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北京50年代到90年代的春節老照片,終於找全了!

2020-11-15 騰訊網

這說話就要過年了

您的春節計劃安排好了麼?

年貨置辦得怎麼樣了?

咱北京人吶

一到這年根兒底下

就要忙活得熱火朝天

可唯獨過年這幾天

馬路上地鐵裡都會清靜很多

平時熙熙攘攘的帝都

一下子回到了北京的樣子

可問題又來了

咱們的年味兒哪兒去了?

記憶中兒時的過年不是這樣啊!

那麼今兒個小早就帶您回憶一下

咱北京春節該有的樣子

50年代的春節:解放味

1950年,北京過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春節,那年毛主席年畫,非常受歡迎。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 「生於五十年代」的 北京人,對於春節最大的記憶,是困窘的日子裡難得的幾日豐足。

每年春節,都有大批豬牛羊肉運入京城。北京日報 高宏/攝 1957年12月01日

也有農民趁著過節,早早地背著自家的鮮魚到市場上兜售。

1956年 農民在北京西郊海澱鎮自由市場出售鮮魚

幾斤肉、一隻雞、一條魚,加上點青菜、豆腐,已經夠一家人快快活活地吃幾天的了。

但即使這樣並不高的要求,有時也得憑緊緊巴巴攢下來的票證,到供銷合作社去購買。

1956年02月11日 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為市民提供水果

至於糖果、零食,也是過年才有得見,捨得吃的東西。

工人買糖果過新年。北京日報 馮文岡/攝 1953年02月11日

1953年春節,北京的兒童在天安門前放爆竹

1955年春節,北京市的小學生們慰問軍人家屬

1956年春節,北京市宣武門外牛街的小孩子們遊戲

1959年春節,北京南苑人民公社的老太太們跳起了秧歌舞

當時過春節,除了吃好的,最大的樂子就是逛廟會。廟會上吃的多,玩的也多。

1956年 侯寶林與郭啟儒在春節聯歡會上說相聲

條件一般的,買上一張毛主席年畫,是春節最好的裝飾品。

條件好點的,做一身新襖子,買上一條圍巾,春節是說服自己置辦新衣最好的時機了。

春節前國棉一廠女工在百貨公司郊區門市部購買過節用品。北京日報 李晞/攝 1955年01月01日

至於麵包和蛋糕,那是一般人吃不上的「奢侈品」。

義利食品公司在春節期間為市場生產大批高級糕點。北京日報 王一波/攝 1959年01月01日

1956.01.15.報刊上說:「北京市邁進社會主義社會。這是我國第一個邁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城市」,春節期間北京各界20多萬人舉行慶祝大會。

60年代的春節:革命味

波折坎坷的60年代,北京的新年是「革命味兒」的,老北京過的是「集體年」。

單位發票看電影、操辦遊藝會、團拜會。街道統一發票證、購貨本,組織打掃衛生。

單位組織看電影

遊藝會上的套圈遊戲

北京西城區擁軍團拜會。

團拜會是「團體拜年會」的意思,是一種集體祝賀節日的禮儀形式。在中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通常在農曆正月初一(春節)前夕舉行團拜會。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節環城賽跑,人們從天安門廣場開始跑起。

不少「生於六十年代」的北京人可能聽到過自己的哥哥、姐姐這樣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媽媽同志,春節好!」

連年夜飯,有的都是在公共食堂解決的。

平日裡粗糧細做難見葷腥,除夕夜的富強粉肉餡餃子就顯得分外香。

對於孩子來說,春節永遠是快樂的。糊個紙燈籠,紅色小鞭炮拆開來單個兒放,都能讓快樂延續一年。

著名的「面人郎」郎紹安捏出的小面人個個栩栩如生。

1961年春節,北京逛廠甸廟會,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大串糖葫蘆。

1967年的時候,國務院提出了「春節不放假」的政策,春節期間,各地公社,工廠紛紛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開創各種學習班,過「革命化的春節」。

70年代的春節:改革味

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質,都漸漸豐富了起來。過年的時候的活動,也就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70年代初期,物質還不夠豐富,買個年貨甚至要批條子。

1978年的春節,北京百貨大樓第一次在門前廣場設立年貨攤點。全國勞模張秉貴為顧客服務。

娛樂節目更不像後來那麼豐富,能夠買臺收音機,年三十圍著一起聽就很幸福了……

排隊給遠方的親人打電話也成了過年一景,那個年代號召知識青年下鄉,城裡的家庭大多骨肉分離,因此這個電話尤為珍貴。

趁著新年照張全家福,成了一種時髦。

到了70年代後期,吃的東西越來越豐富了。大核桃巧克力、話梅糖等恢復生產,蛋香餅乾、香酥餅乾、特製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種新產品安排生產供應。

人們放鞭炮、包餃子、發壓歲錢、互相拜年,這些傳統習俗沒有丟。

80年代的春節:開放味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十年,是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十年。

