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肉體能裝下幾個靈魂 」?——多重人格障礙

2021-01-08 中國臺灣網

  所有心理疾病的源頭,實際上都是潛意識發生了問題。因為對於意識來說,你是可以控制擺平的,那些浩大而詭異的潛意識卻遠遠超出了你的掌控範圍,如果它們出了問題,必然立馬陷你於水火。

  因此精神分析,通常就是對潛意識的分析。

  你最早接觸「多重人格」一詞是在什麼時候?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就是希區柯克的那部 1960年的黑白老片了——《驚魂記》。

  後來這種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多,有大家非常熟悉的《致命ID》《搏擊俱樂部》《禁閉島》等等,體驗精彩之餘也讓大家對心理學更加心嚮往之。

  多重人格有個對大家來說可能非常生疏的學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l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可以從字面理解成分開後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

  有時候有人會跟你開玩笑說:「你是愛我的肉體,還是愛我的靈魂?」在這裡,我們可以把多重人格障礙看做是一個肉體中裝了多個靈魂,它們輪流來享用、驅使你的肉體。

  「肉體」,就是你的軀囊,是你照鏡子時鏡中你的模樣。

  「靈魂」,就是你自己獨有的行為模式、語音語調、習慣性姿勢等。

  比方說,你的親人在家中等候你歸來,這個時候樓道裡響起了腳步聲,很多時候他們不用眼睛,僅靠聆聽那腳步聲的輕重緩急便能分辨出來是不是你。而這個你獨有的腳步聲就是你「靈魂」的一部分。換句話說,靈魂就是你的氣息,你的性格,你為人做事的方式……是人們常說的就算你化成灰他們也認得的東西。

  因為多重人格障礙簡稱為 DID,所以下面這個故事中的男主角我們就稱為 D吧。

  D是個 27歲的黑人兄弟,他有很嚴重的頭疼病,一天疼兩次,一次疼半天,總之是很能疼。而且有一點很奇怪,他總是記不起頭疼的時候自己做過些什麼。

  一次,又挨過了一個頭疼難忍的夜晚之後,他終於忍不住選擇去醫院住院治療。不知情的人以為黑 D兄弟忍受不了頭疼的滋味,其實那只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聽到了關於他在頭疼發作時所做的一切,不禁一身冷汗。

  到底 D在頭疼時都做了些什麼讓他如此後怕?答案如下:

  跑到外面和人打了一架,其間試圖用刀子刺死對方,但被警察發現,逃跑過程中左腿被射中一槍。

  拿著菜刀追著自己的妻子和只有三歲大的女兒滿屋子跑。

  試圖把一名男子淹死在河中,但是扭打過程中他自己卻先掉了進去,結果逆流遊了四百米回家了,第二天早上醒來時發現自己全身溼透,卻搞不清楚這是為什麼。

  選擇住院治療對於 D來說真是再明智不過了,因為他接下來的頭疼和其失去記憶時的行為都會在醫務人員的觀察與掌控之內。

  醫務人員不久就驚訝地發現,D在頭疼期間會以不同的名號自稱,舉止也發生改變,完全跟換了一個人一樣!

  最後經過大家一番艱苦卓絕的辨認和分析,一致得出了 D的另外三個分身:小D、中 D和大D。

  小D,看起來非常儒雅,冷靜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D,就是只多情的蜜蜂。

  大D,這個角色可不得了,是個心狠手辣的暴徒。

  最可憐的 D,對他這另外三個「兄弟」的存在一無所知,四個靈魂擠在他那狹小的軀體裡你爭我奪,誓要把肉體獨佔。

  心理學專家們把 D圍作一團,緊鑼密鼓地分析,最後對 D的三個兄弟分別來了個身份認證:

  小 D:是在 D 6歲的時候第一次出現的,因為那時 D目睹了他母親刺傷了他的父親。

  中 D:D的母親有時非常喜歡把他打扮成一個女孩,所以有一次在這種場合下,中 D悄然登場。

  大 D:在 D 10歲那年,他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蠻地毆打,就在這個時候,大 D出現了,宣稱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為了保護D。

  大家可以把三位「兄弟」的性情和他們出現的時機對比看一下,自己揣摩一下個中意味。如果還是不解的話,後邊會為大家揭曉答案。

  咱們繼續。

  「D氏四兄弟」就是這樣在 D的體內有你沒我地鬧騰得歡暢。

  其中,跑到外面跟人打架、用菜刀追著老婆孩子跑是大 D所為。

  中 D會做些什麼呢?是見到漂亮姑娘就邁不開腿了,拍打著翅膀在姑娘屁股後面嗡嗡個不停。

  小 D看上去最完美,也最惹人愛,會偶爾出現在 D認真工作的時候。

  三兄弟是如此,唯獨沒有交代 D的性情,難道他自己是個謎嗎?你們覺得真正的 D會是個什麼樣子?

