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伴隨著人格的生起、生成、生根的過程,個體與社會內外在綜合因素交互作用,有顯有隱,錯綜複雜。人格有健全,有不健全;有完美,有不完美;社會有認同,有不認同。對於人性、人心、人格的探討,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理論,林林總總。
要說近百年來在心理學建樹方面影響較大的,當數弗洛伊德,學說具有相當的深度、廣度與難度。讚揚與誤解等量齊觀,贊者稱其在心理分析學說的貢獻等同於物理界的愛因斯坦,尊稱他為開闢精神界的哥倫布,他的精神分析法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倫理道德、科學教育等領域帶來廣泛的衝擊與影響。
在人格的整體構成上,弗洛伊德提出著名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我」學說,三部分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博弈協調,衝突統一。本我代表著最原始的本能欲望、衝動,與生俱來,力量巨大,遵循的是唯樂原則,避免痛苦,尋求歡樂,消除緊張,滿足本能需要,不受價值觀念的約束。
本我的盲目時常不能減少緊張,滿足需求,就產生可以調節實現的自我。自我可以思考、推理謀劃,推行的是唯實原則,在個體與社會之間實現交易,創造現實,以完成生活使命。
人生兩大事,孔子講「飲食男女」,告子曰「食色性也」。肚子餓了,不可能抓到什麼就吃;有性衝動,不可能隨見什麼人就上。這當中得有本身的認知,還要外界的配合,行為適當,實現有個過程,弄不好還遭受到懲罰。
自我是人格的實現者,這就涉及到人格的更高層次道義方面要求,超我的部分,代表著一種理想,而不是現實,遵循著唯善原則,是人的良心道德準則,社會形成一整套制度獎勵和懲罰機制,還有普適的價值觀念,抑制不當、不良、不適的衝動需求,以促進個體人格的健全完成。
自我在其中起重要的橋梁作用,控制與指導本我和超我,以取得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平衡,促成人格的健全發展。
弗氏「三我」學說,觸及到意識、潛意識,潛藏在意識海底深處一些不可知的本我部分,只好說與生俱來。在法相唯識家看,本我、自我、超我,大部分在意識的範圍裡,觸碰到第七末那識的邊緣,本能衝動那裡面即是其我執我貪我愛的發起,本身滿足不了,要靠意識自我去尋求。與身俱來由微細難知的第八識種子習氣而來,三我離不開心王心所的作用。
三我中雖然標有理想的超我,還都在我的範疇裡,屬於小我,原則不管是唯樂、唯實、唯善,都還是世間相對的存在,快樂與痛苦相對,現實與理想相對,善與惡相對,不是至樂,不是至實,不是至善。
不管是本我、自我、超我怎樣的設定,心理過程就象一股流,不斷地流動,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剎那都是因緣組合,哪來有個我?!佛家講為因緣和合的假我。破除了我執,超越了相對,由有我達無我,了達萬法真諦,方成真我,所以最後說常樂我淨。
《大學》講「止於至善」,人格方始健全完美,超越了一切對立,隨順世間無礙,儒家叫聖者,道家稱仙者,佛家為覺者!
在此中間,如莎士比亞借用哈姆雷特之口說的「生存,還是毀滅?是個問題!」終不離自我之覺醒,取捨超越!(文/圓明)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