1981年3月,「春運」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

圖為1982年春節期間,特級售貨員張秉貴在王府井百貨大樓糖果組櫃檯服務。

1986年春節的崇文門菜市場。

要說八十年代過春節有什麼最大變化,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1983年,中國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從這一年起,中國人過春節就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項目:看春晚。多少關於春節難以忘懷的記憶,都和春晚緊緊連在了一起。

第一屆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那個時候的劉曉慶還是個少女,姜昆老師還是正值壯年意氣風發,那個時候馬東還是個孩子,他的父親馬季才是全國人民最喜愛的相聲演員。

趙忠祥老師在為春晚致開幕詞。那個時候聽到他的聲音,還沒有人會想到動物世界。

當年只有三十多歲的李谷一的一首《鄉戀》唱紅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電視機裡響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舊會跟著唱:「你的聲音,你的歌聲……」

1984年,張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國心》把臺灣流行音樂帶到了國內,一夜間,全國上下都認識了張明敏這位臺灣歌手。

1987年,一個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兒因為春晚一夜之間紅遍中國,他勁歌熱舞帶來一曲《冬天裡的一把火》,至今仍舊為人津津樂道,他就是——費翔。

八十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這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過節的時候,人們紛紛上街採購大件。

商場賣的商品也越來越多樣化,下圖是八十年代中期春節時的北京王府井,人們在搶著買平時買不到的糖果。

1987年1月,春節前夕,北京農展館舉辦農副產品展銷會,人們排長隊買江西產的四特酒,經過長時間排隊,這幾個年輕人終於買到了。

1985年北京地壇廟會上。

春節期間賣年畫的

一度停辦的廟會恢復了,許多傳統小吃也重新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

1985年騎驢逛廟會是北京白雲觀廟會的一絕,備受兒童們的歡迎。

1988年,買盞龍燈歡慶龍年

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臺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漸濃,明信片、賀卡、掛曆流行起來。

京城也颳起了一股「彩色旋風」,街頭出現了西服、夾克、牛仔、羊絨衫、防寒服、皮大衣,單調的黑灰藍被打破。

一些追求個性的年輕人,開始穿著喇叭褲、戴著蛤蟆鏡、扛著雙卡磁帶錄音機招搖過市。

人們用各式各樣的衣服,以自己的方式準備與新時代對話。

90年代的春節:小康味

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春晚也辦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春晚一夜爆紅。

1990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簍》唱紅中國,此後連續24年登上春晚舞臺。

同在90年春晚火遍全國的還有趙本山。他和黃小娟的小品《相親》給大家帶來無數歡樂。

倪萍和趙忠祥的經典搭檔,成了無數人對春晚的記憶。

1994年,北京市區開始禁止燃放爆竹。 從此,京城裡沒有了小朋友圍著鞭炮捂著耳朵又害怕又想看的場景。 直到12年後,「禁放」才改「限放」。

那些年,除夕夜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守歲,當時覺得這沒什麼,應該的,現在回想起來,太幸福了!

新世紀的春節:沒年味

進入2000年,北京的流動人口越來越多。

北京近郊地區甚至經歷了人口爆炸式增長,有媒體統計,過去十年原本人煙稀少的通州、昌平地區,人口年增長率超過10%!

一到年關,大大小小的車站,如潮的人群,成了京城一景。

2007年2月10日,北京西站售票廣場聚滿了排隊購票的旅客

今年,您的春節,又是什麼味兒?

今日互動

都說現在年味淡了,您怎麼看?

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

轉自老北京城

看點推薦

點「好看」,歡度春節!

