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盜光?發生在清朝道光年間的戶部庫銀被盜案,1218萬兩白銀,僅剩下293萬兩!足足有925萬兩銀子不翼而飛!這讓剛剛在鴉片戰爭損失數千萬兩白銀的清朝國庫雪上加霜,要知道當時整個清王朝的歲入也就4千多萬兩白銀。
歷史上國庫被盜不是沒有發生過,但像清朝這樣明目張,偌大的庫銀幾乎被盜光的案件,歷史上可謂聞所未聞。怒髮衝冠的道光皇帝大筆一揮:給我徹查!看看那925萬兩銀子到底都是誰偷的!
清朝財政的分類和支配模式
清朝的財政管理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專職皇帝宮廷私人用度的內庫,包括紫禁城的銀庫(專放皇帝的私用錢,都是50兩一個的大銀錠)和內務府的銀庫(皇帝的金銀珠寶之類的都在這裡),皇帝宮廷的所有開支均由這裡管理,和國家財政也就是戶部的銀庫是兩個互不隸屬的單位。
戶部管理的那部分財政收入與支出,主要是庫銀的管理,和皇帝宮廷內務不搭界,屬於國家財政,用於整個國家的財政收支管理。
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可能從戶部提取錢財用於個人及宮廷用度的。鴉片戰爭時鹹豐皇帝逃難到了避暑山莊,發現那裡因為缺乏養護破破爛爛的,自己手裡又沒有多少錢,就想從戶部調20萬來翻修一下,這自然遭到了拒絕,因為這不符合規定。鹹豐皇帝也是乾瞪眼沒門,只能另想辦法。
皇帝個人用度和國家用度分開,自漢朝就開始了,目的自然是也為了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皇帝本人其實也清楚,戶部大臣不同意給,他還真不能怎麼樣。
那麼,屬於國家的,由戶部支配的庫銀,是如何管理的呢?
清朝戶部的國庫有三大庫,這三大庫分別是銀庫、顏料庫、綢緞庫。
這些不同類型的庫房,雖然各有側重,但放的都是各地上繳的國家收入,顯然是清王朝的財政中樞,相當於現在央行的金庫了。
我們知道,現代金庫的管理那是相當的嚴格與嚴密,具備各種各樣的現代化監控防盜設備,平時,恐怕就連蚊子也很難飛進去的,一旦發生金庫失竊,監控設備馬上就可以一目了然。
而在清代,顯然沒有現代化的監控設備,靠的就是完全的人工管理與防護,這樣就給了這些管理人員監守自盜的可能性與便利性,畢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老傳統了。
我們先看看戶部庫銀的管理序列是什麼樣子
戶部銀庫設立掌庫官,職務為郎中,主要負責銀庫的出納管理。往下分設有員外郎、司庫各2-3人,再往下還有6-8名筆帖式,另有庫大使6-12人、驗匠1-2人、庫兵20-40人以及供差遣的役夫若干,這樣算起來規模而已不小了,畢竟是國庫。
這些不同的職位,掌管不同的事務,各司其職,有管審批的,有管記帳的,還有驗貨等等一系列必不可少的環節。當然也少不了搬運的人員,也就是庫兵,庫銀進進出出全靠他們。
正常值班的都是司庫以上的官員,閒雜人員或者級別不夠的官員是很難進入庫房的。
這些環節一環套一環,責任明確,責罰嚴厲,正常情況下,是不會發生庫銀失竊可能性的。
清朝的庫銀是如何被盜竊出去的?
既然庫銀的管理這麼嚴格,那麼那些被盜的庫銀又是如何被偷出銀庫的呢?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處心積慮地想去做某件事情,總會找到管理上漏洞,再利用這些漏洞堂而皇之地把偷雞摸狗之事人不知鬼不覺地做了。
戶部庫銀的管理雖然很嚴格,但並不是沒有漏洞,加上這裡是國之重地,正常情況下也不會有人敢打這裡的主意,但堡壘總是從自己內部攻破的,清朝庫銀的丟失,就是這些銀庫工作人員利用漏洞監守自盜的結果。
按照規定,庫兵進入銀庫,是必須赤身裸體才可以的,無論一年四季春夏秋天都是如此。這麼說光溜溜赤條條的人進去,怎麼夾帶庫銀呢?這個並不難。我們都知道,現在那些走私的,許多都是把貨物塞入菊花等隱私部位以後才躲過海關檢查的,這些庫兵夾帶庫銀出庫,同樣也是利用這種方式,把庫銀塞入菊花後,再赤身裸體地走出來,這樣就可以晃過檢察人員的目光,順利地把庫銀帶了出來。
為了把這些銀子順利夾帶,這些庫兵平時可沒少下功夫和受罪,要在私下練習很久,一方面保證夾帶時不會掉出來,另一方面還要儘可能一次性多夾帶,畢竟帶一次不容易,要實現利益最大化嘛,水平最高的,一次可以夾帶80兩!