  事實上,這裡有個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的說法。

  核心人格是自娘胎裡出來時原裝的「靈魂」,就是 D,非核心人格就是 D後來出現的另外這三個「兄弟」。

  通常情況核心人格是消極的、依賴的、內疚的、抑鬱的,要不怎麼會讓別的「家庭成員」乘虛而入?

  所以 D可能會是個外強中乾的男人,因為他變成大 D後能夠出去與人打鬥還佔了上風,證明他也許是個大塊頭或者有著強悍的體魄,是個肌肉型的猛男。但是他需要變成大 D後才可以做到這些,又反映出了他作為 D時的懦弱,因此一個看上去很兇悍卻不敢較真,遇到強硬問題時會逃避退縮膽小害怕,甚至想偷偷一個人躲起來大哭一場的形象就擺在我們眼前了。

  但是還沒有完。

  非核心的人格可能是敵對的、控制的,有的時候,更權威的非核心人格反而會來掌控整個局面,它會把時間分配給其他人格,並且常常會把那些人格安排在不舒服的情況下出現。你們覺得「D氏四兄弟」中誰來當家做主?有人認為是大 D嗎?因為出風頭的事全他一人幹了。但是錯了,當家的不是大D,還是D。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誰掌控局面誰分配時間啊。大家看 D總是在身體很不舒服(頭疼)的情況下才讓其他三個「人」出現。我不爽了,才把爛攤子留給你,你不去也得去。所以感覺到 D的腹黑和 「悶騷」沒有?

  現在再來看D,這時就整合成了一個表面看似中規中矩或者偏於強悍,但私底下欲狠無力沒事只能偷著壞,幻想狂妄現實囊軟的既可憎又有那麼點可愛的男人。

  D說過,他對那三個哥們兒的存在一無所知,那麼反過來小D、中D、大 D三人對 D的存在也一無所知嗎?那可不一定。也就是說大多數情況下核心人格是無法感知到非核心人格的存在的,但是反過來,非核心人格卻不一定感知不到核心人格的存在,所謂「兄弟」們在暗,D在明啊。

  「D氏兄弟」一家四口的故事看到這兒,我心中一直有個小小的疑惑。疑惑就來源於我先前看過的那些電影,無論是《驚魂記》還是《禁閉島》,其中人格只分裂成了兩個,《搏擊俱樂部》裡是諾頓和皮特,還有本書叫《三面夏娃》,充其量是三個,看到 D我知道了還能分成 4個。那麼,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究竟能夠分裂成幾個人格?

  專家這時出面了:「跟你說,你們那都不是事兒,我們的臨床研究表明,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平均可以有 13~15個不同的人格。」

  人們都說愛情沒有性別、種族甚至物種之分,實際上多重人格中的分身也是沒有性別種族甚至物種限制的。比如說,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一個嬌小可愛的女性和一個強有力的男性兩個分身,其中男性的一方充當起了保護女性的角色;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主人和寵物兩個分身,他的人格時而是人,時而又變成一條毛茸茸的大胖狗。

  電影中不同人格間的轉換往往神不知鬼不覺,讓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現實生活中的轉換也確實如此,是瞬間的,如同川劇的變臉,「嗖」的一下就過去了。而且換了「靈魂」後還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變。一項研究表明,37%的病例發生了優勢手的改變,一下子就變成了左撇子或右撇子。還有人之前有眼睛斜視的問題,變成另一個人格後這個問題也神奇地消失了。

  那麼什麼情況會誘發人格的轉變呢?我要說幾乎是任何情況,比如看到一隻橘子。就是這麼簡單而偶然。

  在這裡給大家看一張圖,是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在不同身份下寫出的筆記。

  我們都知道,有很多情緒問題,如傷心、抑鬱、焦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自愈。——這裡我用到了「情緒問題」這個字眼,顯然它並沒有上升到障礙的高度。——實際情況是,絕大部分的心理障礙是絕對沒有可能自愈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也是,一旦患上,如不治療,將會持續終生,而且當他們到了新的環境生活,可能還會增生出新的人格。

  患上該病是如此難治療,沒病的人可不可以偽裝患上多重人格呢?

