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龍潭公園,新標王谷勝立的替身在叫賣羊肉串。本報記者 王申 攝
昨日,北京國際雕塑公園廟會一烤肉攤,工作人員邊拆棚邊甩賣肉串。本報記者 張偉峰 攝
截至昨日大年初七,北京大多數廟會都落下帷幕。許多廟會裡的商家也上演了「最後的瘋狂」,降價甩貨甚至白送。
據官方節前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北京春節的廟會燈會有62場之多。在紅紅火火大搞廟會的背後,一些商家抱怨攤位費節節攀升。在這一冷一熱之後,不光商家在盤點經營盈虧,廟會的主辦方們也開始總結經驗,反思成敗,龍潭廟會主辦方已考慮彌補商戶損失。但廟會終究是要辦的,但如何辦,它的未來如何健康良性起來則成為本報試圖探究的方向。
廟會何處尋年味
昨日,北京市文聯副主席、民俗學家趙書說,廟會在解放後曾一度消失,1985年,在他的建議下,北京市東城區率先舉辦了第一屆地壇春節文化廟會,開創了全國大規模舉辦春節廟會的先河。他還記得,那時全城轟動,曲藝雜耍應有盡有,商攤貨販比肩靠背,年味十足。但有文化學者認為,如今廟會中的潛在問題正是「年味不足」,致使這張名片上的「文化感」不強,缺少些北京的精氣神。
20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廟會開始復甦。1984年、1985年、1987年春節,龍潭廟會、地壇廟會、白雲觀廟會相繼揭幕。到了2004年,北京18個區縣舉辦廟會者多達42家;2005年,北京廟會遊客已逾500萬人次。2006年,初一至初七,客流量達到了700萬人次。2009年,北京舉辦廟會與花會者雖降到22家,但遊客有增無減。
今年有所不同,廟會的舉辦地點出現一些新面孔,而部分廟會的人氣在下降,客流量出現負增長。
商業元素漸成主角
與以文化、狂歡為主題的傳統廟會相比,現代廟會似乎更像一個以文化搭臺的商貿集市,是一個商品的大賣場。到2003年左右,北京的廟會都是由政府財政「貼錢」辦的,一屆廠甸廟會就要花150萬元。
2004年,地壇廟會開始公開拍賣攤位,根據組委會提供的手冊,商戶可以了解每個待拍攤位的具體情況,併到拍賣現場抉擇。
而此前,地壇廟會的攤位是通過排隊按位選擇的,「類似選經濟適用房的程序。」地壇廟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商戶們通過排隊領號,按照號碼的先後順序選擇攤位,而價格是固定的。但隨著廟會「暴發戶」的增多,排隊領號開始出現暗箱操作———倒賣選攤號、「條子攤」、關係攤。
但公開拍賣在體現透明公正的同時,廟會不菲的商機也使攤位費節節攀升。地壇廟會一個長寬高均為2.8米的攤位,被賣出了30萬元的天價,比去年拍賣時漲了11萬元。
少數廟會的商業運作模式似乎起了示範作用,一些景點、公園,甚至商場紛紛效仿。
在攤位價格屢屢衝破新高的情況下,部分老商戶只好選擇退出。
其實,這個越攤越大的成本最後還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一進廟會,一些商品價格猛升:一個肉串漲到20元,一個生肖牌50元!
此外,商家為壓縮投入,還體現在文化活動、藝術演出檔次不夠。平日賣不動的東西都到廟會兜售,擺上幾隻塑料桶就算投球遊藝。
廠甸廟會遷址被詬病
作為老北京的大廟會之一,廠甸歷來是北京人春節期間的一大樂事。趙書介紹,廠甸廟會向以書籍古玩、字畫文具獨秀於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稱。同時特色小吃、傳統工藝、日用百貨和兒童玩具也頗具盛名,逛廟會的人三教九流、工農商無所不有,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樂,各有所獲。
今年78歲的老北京人米玉說,精彩的花會表演,各具特色的市井叫賣,摔跤比賽、雙簧表演、京劇清唱……置身廠甸,會讓人流連忘返,其樂融融。廠甸廟會他是年年去,糖葫蘆不吃舉著,大甘蔗不啃拄著,小金魚不賣吆喝著,一家老小逛著那叫開心。
在廠甸廟會恢復了25年後,今年「移師」陶然亭公園。大年初一,陶然亭公園內,多家攤位前客流稀少,有攤點一度無人光顧。有攤主稱:「租金是一天1000,到現在還沒賣上本來」。
據統計,廠甸廟會陶然亭公園、琉璃廠兩處首日客流量共計約66000人,較去年減少六成。
