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2021-01-20 下裡有巴人

他被稱為美國當今影壇最為全能的電影人之一,作為主演,他演繹了《荒野大鏢客》、《廊橋遺夢》等經典作品,同時作為導演他執導了《薩利機長》、《老爺車》、《完美的世界》等經典。他就是被稱為「東木老爺子」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今天本文就以《完美的世界》為例,來回顧「東木老爺子」的經典之作的魅力所在。 @影影曰曰

《完美的世界》上映於1993年,由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凱文·科斯特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T.J. 勞瑟等主演,影片以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該片將公路片、警匪片、西部片元素融為一體。該片在豆瓣TOP 250,排名140位,評分高達9.1分。《洛杉磯時報》贊稱該影片「溫情中透露著心酸,完美中彰顯出不完美,建議兒童在父母的陪同下觀看」。

《完美的世界》講述了在聖誕節前後,兩名策劃越獄的罪犯成功越獄,在逃亡時闖入一家平民中,將只有單親媽媽的菲利普劫持。三人在逃亡過程中,罪犯特裡與布奇產生矛盾,被布奇槍殺。之後布奇與菲利普繼續逃亡,兩人在相處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近似父子親情的故事。《完美的世界》並不完美,但我們都在尋找完美,就像被標上「壞人」標籤的布奇一般,他也在尋找成為「好人」的方法。

電影雖然是一部屬有西部風格的劫匪片,但和以往的方式不同,電影展現出了一種別樣的人文溫情,將公路片、強盜片和西部片結合在一起,反映出的社會問題、道德關係和教育問題都發人深省。

今天,我將從「本我、自我、超我」三方面解讀主人公布奇的人格特徵,通過對主人公布奇的三重人格及具體表現,從而更加全面、全方位、深層次地了解布奇人物形象,文章最後,我會結合整部影片的內容,談談影片給我的現實思考與啟發。

布奇「本我」的主導是人格的基礎,既包含了人類原始本能和欲望,又促使他走上逃亡之路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具有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它是主導人格的基礎。

影片中的布奇,他原本是一個在獄的罪犯,但他卻選擇越獄,即使在逃亡的途中遇到重重障礙,他也想方設法逃脫。同時在逃亡的過程中,不斷從他人處獲取基本的生活物質,如衣物、食物、車輛……,布奇正是在本我的力量的驅使下開始鬥爭。

這個階段的布奇,本我人格佔據了最主要的因素,他為了一路躲避警察的追捕,不斷更換車輛,和逃亡路線,他的一系列舉動都是在本我的驅動下進行的。

通過女犯罪專家薩利的口述,我們了解到了布奇童年不幸的經歷:父愛的缺失、母親的不盡責、關監獄的不堪……,從布奇逃亡之路上所發生的一切來看,即布奇對「人質」菲利普表現近乎父愛的情感。從原本單純越獄的逃犯到「父親」的角色,是布奇本能地想盡一切體驗「父愛」與「子愛」的父子情。。這些欲望和本能,就是布奇的「本我」。可以說布奇劫持菲利普作為人質,也是源於「本我」。

在我看來,布奇從單純的逃亡的逃犯角色到「父親」角色的巨大轉變,是本我人格在這裡起了決定性的運用,一邊是無盡的逃亡之路,一邊是人質菲利普的束縛,他不可能帶著菲利普一路逃亡,無論如何抉擇都無法使人圓滿。

最終在本我人格的驅使下,布奇還是選擇了跟從內心,在受傷後,主動將人質菲利普交給警方。這樣的選擇,對他來說,也許是最好的,因為他已經當了一回「父親」。

佛洛依德認為本我遵循「享樂原則」,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正如布奇在本我的驅使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樂,以至於即使在菲利普開槍擊中他後,他仍舊坦然地說:

「我很高興是你,我是說,而不是我不認識的人」

布奇「超我」的人格是本我的對立面,它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受社會、道德的約束,形成遵循社會規則、道德底線的人格

佛洛依德認為「超我」是文化和道德的產物,遵循理想原則。「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理想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影片中布奇的人格中也具有超我的部分存在。在《完美的世界》中布奇最初越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自由,在這一階段他是受本我的控制,但隨著與菲利普感情的加深,尤其是在兩人產生分歧後,關係而又不斷親密,他的內心開始動搖,人性中的光輝開始顯現,以至於他放過了粗暴對待孩子的黑人夫妻,放過了白人妻子。