  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這裡我們要再提一遍電影《致命 ID》,它簡直可以成為多重人格障礙的科教片了。影片中有司法人士和心理學專家坐在一起爭論男主角是否應該定罪的情節,其中,司法方提出這個兇手會不會是在偽裝多重人格障礙?因為當時的法律規定對於精神障礙患者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責任。後來不幸慘遭毒手的那位心理學專家這時極力替男主角申辯,他遞給了司法方一本日記,裡面赫然呈現了具有不同字體、語氣和行文方式的文字,就與上面那張圖片中的內容類似。司法方看過後遲疑了……

  剩下的內容就留給已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回憶,沒看過的人自己找來看吧,接下來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新故事,一個關於多重人格能否被偽裝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就叫「丘陵殺手」。

  20世紀 70年代晚期,有位叫 Kenneth Bianchi(以下簡稱K)的男子在洛杉磯地區殘暴地強姦並殺害了 10名年輕婦女,並把她們的裸屍拋到不同的土堆上。「丘陵殺手」因此得名。雖然事後有無數證據表明 K就是那個丘陵殺手,他卻一直不停狡辯,哭天搶地,引來專業醫師的注意,認為他可能是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接下來,他的律師順水推舟地帶來了一位心理醫生,隨即便催眠了 K,然後該醫生問他:「我能不能和你身體中的另一部分聊聊天?」這時,一個憑空出世的叫做 S的人出來答話了:「我等了你們很久了,沒錯,我才是那些案子的兇手,你想把我怎麼樣?還有啊,K他什麼都不知道,他可是無辜的啊!」

  有了這種證據,K以及 K的律師都覺得十拿九穩,氣定神閒。只是沒有料到,一山更比一山高,控方律師見狀請出了 Martin Orne先生(現在已經故去,以下簡稱M),來「料理」一下 K的心理問題。

  M是誰?那可是當時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及精神病學專家,在催眠及多重人格障礙領域響噹噹的泰鬥級的人物!

  隨即,PK開始,大師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第一招:欲擒故縱。

  一次與 K的深入會談中,M佯裝不經意地提到,一個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應該至少分裂出三種人格。不久之後,K體內的 S2就出現了。

  第二招:打草驚蛇。

  一日 M約見 K,提出一個非常誠懇的請求:請把這一天的時間都給我好嗎?隨後,M大爺手提量表,像打了雞血,對 K進行了一整天心理測試的狂轟濫炸。這些戰火中誕生的測試結果表明,K與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

  第三招:釜底抽薪。

  M聯繫警方搜查了 K的住處,發現有很多關於精神病理學的教科書,因此推測,他可能研究過這類問題;調查採訪 K的親友,發現他在被捕之前從未出現過任何心理異常。

  三招過後,K完敗於大師腳下。M最後得出的結論是:K的多重人格障礙是偽裝的!在這份有力的證詞基礎上,K最後被認定為有罪並判處無期徒刑。

  實際上,還有種非常簡單的區分偽裝與否的方法:裝病者總是急於顯示自己的症狀,而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則會試圖掩蓋自己的症狀。

  多重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症之間雖然有很多共同點,但它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理障礙。最直觀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一個肉體多個靈魂,而後者是一個肉體一個靈魂。

  除此之外,兩者都會產生幻聽,但區別又在於:

  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聽到的聲音來源於內部,自己頭腦裡,是自己跟自己的對話,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則會認為那是天外之音,是別人發出來的。

  同時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能認識到所有這些只是種幻覺,往往會自己壓制住這種聲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則認為那些聲音都是真實的,儘管實際上它們並不存在。 

  該進行下一個案例了,而且該案例的經典程度無與倫比。

  它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具有裡程碑般的意義!這就是著名的「安娜案例」。安娜對於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以及隨後出現的精神分析治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她的出現,人們才把目光迅速投向了潛意識領域,因此她也被認為是精神分析的第一位病人。

  一提潛意識,是不是大家就會下意識想到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概念真是為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認為心理分為兩個層次,意識與潛意識。

  就像一座巨大的錐形冰山,把它放入海裡,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用刀切開,然後裝進意識,而海面下真正的龐然大物部分卻用來裝盛潛意識。因此整個心靈的冰山裡,潛意識才是真正的大BOSS。

  現在我們把冰山放入我們的腦中,在它們接合的地方開一道門,放一個小人兒把守。

  白天我們工作學習忙碌,都靠著上面的小冰山接受來自各種渠道的信息:所有的看過的東西,聽過的聲音,聞過的氣味……

  有一些我們剛接觸過就忘記了,或者過一段日子後忘記了,但是弗洛伊德認為,你其實並沒有真的忘記,它們只不過是順著那道小門溜入了下面的大冰山中。可是我們自己渾然不知啊,因為儘管潛意識不可否認地存在,但自己所能察覺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小冰山中的意識。

