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雙子座,首先令人想起的肯定是他們的雙重人格。他們的雙重人格,不僅令人摸不著頭腦,就連其本人也常常感到分裂。雙子座時刻都在變化著,這一秒的喜笑顏開,下一秒就可能是沉默不語,他們難以掌控自己的情緒,時而開心時而憂愁。
擁有雙重人格尚且如此痛苦,那麼擁有24種人格的比利會是怎樣呢?
《24個比利》是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創造的長篇小說,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的作品。該書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比利)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比利的多重人格達24個之多,相當於12個雙子座。他體內的人格可以互相交談、下棋,甚至互相控制對方的行為。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個大廳中,誰走到大廳中心的一盞聚光燈之下,誰就是現在控制比利身體的人格,但這些人格互相都不會知道對方幹了什麼,所以比利接受治療之前的生活是極其混亂的。
隨著比利的逐漸長大,他身上陸續分裂出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人格,這些人格開始逐漸佔據他的身體。他們輪流出現,不斷製造混亂,最終連負責管理對外人格的阿瑟和裡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什麼時候是什麼人。
具體的來說,24個人格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3歲的克麗絲汀,經常被老師叫到角落發展,因此被稱為「角落裡的孩子」;8歲的戴維,充滿痛苦,經常代其他人格承受痛苦;16歲的湯姆,精通逃脫術;18歲的亞倫,騙子、操縱者;22歲的阿瑟,理性、冷酷,講話帶英國腔;23歲的裡根,充滿仇恨的人格。
僅僅是以上的幾個人格,綜合起來一定是混亂無比,很難想像這些人格聚集於比利的肉體會給他造成怎樣的困擾。當悲傷太多的時候,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就把投注在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別來接受。每次當比利自殺或者承受其他痛苦時,迷茫的睜開雙眼,然後充滿痛苦並伴隨哭泣的孩子就是大衛 ,一個僅僅8歲的小孩子。
僅僅只是為了活下去,24個人格,擁有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長相,各有各的技能,甚至連語言都多達二十幾種。為了保護自己,這些人格特點得經過多少艱苦的培養與自我訓練才能養成?這些殘破的心靈都被苦難折磨過,都被這些曾經噩夢般的回憶傷害過。
「獻給全世界的受虐兒,尤其是那些還未被發現的。」這句話是作者寫在最前的。弗洛伊德認為,幼時兒童的家庭成長環境對以後的人格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利後來的嚴重病情,和幼年時成長環境的混亂黑暗有著極大的關係。孩子在幼年時期所遭受的創傷經歷對其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相信還有很多很多仍處在受虐生活中的孩子們,本該受到保護的年紀,卻孤單得只能分裂出多重人格來幫助承受傷痛。這樣的比利,請別再多了。
看看現在,有的父母會抱怨因為工作太忙而沒時間教育孩子或者和孩子溝通,久而久之雖然不會發展為比利這樣的人格分裂,但是多少會對心理的發展產生影響。父母應該在工作和教育中找到平衡點,給孩子一個身心健康的環境。畢竟,孩子的童年需要陪伴。
父母吵架、家暴、出軌、離婚等種種跡象都會對孩子造成童年陰影,有的人看到這裡會覺得不以為然。細想一下,在經歷過以上種種經歷後的人。會出現對家庭不信任、對感情沒信心、不信任伴侶的心理。例如,在單親家庭被媽媽含辛茹苦的拉扯大的「媽寶男」在潛意識中已經完全認定什麼事情都聽媽媽的、媽媽都是對的,完全喪失了自己獨立的主見與行動能力。
幸福的童年,會給人來帶更多的積極思維和更強大心理承受能力,哪怕以後經歷了挫折,也能很快恢復狀態。不幸的童年,會令人的思維上帶著很多沉重的枷鎖和心理負擔。有的人,一生都克服不了童年的心理障礙。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會受到童年的影響。
不僅要讓孩子們說話有人聽、煩惱有人解、孤單有人陪,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根連接親情的紐帶,拉近兒童和他們父母之間的距離。而這根紐帶需要父母的努力,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重視孩子的童年,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視孩子的成長。
願世間的孩子們都能被溫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