據了解,自廠甸廟會會址方案確定後,部分市民對其提出質疑與不滿,也有市民通過不同渠道進行投訴。
相關部門表示,「改址」完全是出於安全著想。
廠甸廟會主辦方京都文化投資管理公司方面表示,客流減少可能與天氣寒冷有關,陶然亭公園客容量也要比原廠甸會址小。另外,也不排除廠甸廟會由免費改為收費的因素。
北京文化學者袁周說,廠甸廟會有近400年的歷史。「廠甸廟會不在廠甸辦,將是名存實亡。」
袁周說,地點變更對廠甸廟會非遺項目地位造成影響。廠甸廟會的民俗特色,極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是「免費的街頭廟會」,逛這樣的無門檻、無圍牆廟會,圖的就是一個湊熱鬧。
廟會文化勿被商業左右
趙書指出,目前的廟會越來越成為內涵和外延都很寬泛的、具有「狂歡」性質節慶活動的一種泛稱。因此,將廟會打造成帶有地域特色的狂歡節是順時應勢之舉,但廟會不能被商業左右。
廟會如何既繼承傳統又符合時代需求。為此,趙書建議,廟會應加強群眾的參與性。廟會可請公眾人物露面,但更主要的是看鄉間裡的文化「能人」,要給普通老百姓一個發洩自己歡樂感情、展示自己「絕活」的機會。
而且亟須增加一些專為孩子設計的環節。趙書說,古代傳統節日裡有許多遊戲、很多唱不完的歌謠,所以孩子們都盼著過節。現在,節日裡留給孩子們玩耍和自由體驗的機會太少了。趙書表示,從這個角度看,在傳統節日中設計一些孩子們喜聞樂見、覺得好玩的環節,以吸引他們的積極參與。
應提高門檻注重公益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民協節慶研究會副會長蕭放認為,要讓廟會深入人心,最不能缺的就是文化味。未來的傳統節日更應是包容的,容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東西。完全可以把當代春節廟會做成一年一次的文化景觀,吸引全世界的遊人到這裡來。
蕭放認為,廟會活動應當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和政府服務功能的發展,不斷推出能夠滿足群眾消費需求的創新型文化產品。商戶也不能是有錢就進。主辦方應提高門檻,具有選擇性。
蕭放建議,作為春節最重要的民俗之一的廟會,應與一般的遊園會、商品展銷會、美食節區別開來,畢竟廟會不是「羊肉串」與「糖葫蘆」的聚會,要多打一些文化牌。
■ 最後一日
地壇標王烤肉賣出300萬元
在多個廟會設有攤點,在地壇廟會盈利最多
本報訊 在地壇廟會上,谷勝立的烤肉攤幾乎成為一處景點。遊客一進園,便紛紛打聽「標王」所在,即便不吃烤肉,也要拍照留念。
昨日16時,地壇廟會結束前最後一個鐘頭,多數飲食攤位已在打掃「戰場」,而谷勝立的烤肉架上仍「滋滋作響」。「烤肉賣了近10萬串,禮盒賣出去大概100盒。」谷勝立算起帳,他在2010年地壇的經營流水接近300萬元。
去年年底,當谷勝立花30萬「天價」拍下地壇廟會攤位時,有人給他算了筆帳,認為他每分鐘要賣出200元,方能不賠本。事實上,谷勝立也遇到經營困難,禮盒銷不動,後期,他不得不將禮盒價格由100元降至50多元「賤」賣。
眼下輕鬆盈利,谷勝立將首功歸於地壇的人氣,「這裡攤位最貴,也客流量最多,也最賺錢。」谷勝立在北京多個廟會均有攤位,且在龍潭廟會也是「標王」,但盈利的只有地壇廟會。從拍賣攤位當天開始,谷勝立便成為媒體關注的對象,從跟隨谷勝立到內蒙古進貨,到記者客串「廚子」體驗烤肉全程。廟會開始後,每天都有大量遊客慕「名」而來。
地壇廟會 標王帳單
2010年攤位拍賣費:30萬元/1個攤位總營業額:300萬元
2009年攤位拍賣費:41萬元/2個攤位總營業額:120萬元
2008年攤位拍賣費:17.2萬元/1個攤位總營業額:160萬元
龍潭標王肉串大降價
昨天下午,龍潭廟會即將閉市,幾乎所有攤位商戶不約而同打出「最後一刻,降價!」的牌子,包括位於黃金地段,西區一號的新標王「谷勝立」烤肉,羊肉串價格從一串20元直降到10元。
標王谷勝立的大徒弟陳大軍說,降價主要是消化最後一點存貨,整個廟會7天裡,除大年三十和初四受天冷影響肉串銷路不太好外,其他每天營業額能達到15-20萬,售出5噸肉串,「賺錢是肯定賺一點兒的,只是沒達到我們之前的預期」。
A04-A05版專題採寫/本報記者 劉澤寧 魏銘言 林阿珍 傅沙沙 張偉峰 王薈 張靜
[責任編輯:victorb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