  只有當我們心理控制鬆懈的時候,也就是守門的小人兒精神恍惚的時候,這些被關在大冰山中的潛意識才會撒了歡地通過小門跑到意識中去,只可惜這時的我們不是被催眠了,就是在做夢。所以夢境總是那麼百轉千回,當我們清醒後,守門的小人兒也重新振作,把那些逃走的潛意識又重新統統趕回了大冰山中,剛才發生的一切一下子恍若隔世……

  儘管你意識不到潛意識神一般的存在,但它卻在冥冥之中左右了我們太多:為什麼我們選擇一種職業,而不是另一種?為什麼我們同某人結婚而不是另一個?為什麼我們會沒來由地害怕某些東西?這些除了能在現實中找到可意識到的理由外(比如薪水的優厚,結婚對象的漂亮英俊等等),更多的是由我們過去經歷過的但現在卻已經遺忘的事情決定的,也就是潛意識。

  我的導師曾經說過:所有心理疾病的源頭,實際上都是潛意識發生了問題。因為對於意識來說,你是可以控制擺平的,那些浩大而詭異的潛意識卻遠遠超出了你的掌控範圍,如果它們出了問題,必然立馬陷你於水火。

  因此精神分析,通常就是對潛意識的分析。

  好了,終於順利地講完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下面可以開始走進安娜姑娘的世界了。

  前面提到了安娜案例裡程碑式的意義以及精神分析第一病人的名號,也許就會有人認為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的弗洛伊德應該就是她的主治醫師。其實不是,弗洛伊德甚至從未見過她,真正接手的是 Josef Breuer ——弗洛伊德早期的導師與合作者,下文中簡稱為J。

  安娜是一名 21歲的未婚女性,出身維也納一個顯赫的猶太家族。她對 J的第一次造訪,見面後,安娜開始只抱怨說自己長期咳嗽。J一聽,可拉倒吧,只是咳嗽這麼簡單你能來找我?不說實話,那我就親手撬開你的嘴吧。J隨後對安娜進行了催眠。

  催眠術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讓守門的小人兒昏昏欲睡,這樣潛意識才可以肆無忌憚地闖入意識的領地去鬧它一鬧,才使得患者自己意識到先前那些潛伏在暗處的讓他(她)道不清又弄不明的東西。

  J成功地用催眠術勾起了安娜的記憶,重構了那些導致她前來就診的事件,這裡包含的可就多了:遠到童年的經歷,近到她正在照顧身染重病的父親,備感身心疲憊。

  催眠結束後,J道出了安娜前來就醫的真正緣由,安娜頓時兩眼飽含熱淚,像見了親人一樣,徹底對 J敞開心扉,竹筒倒豆子一般把其餘的症狀都說了出來:「其實我還覺得我眼睛和耳朵有點不好使了,頸椎也難受,頭疼,右臂和右腿發麻……」

  聽完後,J隱隱約約覺得可能還有其他問題,於是乾脆把她登記在冊,打算以後對其進行密切隨訪。

  要說 J的眼光還真是敏銳,就在安娜造訪的兩周後,她突然出現了短暫失語的狀況,緊接著,體內開始出現兩種不同的人格,來迴轉換,沒有任何預兆。

  安娜從此有了安娜2。

  前面說過,核心人格通常是消極的、依賴的、內疚的、抑鬱的,安娜自己確實是有點小內向還有點小抑鬱。可安娜 2卻恰恰相反,她這叫一個能折騰:看誰不順眼上去就是一頓咆哮,叛逆,行為古怪,比如把襯衫上的紐扣全都扯掉。這也正印證了非核心人格敵對、控制、反社會的特點。

  1881年 4月 5日,安娜的父親去世了,悲傷之餘,已經卸下重擔的安娜病情卻急轉直下。她人格轉換的頻率越來越快,變成安娜 2時還出現以下症狀:

  ① 除了 J外,其他人等一概無法辨認。

  ② 只能說英語,而作為安娜的時候她還會說法語、義大利語和德語。

  ③ 只有 J餵她,她才會吃點東西。

  再後來,她的情況越來越糟,開始有自殺傾向。於是在 1881年 6月 7日,她被 J轉移到特殊的地方監護起來。這期間,J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使出渾身解數,卻始終未見效果。直到後來,安娜突然出現了迴避喝水的症狀。J一看這架勢,心說她是鐵了心地要玩命啊,心急如焚,便又開始了對她的催眠。

  答案緊接著浮出水面:有一次,安娜看到一條狗在水杯裡喝水,頓時覺得非常噁心。J順勢誘導她表達出了內心真實的感受。當安娜從催眠中醒來時,她的恐水症竟奇蹟般的好了。

  J頓時 Bingo了,他領悟到了這種後來成為精神分析技術主要治療方法的東西,那就是:宣洩!得道的 J迅速把這種方法運用於安娜其他症狀的治療,而這些症狀也奇蹟般的消失了。J立功了!