而且還會弄著豬油黃油之類的潤滑劑,方便把庫銀夾帶。
當然,經常這樣幹是很傷身體的,等這些庫兵年紀大了,很有可能就會那個啥失禁,菊花括約肌就廢了。
所以說,雖然說利益很大,但傷害也大。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利用茶壺,把庫銀放進茶壺裡,結冰以後外面看不見水壺裡面的情況,庫銀就被帶出來了,當然這個只能在寒冬臘月裡做。那個時候冬季是很冷的,當然也沒有暖氣一說。
這些,在清末吏部主事何德剛的《春明夢錄》裡,都有記載,他本人就負責過庫銀清查行動,對這裡面的關節門清。
庫銀被盜,難道平時官員們就不知道嗎?
負責的官員當然知道,而且基本上都是合謀幹活,各負其責,互不串通,心照不宣,下級該給上級上供的一個都不少。
再說,幹這事的也不是個別人的行為,而是大家都這麼幹,只不過直接操作的是庫兵,當官的不直接下手而已。
最主要的,就是管理混亂,核查都是認認真真走過場,馬馬虎虎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因為核查人員也都知道,夾帶庫銀這事,沒有能力強大的後臺,沒有人有這個膽子長年累月地這麼幹而不被察覺。
而這些夾帶庫銀出庫的庫兵又是什麼來頭呢?他們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來當庫兵的,這個小小的庫兵可是絕對的油水外溢的崗位。一方面這些人必須是旗人,另一方面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介紹而來,至少得花6000兩銀子才可以如願以償當時庫兵。
花了這麼多錢,庫兵自然就要想方設法夾帶庫銀,不然自己和自己的後臺怎麼發外財呢?因此,這些很快就發家致富的庫兵們,出門都是有保鏢的,萬一被劫財了就不好玩了,這個許多人沒有想到吧?
所以,就算日常核查的人員知道裡面的貓膩,只要不是涉及自己的利益,是沒有人閒著沒事找事的。
這就導致清朝戶部的庫銀不斷地被竊,長年累月下來,到了道光皇帝發現時,帳面上1218萬兩白銀,只剩下區區的293萬兩了。那失竊的925萬兩白銀,也不知道養肥了多少貪官碩鼠。
庫銀被盜是如何被道光皇帝發現的?又是怎麼處理的?
說來庫銀失竊被曝光,僅僅是因為一樁不起眼的買官假收據案。為什麼會有買官呢?原因是因為鴉片戰爭和黃河決堤兩大災難,讓清王朝的財政入不敷出,於是,賣官鬻爵朝廷發財的事情就來了,民間那些有錢人就想花錢買個官,給祖上生輝,給自己壯膽。正是這其間的一起買官者,在給戶部銀庫交錢的時候出了問題,而負責這事的人則是一名叫張誠保庫吏。
據《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八日潘世恩等人對戶部銀庫失竊案審查報告的長篇奏摺》透露,張誠保案被發現,就是因為其中一個人在買官交庫銀的時候,出現了少交銀子多開收據的事情被發現,才導致道光皇帝下令徹查庫銀的。
這一查不要緊,國庫空虛啊,這讓本就焦頭爛額的道光皇帝大加震怒,要罰!可怎麼罰呢?因為這涉及的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是一大群人,更難辦的是,這些庫銀的被盜,不是從他這一朝開始,已經累積幾十年了。
幾十年的時間,變化多大啊,光管庫銀的人員都不知道換了多少茬,找誰啊。
道光畢竟是皇帝,辦法還是有的,一方面對那些現在在崗的直接責任人,該抓的抓,殺的殺,流放的流放,但這只是極少數;另一方面,損失的庫銀還要找回來不是,道光皇帝的辦法就是,追究自嘉慶五年以來歷任銀庫負責者的經濟責任,責令按任期長短,分攤損失。其中庫官、查庫御史任期中每月賠1200兩;管庫大臣每月賠500兩;查庫大臣每查庫一次賠6000兩。那些已故官員的賠償標準減半,由子孫代賠,對那些拒不賠償的,當然只能判刑入獄了。
道光皇帝不但制定了賠償辦法,還為此立下了完成任務的時間表。但實際上,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道光皇帝也不得不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降低賠償標準,有些無力賠償和後代年幼的就給免了,這也是沒辦法了。
庫銀被盜案,只是大清朝諸多衰落怪象中的一個縮影,隨著時代的變遷,清王朝也一步步地結束了它276年的存在,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