而促使他做出這樣的舉動,不僅是內心人性的回歸,也是菲利普身上有著他童年的影子,深深感染了他。

即使最後布奇沒有到達阿拉斯加尋到父親,但他對菲利普的「父愛」,已經完美地實現了他想要的「父愛」,菲利普的滿足和快樂就是布奇在父親面前身為兒子的滿足和快樂。布奇對菲利普的滿足和快樂之中體會到自己身為父親的欣慰和快樂。從而確認了自己一直對完美「父子之情」的理解。

從這一階段我們可以得知,布奇從最初的受本我主導轉變為受超我主導,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就是道德感和歸屬感以及內心人性的覺醒。本我是人類最原始的衝動,在本我主導下,人類會為了物質生活而喪失對事物的準確認識,形成片面的認識,布奇不顧警察的圍追堵截,而一路逃亡,是受他本我的誘導。

影片後部分,布奇在超我的引導下,開始認識到菲利普對自己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將菲利普當做「兒子」,以至於一直人質對菲利普採取非常溫柔的態度,而菲利普有數次逃離的機會,卻沒逃走,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布奇在超我的引導下,完成了人性的回歸。

在我看來,本我的主導下的行為都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所引發的,如同我們每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選擇與家人、朋友對峙,甚至反目成仇;相比之下,受道德、社會約束的超我主導,我們更加遵循道德原則行事,所有的一切行動都在道德約束和性本善下進行的,就像影片中,布奇一般,人性的善最終在他那流淌著鮮血的胸膛中隨之溢出。

布奇「自我」的主導源於自身作為人類後天學習而得,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佛洛依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他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首先,布奇的轉變,在逃亡中,布奇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轉變與重塑都更加完善,趨於立體。以往的乖戾、叛逆對布奇而言,人生的意義是模糊而又無知的。一方面本我驅使著他為物質生活去偷竊別人衣物、車輛……,另一方面,在超我的引導下,他只是將那些採取惡劣態度對待孩子的父母稍加懲罰,而未採取過度的暴力手段。於是轉換為自我為主導,通過影片一系列的經歷進而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認知。

其次,在逃亡的路上,布奇體驗到了做「父親」的感覺,不僅如此,他還明白了人生真正的意義。以往的他只是渾渾噩噩地度日子,打架、偷竊、旁門左道是他生活的全部,到後來,他才猛然發現,原來以往的人生是無聊至極,是虛度的,過去的生活是多麼無知。布奇在遇到菲利普回到現實生活中後,他的人生有了重新的開始。

最後,影片中的布奇在這三重人格的引導下逐漸變得更加理性、對人生更加坦然,在與菲利普共同經歷了一系列變遷後,布奇開始明白了面對人生、面對親情、面對過去會無法很多無奈甚至未知。當本我與超我發生衝突時,要想平衡現實與理想,那麼自我就會在二者之間調節,尋求平衡點。

現實生活中,追求理想的人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甚至高於一切的事。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二者不可兼得。《完美的世界》中,布奇一共說了七次「perfect(完美)」,但不是每次的「完美」就是真的完美,而是在與菲利普經歷一系列事後,他對親情、對人生的意義認識的更加「完美」。

影片中布奇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都是相互牽制、相互依存的,看似每一種人格都有「原則性」的局限,但卻是他不同人生階段的真實反映,無論是本我的展示,還是對超我的追求,亦或是自我在二者之間的調節,這些行為都讓布奇對親情、人生的意義認識的更加「完美」,更加徹底,以至於最後他心甘情願地接受死。

結語:

《完美的世界》作為一部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聚集公路片、西部片、警匪片於一身的電影的同時,它也是一部家庭溫情的「治癒系」影片。影片中的布奇是個劣跡斑斑的罪犯,可他心裡卻有一個近似完美的烏託邦,在他的幻想中那裡有溫柔的母親、慈愛的父親、乖巧的孩子,可就是這樣一個心靈純潔的男孩,在現實中卻是危險分子,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心裡仍然心存善念。完美的世界,在現實中並不完美。

《完美的世界》中布奇之所以對孩子惡語相向的父母懷有仇視,是源於他曾經不堪回首的過去。在與小男孩菲利普相處時,布奇在他身上找回了曾經純真的自己,為了守護純真的菲利普,布奇在內心一點點建設起完美的世界,即使現實世界不完美,內心世界也要完美。

