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年,導演趙婷的名字再次響徹國際影壇。
她是誰?
於私,她是宋丹丹的繼女。
2017年,宋丹丹曾攜兒子巴圖一同亮相平遙國際影展,為女兒的電影《騎士》助陣。
於公,趙婷在電影方面取得要成績,被業界盛讚為「下一個李安」。
確實,她從影短短6年,共拍攝3部長片,部部都是得獎大戶,尤其最近的這部《無依之地》,更承包大小電影節,幾十個獎項。
其中威尼斯金獅獎,使趙婷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女導演;
還有去年9月頒發的多倫多電影節最高獎人民選擇獎,則讓她成為繼李安後,歷史上第二位獲獎的華人導演。
業界統一認為,此片衝奧勢頭相當強勁。
然而,中國面孔在國際影壇大放異彩、被認可,如此正面的新聞下,評論區卻浮現出不和諧的聲音。
比如針對趙婷自錄的獲獎感言:
有人抨擊她的長相,人身攻擊——
有人因為趙婷長年定居海外,拍外語片,用英語發言,而對她的國籍身世等隨意揣測,冷嘲熱諷——
總之,各種各樣的槓精,變著法兒,從各種角度槓。
在此,廠長秉承一貫原則,認為對待是否拿獎,在哪拿獎,要抱著平常心,畢竟獲獎因素複雜,尤其對一部作品來說,「各花入各眼」。
不必捧上天,同樣,也不意味著能無緣由的罵。
講真,從某部電影、某個人,無端上升到國家以及造成人身攻擊,著實有點無理取鬧的意思。
只會揪著「屁股」找茬是低智行為。
記得毛主席曾說過,「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麼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
相比滿嘴汙穢,倒不如平心靜氣來欣賞下作品,或許看完,你對趙婷對影片會有不同的見解——
《無依之地》
作為爭議的導火索,相信「槓精們」大概率都沒看過本片。
看過的都知道,相比李安這種我們熟知的「傳統」導演,趙婷這個在中國出生,十幾歲才出國學電影的80後,走的路截然不同。
她拍的並不是中國的故事。
說到本片的籌拍,發起人是憑《三塊廣告牌》摘得奧斯卡影后桂冠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幾年前,弗蘭西斯讀完原著後便買下改編權,後來她和趙婷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便拍板合作。
她兼任製片和主演,趙婷則承包劇本、剪輯、拍攝。
整個拍攝持續4個月,劇組輾轉美國西部各地,從沙漠高地穿行到低地,從平原再到大洋。
四季輪轉,瑰麗多變,影片精準繪製當地的生態環境,給觀眾帶來一場沉浸式西部體驗。
全然看不出這齣自「外來人」趙婷的視角。
正如片名「無依之地」。
故事講述一個長年漂泊的群體,俗稱「新一代遊牧族」。
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女主所在小鎮的支柱產業倒閉,使得當地的經濟崩潰,淪為人人都爭著逃離的「鬼城」。
緊接著,女主丈夫又因病去世,於是了無牽掛的她,這才離開小鎮,獨自開著一輛破舊的房車,開始流浪的生活。
影片整體的風格,與趙婷上部作品《騎士》如出一轍。
沒有激烈的衝突,角色沒有大喜大悲的情緒起伏,畫面散發著寧靜、優美又悲傷的調調。
這種平和,再配上弗蘭西斯毫無痕跡的演繹,使得主人公本身成為全片的焦點。
我們像是在看紀錄片,鏡頭不加修飾,沒有任何抬高或貶低「遊牧」這種生活方式。
它不是浪漫的詩,而是圍繞饑飽冷暖的生存。
女主需要在狹窄的空間吃喝拉撒睡。
為了更舒適的生活,她還得根據季節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地方紮營。
此外,為確保日常開銷,她必須不停地找工作賺錢。
比如她在物流倉庫打工;
在餐館當服務員;
當掃廁所的清潔工;
......
看到這,或許不少人會向她投去同情的目光,但,打住,女主並不需要。
首先,遊牧於她並非是走投無路的選擇。
從片中細節不難發現,女主原本可以提前辦理退休,並且,很多地方都有收容場所可供小住,設施齊全,且免費。
而且,女主後來到妹妹家拜訪,妹妹曾苦口婆心勸說她留下來,還有女主在流浪時結實的大叔。
能看出,大叔對女主很有好感,他也不止一次挽留她。
但,對於這些挽留,女主都一併拒絕,並再次踏上漂泊的旅程。
其實,影片以小見大。
她拍的是以女主為首,很大一部分美國人的人生觀。
面對親朋好友的質疑,女主曾說,「我不是無家可歸,我只是沒有房子」。
是的,她寧願漂泊,也不願用盡一生,去貸款,買棟註定消費不起的房子。
「家」就在她心中,那是對去世丈夫,對父母的懷念,而行走在路上,是她的療愈自我的一種方式。
除了女主,在遊牧「聚集地」還有來自各個階層,因為各種原因,踏上流浪的人們——
嚮往自由的嬉皮士;
因為身邊人早早去世,而想要爭分奪秒享受生活的中年女人;
無一例外,他們或許有過痛苦的遭遇,但並不妨礙對自我的追求,而這,符合美國社會普遍的追求。
然而,影片在深度的討論,並未止步於此。
片中,還通過「遊牧族」反映了美國社會的諸多灰色面:養老金微薄到不足以供養生活、醫療保險對窮人的不友好等等。
不加以評判,而是用鏡頭冷靜的陳述,或許,這也是本片能獲得美國民眾認可的原因吧。
看到這,相信很多人會說,這不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美國片。
沒錯,從故事到內核,它是。
但讓廠長說,這點恰恰更加凸顯了趙婷的專業。
作為「外鄉人」,她拍出了讓世界認可的美國電影,而放眼《花木蘭》,美國人拍咱們最勵志的故事,卻秉承「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原則,沒拍出歷史文化的精髓不說,在國內差點被唾沫星「淹死」。
由此,趙婷確實讓人敬佩,因為她沒有代入自己,做到了真實記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拍美國的故事,受眾卻不單單是美國。
有網友評,《無依之地》做到了天地人合一境界。
而趙婷也在訪談中強調,「我的電影專注於人類的共同經歷,無關政治與國界」。
好比本片的女主,撇開美國社會的背景,她喪夫、受經濟影響家園被毀的經歷,無關乎人種、國籍,幾乎所有人都能產生共情。
「我一直在想我在中國的家人——他們會怎麼看待一個南達科他州的牛仔?」
是的,電影的存在,不局限於帶給人一時的消遣;
它同樣可以成為你的另一雙眼睛,讓你看到自身之外,另一片不同的天地。
老實說,真搞不懂,這樣的導演和電影,有什麼地方惹人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