  再後來,弗洛伊德對這項發現做了系統的論述,並把它運用到夢的解析之中,宣洩一切因為「壓抑」而產生的心理痛苦,取得了巨大的治療成果。

  只是,儘管安娜的許多病狀都已被清除,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卻並未發生改變。

  安娜的朋友談起安娜時是這樣說的:她就像是過著「雙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個柔弱的維也納 19世紀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個強硬的女權主義者和改革家。

  沒錯,多種人格的身份並沒有妨礙安娜後來成為一個傑出而成功的人,很多常人看來災難般的精神疾病,其實都沒有阻止患者自身奮發成為一名優秀人才的腳步。

  隨後的幾十年中,安娜先後成為德國法蘭克福猶太孤兒院的領導者,建立了猶太婦女聯合會,開辦未婚媽媽之家,致力於婦女兒童事業。

  1954年,前西德政府特地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來紀念她。

  安娜的案例就講到這裡了,終於到了可以好好侃侃多重人格障礙成因的時候了。

  幾乎所有多重人格障礙的患者回憶時都有提到,在他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受到了極為可怕的、常常是難以啟齒的虐待。

  塞比爾塞小姐下面就登場勇敢地為我們回憶了一下她的過去……

  塞小姐的母親有精神分裂症,獸性大發起來連塞小姐的父親——一個有著錚錚鐵骨的漢子都差點要尿。母親虐待塞小姐的時候,他從不插手。我想他不僅僅是因為害怕,更多的是心中大概有著一種另類的情愫,幾分對塞小姐母親的愛?幾分無奈?甚至幾分袖手旁觀施虐場面時內心疼痛卻又有幾分快感的體驗?

  塞小姐的童年裡幾乎每天都要遭幾次毒手,有幾回差點就沒命了。她一歲還不到的時候,母親就借鑑了日本文化中的捆綁藝術,變著花樣地施展在塞小姐身上,偶爾還把她吊到天花板的電風扇上旋轉……

  端午節的時候,不知道大家那邊有沒有一項習俗,作者家這邊是這樣的:那天天亮之前要在手腕腳腕上紮上五彩繩,下一次下雨的時候把它們剪掉,順雨水漂走,一年的災病也都全衝走了。所以媽媽們會在天亮之前起床,輕手輕腳走到熟睡的孩子身邊,偷偷幫他們紮上五彩繩。等早晨孩子醒來的時候才會發現這突如其來的「小禮物」,濃濃的母愛就深深體現其中。

  然而塞小姐遇到的情況卻是,也是夜裡,是很多個夜裡,她的母親也這樣悄無聲息地來到她身邊,把各種各樣的東西強塞進她的陰道裡!這便是塞小姐的人生!

  塞媽媽會解釋,她這樣做是為了讓塞小姐接受成年時的性生活。但是,事實上她已經嚴重地損傷了女兒的身體。更嚴重的是,她狠狠撕裂了塞小姐的心,直到塞小姐成年後接受婦科檢查時,仍能看見身體裡清晰的疤痕。除此之外,塞小姐還被強迫灌進大量效用強勁的瀉藥,卻不準去上廁所。

  正是因為塞父親的不幹預態度,弱小的塞小姐整個童年都在母親的虐待中度過。

  就借著塞小姐的故事,我們進入她的世界,想像一下你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你會怎麼做?你還太小,不會逃跑,也不會給警察叔叔打電話,所遭受的疼痛幾乎是難以忍受的,但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不正常或錯誤的。只有一件事你可以做,就是躲進一個虛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你可以成為另外一個人,使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更容易忍受些,那麼下一次你還會尋求這種躲避的方式。在你的意識中,你需要創造的身份數量是沒有限制的,15個,25個,100個……為了擺脫生活的痛苦,你在所不惜。一份研究報告也證明,100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中,有 97個都在兒童時期受到過嚴重的精神創傷,而且往往是軀體創傷和性虐待。他們中的很多人的經歷也都像塞小姐的遭遇那樣令人髮指。有的孩子被活埋,有的被火柴、蒸汽熨鬥燙傷,有的被刮鬍刀或玻璃片劃傷。

