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納這個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想著努力去改造自己,逃避自己,厭惡自己,允許自己以不完美的姿態存在於這個現實世界,因為這個世界都稱之為娑婆世界,就是不完美的世界,世界都是不完美的,我們為什麼要苛求自己達到完美的狀態?當我們抱著這個心態跟這個世界相處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非常的挑剔偏激跟固執。就會囿於自己的頭腦裡面畫地為牢,坐困愁城。在這種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你才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完美。最完美的狀態不是你從來不失誤,而是你從來沒有放棄成長,允許自己的不完美才是完美的開始。
有人說聰明人改造自己,不聰明的人改造他人,實際上什麼都不需要改造,事物存在自然有他們存在的理由,這才是智慧的人,聖經上說聰明增加一分,痛苦增加十分,這是很自然的,他們在欲望情緒思維方面比一般人更加執著,更加要求自己或者他們所處的環境完美,他們在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而受挫了,所以他們抑鬱了焦慮了強迫了,意識療法就是提供一種解決的方案,也是自我療愈的鑰匙,它會帶著你進入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在當下遇見更好的自己,通過不斷的踐行意識療法,讓自己獲得恆久的寧靜。
在現實的世界中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成長環境各不相同導致的生活習氣也千差萬別。我們用自己的認知去評判別人,同時也害怕別人用自己的認知來界定我們,所謂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意識療法認為問題不出在別人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離自己最遠的恰恰就是自己,我們一直在拒絕別人對抗別人,實際上是出自於對自身的不覺知跟不接納,無論在何種體制何種世代,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為你時刻照看守護內心。
一個人內心是否強大,就看他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卡勒德胡賽尼在《群山回唱》裡面提到:這個世界看不見你的內在,它一點也不關心你的內在,但是如果我們自己不清楚自己的內在,那麼你也無法看清楚這個世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取決於內在的認知方式跟思維模式!
這次不會因為你的看法而有絲毫的改變,但是這個世界會因為你的內在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姿態。當你功成名就的時候這個世界是一個樣子,當你失敗落寞的時候,這個世界又是另外一個樣子,但這個世界依舊還是那個世界!你要做的就是如何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遇見完美的自己。
在《法句經》裡面有一段經文翻譯過來就是這樣的:我們就是我們所想的,我們是怎麼樣的都來自於我們的思想,我們用我們的思想創造了這個世界。這跟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有異曲同工的地方,當你開始思考我是誰的時候。你實際上在思考哲學或者心理學上的一個終極問題,這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它沒有答案。
在時間的維度我們有無數個自己。在空間的維度,我們也有無數個自己。這些時空的切片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我。而在思想的維度,這種情況變得更加的複雜。弗洛伊德將我分為,本我(ID)自我(Ego),以及超我(Superego)如果我處在抑鬱症當中,我就是抑鬱!我處在焦慮症當中,那麼我就是焦慮,同樣的,如果我處在痛苦當中,我就是痛苦,如果我處在幸福當中,我就是幸福。但現實的情況是,有時候我焦慮,有時我抑鬱,有時我幸福,有時我痛苦,那麼我究竟是誰?誰又是我?我們都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莊子在做漆園吏的時候。有一天他睡著了做夢夢見自己化身為一隻蝴蝶。自由自在地暢遊在花叢當中。當莊子從夢中醒來的時候,他依舊感到很恍惚:不知道究竟是蝴蝶變成了自己,還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這就是著名的莊生夢蝶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將自己想像成一隻蝴蝶,但是我們好像沒有莊子這樣深刻的感悟!
這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把自己想像成蝴蝶的時候,並沒有投入我們的意識,莊子在變成蝴蝶的時候能感知到微風吹拂的感覺,嗅到花叢中花的芳香,甚至能夠像真的蝴蝶那樣能夠嘗到花蜜的味道!思維只是賦予我一個身份,如果我的意識越強烈,我的感知越強烈,那麼就會對這種身份的認同感也就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