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傳統中醫藥,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就是肌肉勞損時針灸推拿,亞健康時中藥調理麼!
這個雙休日,時值浙江省新華醫院50周年院慶,專家一齊上陣義診,醫生搬出了壓箱底的「秘方」, 中醫神奇不是隨口蕩蕩,看是不是真能把身體調理好!
尿酸過多,大廚變成「痛風手」
胖乎乎的大廚張師傅昨天一早就奔到醫院排隊:「我這手,還有救嗎?」
他把手一伸出來,大家嚇一跳:紅腫的雙手,發得像個高莊饅頭。
「我有痛風,一年多了,也沒在意,照舊好吃好睡,痛了就吃點止痛藥。」張大廚不好意思地摸腦袋,「我是做廚師的,可能吃得太好了,這手就腫了……」
新華醫院風溼免疫科副主任王新昌摸了摸,說這是典型的「痛風石」身體產生的過多尿酸,形成了尿酸鹽結晶,沉澱到了關節附近,就導致了關節腫脹。
「像他發展這麼快的痛風,我還第一次看到,止痛藥,可能加速了痛風石的形成。如果痛風石沉積到腎臟,還會出現痛風髒,腎臟功能都會損壞呢!」王新昌說,張大廚這種情況,需要中藥外治和內服來調理,外治用的是醫院特製的止痛膏;而內服,則需要調整脾胃功能。
王新昌悄悄告訴記者:這膏藥裡頭,除了中草藥,還有蜈蚣、蠍子在裡頭,「以毒攻毒,達到止痛效果。」
更年期婦女追著針灸醫生跑
中醫中藥體驗,自然離不開針灸推拿科。不過,記者在現場發現,因為腰酸腿痛背抽筋來按摩的,多數是年輕人;而針灸房裡,則多是中年婦女。
針灸推拿科的洪蘇拉醫師說,來針灸的病人裡,因為更年期症候群來調內分泌的,最近特別多。
47歲的朱女士,已經是第14次來做針灸了。她患有紅斑狼瘡,所以早早就退休了,可幾個月前,她老覺得自己全身痛、煩躁、出汗、睡不好、夜尿頻繁。「我知道,可能和更年期有關。可是,怎麼都找不到解決辦法。」
朋友推薦她做個針灸。「隔天來一次,每次穴位都不一樣,我這才知道,原來,針灸和開中藥一樣,是需要『複方』調整的。」她說,幾次針灸下來,的確感覺心情好了很多,所以她就堅持了下來,「做完這次,我就不來了。不過,我把老公也帶來做,他整天叫喊疼呢。」
傷口久治不愈,排隊貼膏藥
有讀者拿著報紙,直奔骨科護理組,「我能請護士『出診』嗎?我家有臥床病人呀!」
骨科護士長孫曉芬說,他們都是奔著難治性傷口,尤其是壓瘡治療來的,「你別以為只有偏癱、骨折臥床病人才會有壓瘡,持續受壓2~3小時,就可能出現壓瘡。還有,受傷以後治療不注意,傷口久治不愈,和壓瘡也沒啥區別。」
有個正在排隊的40多歲的男病人頻頻點頭:「我就是被電瓶車刮傷了腳,連續20多天換藥,都不見好,嚇得來找他們幫忙的。」
孫曉芬問診後說,傷口長不好,可能和受傷時髒東西進入傷口、清創不徹底有關,也可能和他本身是糖尿病人有關,「膏藥用一下,看有沒有效果吧!」
「這是我們的秘制膏藥,價格很便宜,病人都喜歡。不過,什麼時候傷口清洗、什麼時候換藥,都很有講究。」孫曉芬說,所以,她們一般不推薦病人自行換藥。
脂肪肝病人慎「進補」
肝病科主任施維群主任中醫師則被幾個肝病病人們纏著要求開膏方。
「你是肝氣淤積、胃火旺,不好吃膏藥的。」他反覆拒絕一位中年病人。
他說,以前醫學界沒有提出肝病患者吃膏方的概念,肝病患者覺得有了肝病,本來消化吸收功能就不好,吃膏方進補沒什麼用;聽說肝病病人可吃清補類膏方,很多病人都來找他,其實這是另一種盲目。
施維群分析說,現在比較多的肝病是脂肪肝,包括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如果表現出來的是虛症,可吃膏方。比如,沒力氣、面色黃、怕冷、頭暈、眼花、腰酸、脈細、舌苔紅等。不過,肝病患者膏方的清補區別於峻補,可用補力不太足的藥材,而人參、蟲草等大補藥不能用,自己亂吃會導致身體浮腫、加重病情。
「肝病病人吃膏方,需要特別關注自己的身體情況,如果出現腹瀉、發燒、感冒,就一定要停藥;吃膏方期間,也需要密切關注肝病指標。」他特別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