  這裡再有請一下「D氏四兄弟」出場,來回答一下前邊提出的問題:大 D、中D、小 D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重新看一下小D、中D、大 D出現的時機:

  小 D,是在 D 6歲的時候第一次出現的,因為那時 D目睹了他母親刺傷了他的父親。

  中 D,D的母親有時非常喜歡把他打扮成一個女孩,所以有一次在這種場合下,中 D悄然登場。

  大D,在 D 10歲那年,某次,他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蠻地毆打,就在這個時候,大 D出現了,並且宣稱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為了保護D。

  再來看他們的樣子:

  小D,看起來非常儒雅,冷靜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D,就是只多情的蜜蜂。

  大D,這個角色可不得了,是個心狠手辣的暴徒。

  大家現在是否恍然大悟?

  D在目睹了母親的衝動暴行後,心靈備受衝擊,為了逃避這種痛苦,開始幻想母親能夠是個溫柔克制的人。可是求不得,苦,於是乾脆自己搖身一變,變成了理智又冷靜,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小D。

  因為母親有時非常喜歡把 D打扮成一個女孩,D內心充滿抵抗不滿,渴望自己能像個爺們兒一樣爺們兒。可是求不得,苦,因此花心浪情的中D出場了。

  D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蠻地毆打,備受羞辱,他幻想自己能是超人、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變形金剛……可是求不得,苦,於是暴力兇殘的大 D現身了。

  但是,並不是所有精神創傷都是由虐待引起的,還有可能是戰爭或自然災害。

  曾經有心理學者描述,在戰火紛飛的地區,一個小女孩親眼目睹了雙親被地雷炸死,在極度悲哀的情況下,她試圖一點一點把他們的屍體拼湊在一起……

  還有一些人,是潛意識裡為了逃避目前生活的困境,才會增生出多重人格,比如逃避打官司,逃避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嚴重壓力,逃避生離死別等等。

  此外,先天的遺傳因素也會多多少少參與其中。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的障礙通常是在經歷了嚴重的軀體或精神創傷後引起的。有人看到這兒會突然蹦出來說:「創傷後應激障礙也是由嚴重的軀體或精神創傷造成的吧?」

  沒錯,就是啦。

  但為什麼有的人被刺激後會變成多重人格,有的人則會成為應激障礙呢?咱們還得從發達國家人口收入的分布說起。

  據說發達國家的人口收入分布是一個完美的棗核型,最貧窮和最富有的人口分別佔據了它的兩端,而中間的大部分是中產階級。同理我們也可以這樣看,有些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有些人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他們就在棗核兩端。而大多數人對心理暗示的反應是適中的,是個心理暗示的「中產階級」,居於棗核的中間。

  很容易受暗示的那部分人更能輕易把自己從嚴重的創傷中分離出來,人格上一人變多人,就多重人格了。而對於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來說,他們沒那個「本事」,所以只能乖乖地承受應激障礙。

  你問我中間那部分怎麼辦?我說:隨便!

  本來就是,不是所有受了大創傷的人就一定要變成多重人格或者應激障礙。除去童年時受到傷害的人可能難以倖免以外,成年後再遇到激烈的事,成敗與否就看你自己了。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學和心理上對焦慮情感比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這些障礙的風險,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最嚴重的精神創傷,也是不為所動的。

  關於多重人格障礙其實還存在著很多爭論,奉上以下幾個給大家做一參考:

  ①儘管治療師在從業過程中接觸過許多多重人格障礙資料,但是大部分治療師還是很少能碰到現實案例的。

  ②某種程度上,多重人格的診斷和治療具有文化界限,絕大部分的案例是在美國被觀察到的。

  ③ 多重人格障礙存在性別偏見,因為絕大多數多重人格的患者是女性,男女比例 1∶9。

  ④催眠可用於治療多重人格,但同時也可引發多重人格,因為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暗示,為了逃避一定痛苦而自己衍生出多個「我」。所以催眠是個危險的東西,不是任何心理治療師都可以隨便做的。

  最後,我要講一講多重人格障礙的治療,為此我特意去重新看了一遍《致命 ID》,終於弄明白了:除了胖子、心理專家以及那些司法人員,片子裡剩下的所有人,包括妓女、中年夫妻倆、青年夫妻倆、小男孩、旅店老闆、警察、罪犯,都是那胖子一個人的分身,所以他們都有著同一個出生日期。後來,死掉的人的屍體詭異而不留痕跡地不見了,那就是作為分身來說,它被胖子整合了,收了。所以所有發生在旅館內的腥風血雨,人物一個一個被幹掉,其實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胖子自己在大腦中整合這些多出來的人格的過程,場面實屬激烈!

