1677年封閉了長白山,不允許任何百姓進入,不由得讓人感到奇怪,難道長白山裡隱藏了什麼驚天秘密?《盜墓筆記》的情節是否和它有關?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原地區對肅慎的稱呼一直在變,南北朝叫勿吉,隋唐時叫靺鞨,遼金元明時叫女真,也就是清朝滿人,到民國時期才慢慢衰落。
  • 大媽盜竊超市成癮 稱夢到「偷東西不被抓能交好運」
    老太太一個月偷了12次超市   她說自己是聽從了夢境的召喚  林阿姨74歲,退休多年,獨自居住在杭州南肖埠一帶。雖然老伴走得早,但家中子女常能陪在身邊,晚年生活也算得上安穩。  但不久前,子女們卻接到了凱旋派出所打來的電話,「你媽媽因為盜竊被逮捕了。」
  • 在古代,「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隨後,因為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貝的數量似乎不夠人類使用,此時此刻,新的貨幣誕生,它就是來自各地的銅幣,包括刀幣,銅錢等等,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圓形方孔錢成為統一的貨幣。接著,銅錢經過一定的發展,人們發現銅錢的價值太小,漸漸的,人們找出一個比銅錢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也就是銀子。銀子其實就是銀塊,它們經過國家鑄造,也有屬於國家的稱重標準。
  • 大媽盜竊超市成癮 稱夢到"偷東西不被抓能交好運"
    子女們簡直不敢相信,因為林阿姨根本不缺錢花,而她盜竊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做了一個夢,聽了夢境的召喚。事情發生在12月9日,地點是凱旋路上的一家小超市。這家小超市規模不大,但售賣的東西不少,門口甚至還擺著瓜果蔬菜,林阿姨平時是這裡的常客。
  •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唐朝早期實行「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即銅錢和以帛為代表的絲織品是得到國家承認的法定貨幣,白銀在唐代使用並不多見,一般在只有貴族之間進行大額交易的時候才使用。據後世專家考察和研究,唐代 1兩白銀大約可兌換1000到1500文錢不等,唐代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在太平日子裡可以買到20石大米。
  • 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算算你一個月薪水有幾兩銀子
    比如在漢代以前,因為冶煉技術的欠缺,導致鐵和銅也有交易的價值,根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123年,漢軍徵討匈奴,而有功的將士得到了20萬斤金的賞賜,這裡的金屬,實際上也就包括銅鐵。銀很久以前便已經是一種硬通貨,那麼一兩銀子究竟等於多少人民幣?你現在月收入又值得多少銀子呢?首先我們按照單純的價格來看,國際上的銀價是按金衡制,也就按照每盎司(33.10克)來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