相關焦點

  •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R級片《香水》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今天,我將從「本我、自我、超我」三個方面解讀主人公格雷諾耶的人格特徵,通過主人公格雷諾耶的三重人格及具體表現,從而更加全面、全方位、深層次地了解給雷諾耶這一人物形象,文章最後,我會結合整部影片的內容,談談影片給我的現實思考及啟發。
  • 淺析《楚門的世界》中,楚門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
    「我想所有人都會質疑各自生活的真實性,就如同孩子們總愛詢問自己是否被領養一樣。」《楚門的世界》的編劇安德魯·尼科爾的話告訴我們,一個人並不只是單純自我的存在,還有本我、超我的影子。《楚門的世界》是派拉蒙影業公司於 1998 年出品的一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提名以及金球獎、歐洲電影獎等多項大獎。
  • 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陳情令》魏無羨角色塑造意義和現實思考
    魏無羨的一生其實可以用精神分析學家費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論來分析,來更好地理解人物塑造的現實意義。人遭遇一件事所反應的本能是本我,受到社會規則和道德層面約束後表現出來的是超我,而在兩者中間達到平衡,折中的表現是自我。接下來,我將從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個角度來分析魏無羨的悲慘一生以及這個角色帶來的現實思考。
  • 弗氏說本我自我超我 佛氏稱假我無我真我
    在人格的整體構成上,弗洛伊德提出著名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我」學說,三部分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博弈協調,衝突統一。本我代表著最原始的本能欲望、衝動,與生俱來,力量巨大,遵循的是唯樂原則,避免痛苦,尋求歡樂,消除緊張,滿足本能需要,不受價值觀念的約束。本我的盲目時常不能減少緊張,滿足需求,就產生可以調節實現的自我。
  •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與中國哲學的真我、假我從古至今,對於「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在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從事心理諮詢多年,隨著對心理學的學習與研究發現:西方心理學家和中國哲學家對於「我」的解讀,像縱橫交錯的平行空間,賦予其更加豐富多彩的象徵意義。西方心理學家眼中的「我」: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
  • 佔星:太陽、月亮、上升點,對應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
    太陽、月亮、上升點 太陽、月亮、上升點,對應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月亮代表的是本我,代表的是 「我需要」 月亮是我們內在的那個小孩,是一種無法覺知的本能。月亮道出我們的需求,其目的是獲得安全保障。我們會執著於和月亮相關的事物以獲得安全感。月亮能描述一個人終身的情緒反應模式。
  • 心理學:你眼中的世界和他人,其實就是自我向外的投射
    自我(ego)是人格結構中的心理組成部分,它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即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那個精神領域。  這個精神領域是在幼兒時期通過父母的訓練和在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積澱和形成的,是整個人格結構中的行政管理部門,也就是被「現實化了的本我」。
  • 完美主義者的內心世界
    你的分數越高,你的人格中「完美主義」的元素比重就越大。完美主義的人格特點一提到完美主義,你會想到什麼?處女座?龜毛?吹毛求疵?潔癖?強迫症?額,能說點點好的麼?當然,好的更多~道德潔癖?正直?高要求?完美主義者擁有「超我"主導的人生。
  • 多重人格障礙:《殺了我治癒我》、《柒個我》的理論原型
    之後,我們國內還翻拍了這部電視劇,也就是張一山主演的《柒個我》。在《殺了我治癒我》、《柒個我》中,主人公因為小時候受到過虐待,所以擁有了7種不同的人格。每次受到一定的刺激,不同的人格就會跑出來,有時候是張揚霸道的總裁人格,有時候是活潑可愛的小姑娘人格,有時候是憂鬱的學霸人格,有時候是賴皮的大叔人格…由於不同的人格會做出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舉動,嚴重影響了主人公的正常生活。因此,主人公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 ...分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自我人格缺失...