  現實中的治療是,治療師通過催眠患者來引出每一個分身,進行錄像和錄音,然後分析這些分身的前世今生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就像對「D氏四兄弟」的分析一樣。然後再分別約出每一個分身進行談判,制訂治療的計劃,最終說服每一個分身:通過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你(分身)也是可以從中受益的。

  就像影片結束部分那樣,心理專家勸導胖子放棄警察的分身,警察便就在隨後的打鬥中死去了。但是最後唯獨落下那個兇殘的小男孩沒有整合,待這個孩子把妓女這個分身幹掉後,重新用邪惡的力量佔領了胖子的身體。於是在汽車內,胖子突然啟動,勒死了百密一疏的心理專家。

相關焦點

  • 你真的了解「多重人格障礙」嗎?
    這種「多重人格障礙」學名叫,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簡稱DID。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身體裡面裝了很多個「靈魂」,它們輪流來佔用肉體。雖然生活中不太常見,但相關的影視作品還是不少 的,比如《致命ID》、《24個比利》,通常影片中的患者,可以和自己的不同人格相互對話,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患者每次只能用一個人格說話。
  • 多重人格患者的犯罪如何處理
    多重人格患者在學理上稱之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是精神疾病的一種。是一個人的思想意識中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格,多個人格控制著同一具肉體。例如在電影《致命ID》中,瑞夫具有11個人格,這是一個人格相互獨立,互不交流,有善有惡。
  • 他們的身上為什麼會有不止一個靈魂?| 研究:關於多重人格你需要...
    其實,多重人格已經是一個屬於過去的詞語。它在診斷手冊裡已經被分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Disorder,DID)取代,後文我們用DID代表分離性身份障礙/多重人格障礙。法國女人時,她能記住自己做的所有事,但當她是德國女人時,她不了解法國女人的任何事(Healthy Place,N.D.)。集中研究多重人格是在1880年至1920年,這一時期發現了大量案例,隨後急遽減少。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對精神分裂症和多重人格障礙的區分更為清楚。現在依然有不少人將兩者混淆。
  • 多重人格分裂:你的身體裡藏著多少個人格?
    該劇是韓國的水木迷你連續劇,是以多重人格障礙現象為題材的一部連續劇,可能在看劇的時候,我們或許會被男主的幾個人格所做的行為事情感到搞笑,傷心或憤怒,驚嘆男主可以在7個不同人格之間自由切換角色,我們也會被情節所牽引,但是實際上,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又是什麼表現,什麼情況的呢?它是一種什麼疾病呢?
  • 19歲少女患多重人格, 6個人格共用一個身體, 視頻拍下可怕一幕
    作為一個實事求是的自媒體人,腦洞驚奇小編必然每日帶來真實的奇聞趣事和客觀的個人評述。人們對多重人格的認識大多源於電影,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國外一名19歲的女孩被確診為患有多重人格,她錄了一段視頻向大家介紹自己的病情,沒想到在視頻中記錄了人格轉換瞬間,真實見證這一幕的網友很不淡定。
  • 多重人格障礙:《殺了我治癒我》、《柒個我》的理論原型
    今天我們要來講一講「多重人格障礙」。這幾年來,隨著大家對心理狀況越來越重視,湧現出了很多以心理為主題的電影和電視劇。比如徐崢和莫文蔚主演的電影《催眠大師》,說的是創傷後的應激反應和催眠療法。比如池城主演的韓國電視劇《殺了我治癒我》,說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多重人格障礙」。
  • 19歲美國少女患有「多重人格」,視頻畫面記錄下轉換恐怖一幕
    19歲女孩Jess被確診患有解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即 「多重人格」。由於童年創傷,她的體內現已知有六種不同的人格存在,他們互相支持保護,在必要時進行替換,和其它人格分擔痛苦。在視頻錄製過程中,甚至發生了這樣一幕,內向沉穩的Jess,在一段沉默之後被開朗活潑的Alex替換....
  • 10個著名的多重人格障礙案例,萊昂納多完美演繹過其中一位!
    多重人格障礙(MPD),通常也被稱為分離性身份障礙(DID),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發展完整、擁有各別思考模式和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一種表現為病人同時存在兩種或多種身份和人格的精神障礙,其行為受其多種人格的支配。
  • 你有多重人格嗎?
    說起雙子座,首先令人想起的肯定是他們的雙重人格。他們的雙重人格,不僅令人摸不著頭腦,就連其本人也常常感到分裂。雙子座時刻都在變化著,這一秒的喜笑顏開,下一秒就可能是沉默不語,他們難以掌控自己的情緒,時而開心時而憂愁。擁有雙重人格尚且如此痛苦,那麼擁有24種人格的比利會是怎樣呢?
