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60講。
今天我們要來講一講「多重人格障礙」。
這幾年來,隨著大家對心理狀況越來越重視,湧現出了很多以心理為主題的電影和電視劇。
比如徐崢和莫文蔚主演的電影《催眠大師》,說的是創傷後的應激反應和催眠療法。
比如池城主演的韓國電視劇《殺了我治癒我》,說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多重人格障礙」。
之後,我們國內還翻拍了這部電視劇,也就是張一山主演的《柒個我》。
在《殺了我治癒我》、《柒個我》中,主人公因為小時候受到過虐待,所以擁有了7種不同的人格。
每次受到一定的刺激,不同的人格就會跑出來,有時候是張揚霸道的總裁人格,有時候是活潑可愛的小姑娘人格,有時候是憂鬱的學霸人格,有時候是賴皮的大叔人格…
由於不同的人格會做出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舉動,嚴重影響了主人公的正常生活。因此,主人公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主人公找到了會出現7重人格的原因,也就是主人公在小時候看到過自己的父親虐待了一個小女孩。
最後通過解開心結,主人公將這些人格統一到自己的原本的性格中,從而得到了治癒。
可能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大家會覺得這劇情也太扯了吧,等於是七個不同的人搶佔著同一個身體,而且一個人在用這個身體的時候,其他六個人完全不知道。這怎麼可能?!
其實,藝術源於現實,這句話是真的。
在現實生活中,「多重人格障礙」就是像電視劇裡描述的這樣的。而我們之所以不相信,覺得是編劇瞎編的,也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從1791年發現了第1例多重人格障礙後,在之後的150年裡,也就是從1791年到1940年,大約又只發現了100例。所以,我們見到這樣多重人格的人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在心理學的歷史上,最著名的多重人格案例是伊芙(Eve),Eve的意思是「夏娃」,所以也稱為「夏娃案例」。
夏娃是一個25歲的已婚女人,並且有一個四歲的女兒。現實生活中的夏娃是個保守的、膽小的、受壓抑的人,她不抽菸,對尼龍也不過敏。
而奇怪的是,平時膽小保守的夏娃,有時候會買一些非常昂貴的,根本負擔不起的東西,事後又對這些買東西的場景完全沒有記憶。
而他人在和夏娃的相處中,有時會看到夏娃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神色會帶變得挑釁和輕浮,並且喜歡抽菸了,對尼龍也過敏了。這個夏娃很任性、很刻薄、沒有責任感、喜歡歇斯底裡。原來就是這個夏娃,在那個老實的夏娃不知道的情況下,佔用了夏娃的身體,買了昂貴的衣服。
有意思的是,老實的夏娃並不知道任性的夏娃的存在,而任性的夏娃卻知道,她還嘲笑老實的夏娃是「該死的笨蛋。」
夏娃的雙重人格,被認為是和她在童年時被虐待的經歷有關,所以心理治療師幫助夏娃回憶童年的經歷,並且利用催眠的手段,使得夏娃的兩重人格同時出現,進行融合。
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夏娃在兩重人格的基礎上,又衍生出第三種人格,而這種人格更有趣、也更有能力,感覺是結合了之前兩重人格的有點。
最後,通過14個月的治療,夏娃以第三種更優秀的人格為基調,逐漸將之前兩個人格融入到第三種人格的性格中,得到了治癒。
後來,夏娃的這個故事,被改編成了一部叫《三面夏娃》的電影。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三面夏娃》就是《殺了我治癒我》和《柒個我》的原型理論。
通過夏娃的故事,也通過《殺了我治癒我》和《柒個我》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出兩點啟示:
第一點啟示是:每個人,尤其是孩子,都應該被善意地對待,絕對不能虐待他們。你不能因為孩子小,是弱勢群體,不能對抗你,也不能因為你生活鬱悶,想發洩自己的情緒而傷害他們,因為這種傷害很可能會給他們留下一生的陰影,甚至幻化成心理上的症狀,深深地折磨著他們。
大人要發洩,應該選擇健康的發洩渠道,比如跑步出汗、去山上大喊大叫、找心理醫生諮詢、學著自我調節釋放壓力,而絕對不能牽連到孩子。
第二點啟示是:世界上有太多我們沒有見過的人和事了。但我們不能僅僅因為沒有見過,就曲解和否認它們的存在。而是應該放開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去包容、理解和關愛。
好了,今天的「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的解讀就到這裡。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並且記得收藏、轉發、評論。
我們下期再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