    1.從佛洛伊德人格結構角度分析松子的人格:微弱的自我到完全喪失自我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的生物學部分,是受本能驅使的,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自我是人格的理性部分,遵循現實原則。超我則是人格的道德部分,由社會道德規範和教養所形成,遵從的至善原則。三者形成特定的人格動力關係,如果三者失調,人就會處於不正常狀態。
  • 我有我的標準,我有我的傲骨,我是完美型人格,我八字傷官獨旺
    九型人格與十神性格的互通在西方心理學中,把人的心理人格分成了九個類型,分別是:1號完美型、2號助人型、3號成就型、4號感覺型、5號思考型、6號忠誠型、7號活躍型、8號領袖型、9號和平型。關於這九種人格,在我國的傳統命理學中,都能夠找到相對應的「十神組合」。注意,我上面說的是「十神組合」,而不是單一的某一個「十神」。
  • 《九型人格進階版》|完美人格的我與平和人格的老公是如何相處的
    用9型人格理論來談戀愛,有一些指導作用。但是到後面也會越來越多地發現,其實人的性格並不能單一表現為其中的某一種,性格裡面是有很複雜的東西,比如1號型完美主義的我,其實也摻雜著2號型的助人型性格,9號型和平主義的老公,其實內在裡表現出領袖型的品質,只不過是哪種性格成分更佔主導因素而已。直到我看了這本《九型人格進階版》,我更加確定了我內心的想法。
  • 健全人格的內涵及特徵
    在心理學歷史上,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對健康人格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闡述。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 健康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和諧統- -. 健康的人格結構是平衡的,自我有足夠的力量鑑別現實,協調本我、環境及超我之間的衝突,因而能滿足需要,對衝動進行合理的控制和選擇,較少壓抑自己的感情.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人建設性的工作。
  • 心理學完美型人格與命理學傷官獨旺,我有我的標準,我有我的傲骨
    九型人格與十神性格的互通在西方心理學中,把人的心理人格分成了九個類型,分別是:1號完美型、2號助人型、3號成就型、4號感覺型、5號思考型、6號忠誠型、7號活躍型、8號領袖型、9號和平型。關於這九種人格,在我國的傳統命理學中,都能夠找到相對應的「十神組合」。注意,我上面說的是「十神組合」,而不是單一的某一個「十神」。
  • 什麼是人格?世界有幾種人格?你是哪一種?|自我成長
    大概我長期不變的在做「表我「,那就像,只要你想,你可以把手一直穿過我那般。---《雙重人格》從古老年代開始,人們就反覆的嘗試按照類型給人分類,並藉此把混亂的事物變得有序。在心理學界,心理學家們通常用人格來表示個體的差異,認為人格就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系列動態的、有組織的特徵,這些特徵獨特的影響了個體在不同情境中的認知、動機和行為。
  • 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學——5號思考型,一起來了解思想家們的世界
    作為一種性格分析工具,我希望通過對九型人格的探索,對自我的剖析,能讓我們一起對自己做一個大致的認知,在客觀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從而走得更好。接下來是對第五種性格觀察者心理的看法與分析。一、極具洞察力的觀察家們觀察、思索是思考者們的常態。對書籍、知識的渴望會使得他們付出大量時間用於深思熟慮、周密計劃中。
  • 內心是否強大就看與世界的相處方式,在不完美世界遇見完美的自己
    如何接納這個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想著努力去改造自己,逃避自己,厭惡自己,允許自己以不完美的姿態存在於這個現實世界,因為這個世界都稱之為娑婆世界,就是不完美的世界,世界都是不完美的,我們為什麼要苛求自己達到完美的狀態?當我們抱著這個心態跟這個世界相處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非常的挑剔偏激跟固執。
  • 強迫型人格有哪些人格特徵
    所以,強迫症不一定是由特殊人格導致的,那麼強迫症與人格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強迫型人格有哪些人格特徵呢?強迫症與一定的人格特徵有著密切關係,強迫型人格的特徵可概括為:「不完善感」、「不安全感」、「不確立感」。「三不」之中只要有一個很突出,就很容易轉化為強迫症。
  • 我是土象星座,為什麼活在精神的世界裡
    我是土象星座,為什麼活在精神的世界裡時間:2015-02-27 09:13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問:土象星座就一定很重物質麼?我是太陽處女、月亮摩羯,可是我並不覺得自己很重物質,物質欲望並不強,相反對精神的需求倒是很強烈!
  • 都市文:我本純真奈何現實逼良為娼;我本善良,奈何現實逼我瘋狂
    各位書友大家好,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網絡小說也成為大部分老書蟲的青睞,因為它比其它書本攜帶更方便,可以讓你隨時隨地閱讀,作為一個老書蟲,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更新小說,今天給大家推薦幾本躲被窩裡也要看的都市兵王文,越看越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