  • 因為你沒「多重人格」!
    ▼看完後,最大的感觸就是好想患上男主的多重人格障礙症,這哪兒是病啊,簡直就是一個適應現代社會的完美技能啊。二《教父》中馬龍.白蘭度講過:「每個人只能有一個命運,但人格卻可以是多重的。」 多重人格,學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是心理疾病的一種。多重人格的各個亞人格是各自獨立、彼此分開的,同一時間只會有一種人格出場,人的行為也就由該人格控制,不會出現「好幾個人格爭奪控制權的混亂狀態」。
  • 心理學專家作客東方網 揭開"多重人格"神秘面紗
    東方網實習生於量6月3日報導:多重人格障礙,這個心理學名詞最近頻頻出現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無論是小說《我遺失了時間》還是經典電影《搏擊會》,多重人格障礙在廣大網友看來顯得既神秘又令人感到些許恐懼。今天上午,復旦大學心理學專家季建林作客東方網嘉賓聊天室,為廣大網友揭開「多重人格」的神秘面紗。
  • 多重人格測試:看看自己是否存在多重人格!
  • 【趣味心理測試】多重人格測試:看看自己是否存在多重人格!又該如何應對?
    選B——你的性格是從一而終的,毫無多重人格的傾向,即使對你認識不深的人,也能一眼就看穿你的性格,有人覺得你簡純真,有人覺得你坦白直率,總之,是一個不會拐彎抹角的人。  選C——你猶如千面怪客,在不同的情境下能以迥然不同的面貌示人,在性格上,沒有所謂的中心思想,只有見招拆招和隨遇而安。
  • 多重人格怎麼回事,測測你有幾重人格
    但是像這種多重人格的人大多數人也只有在電視裡才看到過,那麼多重人格真的存在嗎?雖然目前中國還沒有發現多重人格的案例,然而世界上卻已經有很多多重人格的經典事件了,下面一起看看吧。 人格分裂大多時候都跟童年的不幸遭遇有關,患上多重人格的人幾乎都有個十分不幸的童年。
  • 讓我們一起了解多重人格,多重人格是怎樣出現的?
    解離症包括解離性失憶症、解離性迷遊症、多重人格異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等。多重人格異常(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指一個人同時擁有不同的人格,而這些人格會在不同的時間表現出來;這種現象常令人好奇但是也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有可能如此?我們謹慎的說,在臨床上的確是有符合這些描述的個案。
  • 一部電影讓你知道多重人格的恐怖
    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種,即一個人擁有多個人格(若只有兩個則稱為「雙重人格」),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這些分裂出的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有不同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在其他人格控制行為時,初始人格或許對這段時間自己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
  • 關於多重人格,你知道多少?
    多重人格是一種心理疾病,表現為一個人的身上顯示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格,這些人格有著不同的特點,他們輪番主導者一個人的行為,在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CCMD-3)中稱為「癔症性身份識別障礙」,屬癔症;在ICD-10中稱為「多重人格障礙」,屬分離(轉換)性障礙,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IV)中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屬解離型障礙。
  • 吳謝宇真的是多重人格嗎?
    吳謝宇真的是多重人格嗎?一名曾為吳謝宇輔導作文的老師稱,講課時說得不投合時便會被吳謝宇反唇相譏。於是就專家認為,吳謝宇的反唇相譏行為或許是他在生活中常被反唇相譏的應對模式,同時也可能是潛在自負又自卑的心態。猜測吳謝宇具有雙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
  • 走進雙子座:多重人格、強力情商的內心歸處
    走進雙子座:多重人格的強力情商導語:上一期小編帶大家了解了處女座和追求處女座的黃金法則,不知你是否跟著小編的重點學習了呢?本期小編帶大家去認識一個擁有多重性格和強大情商的星座,它就是——雙子座。敲黑板,重點難點要記牢哦!快跟著小編一起走進雙子座吧!
  • 每個人都有的「多重人格」,我們都有可能成為「24個比利」
    經過徹底的精神檢查,比利被診斷為罕見的多重人格分裂患者。最後比利被獲判無罪,成為了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這位犯下重罪,卻對此毫無記憶的嫌疑人比利,擁有24個人格。這些人格有著不同的國籍、年齡、性別,甚至智商和性格都不相同。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個大廳中,誰走到大廳中心的一盞聚光燈之下,誰就可以控制比利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