相關焦點

  • 50、60、70、80年代春節老照片,簡單而珍貴的年味丨可讀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舊時春節老照片,一起回味一下那時簡單而幸福的年味兒,撿起純真年代過年的美好記憶……五十年代,那個時候,物質還沒有現在這麼富足,人們是這樣歡度春節的。▼ 1950年,北京過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春節,那年毛主席年畫非常受歡迎。▼ 有點文化的人,就幫大家寫春聯,雖然不是什麼書法家,但一筆一畫地也毫不含糊!這樣的春聯,極受大家的熱捧。▼ 除夕之夜,家人團圓,守歲圍爐,溫情四溢。下面是1953年春節,天津一家人吃團圓飯的場景。
  • 上海七、八、九十年代珍貴的老照片,你還記得嗎?
    上海七、八、九十年代珍貴的老照片,你還記得嗎?年代的老照片真心感慨阿拉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下面這些上海老照片是否能勾起你埋藏已久的記憶呢?▲80年代上海姑娘的時髦是出了名的!▲烈日下騎車路過的上海阿姨1990年代▲90年代,建造到一半的東方明珠,如今,已經是上海地標性建築!▲90年代理髮師穿的都是白大褂~▲90年代大世界內部。滿滿的都是人。
  • 外國人拍攝的50年代中國老照片:沒想到60多年前的中國是這樣子
    5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北京的郵遞員,他們每人騎著一輛自行車去為人們送報。 5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1958年,兩個女人趕著毛驢車到鄉下去送貨,經過一條小溪,小溪裡面有三隻鵝在戲水。
  • 經典懷舊老歌50年代到90年代,用心聆聽逝去的時光故事
    500首經典老歌50年代到90年代,用心聆聽逝去的時光故事烏蘇里船歌打靶歸來紅梅贊洪湖水浪打浪唱支山歌給黨聽-才旦卓瑪馬兒啊,你慢些走-馬玉濤情深誼長-鄧玉華誰不說俺家鄉好《紅日》我們走在大路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翻身農奴把歌唱-才旦卓瑪70年代知音-李谷一泉水叮咚響-卞小貞太陽島上-鄭緒嵐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於淑珍再見吧媽媽-李雙江我愛北京天安門-兒歌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卞小貞北京頌歌-李雙江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 記憶中的80年代:老照片帶您穿越到1983年的北京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蹟。本組老照片拍攝於1983年的北京。圖為當年北京的街景。圖為1983年的北京天安門。
  • 珍貴錄音!北外50年代英語課文朗讀,字正腔圓有年代感
    北外校史館現存的珍貴錄音讓我們窺見當年英語課堂的樣子。上世紀60年代,北外學生一起進行聽力學習 (北外校史館 供圖)這批珍貴的黑膠留聲片錄製於1958年。留聲片錄製了包括《高等教育的變化》《科學》《新民歌》《體育》《開會》等反應當年社會面貌和時代特徵的課文。還有英文版的毛主席論著和詩詞,如《婁山關》等。
  • 1986年北京老照片:那時的北京還有「京味」,最後一張90後看不懂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場氣功熱潮在中華大地上滾滾而來,湧現了各種神棍,掀起了全民氣功熱。 1986年北京歷史老照片:北京故宮外的一個籃球場上,一群年輕人正在打籃球,外面圍著很多人在觀看。
  • 罕見的歷史老照片耍寶的溥儀,30年代老外美女,圖4讓人遺憾!
    罕見的歷史老照片:30年代老外美女,耍寶的溥儀,圖4讓人遺憾! 1964年日本上班族們真是亞歷山大,但與此同時他們的經濟也開始騰飛了。 罕見的歷史老照片:30年代老外美女,耍寶的溥儀,圖4讓人遺憾! 30年代老外美女,美國30年代的瘦腿機器,這玩意兒就是現在健身器械的鼻祖吧。
  • 這組90年代的凱裡老照片,能勾起你童年的多少回憶?
    陌生人,願你一生芳華無限,歲月悠揚。 一組上世紀的貴州凱裡老照片帶你一起回憶童年往事。 下圖如今的凱裡學院前身。你還記以前叫什麼名字嗎?
  • 老照片;八十年代的中國
    2020-11-23 09:12:50 來源: 一點史事匯 舉報
  • 【老照片】空乘制服演變:90年代的紅色旗袍
    上世紀90年代,民航體制改革後,實行政企分開,各大航空公司相繼成立,市場競爭逐漸開始,空中服務越來越被關注。1990年,恰逢亞運會首次在中國舉辦,舉世矚目。  二、上世紀80年代:時髦的白色的確良襯衫和藍色西服套裝  上個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國家主席胡耀邦邀請日本「中日友好三千青年代表團」到中國參觀訪問。從此,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日本旅客往來於國內航線。
  • 老照片:五連冠時期的中國女排,1980年代中國女排獨霸排壇
    老照片:五連冠時期的中國女排,1980年代中國女排獨霸排壇中國女排是令無數國人驕傲的一支隊伍,從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女排就出現了「五連冠」的輝煌戰績。下面小編就分享一組老照片,一起來看看「五連冠」時期的中國女排,1980年代中國女排獨霸排壇。老照片:那一年的記憶,早已慢慢淡化,記憶的那些人,都已不再年輕。還好,記憶可能會因為時間而褪去些色彩,但是留下的永遠都是最精彩的。老照片:圖為19827年7月,中國女排在北京訓練。
  • 老照片:70年代的上海楊浦工人新村,那時人們的生活平凡而幸福
    上世紀50年代,工人新村構建起上海的第一代社區概念,楊浦區在上世紀50到80年代曾擁有上海城區最大的工人新村。50年代末期,楊浦區已經建成了40多個大大小小的新村。下面的這組老照片記錄的就是70年代上海楊浦區工人新村裡的人們的生活。圖為70年代的楊浦工人新村居民樓,當年的工人新村設施齊全,樓房質量也好,在當時算是非常先進的居住區。
  •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中國老照片:想不到70年代的人們是這樣子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田邊放牛的男子和騎自行車的父子倆。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男子在北京天壇公園裡留影。
  • 外國人拍攝的1983年時期中國老照片:80年代的城市 人們是這樣子的
    1983年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北京,下班高峰期馬路上的場景,那時候路上雖然沒什麼汽車 1983年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山東青島的小學生們到海邊遊玩,所有學生穿的都是清一色的藍色衣服。
  • 不同年代不同戀愛:50後清純70後浪漫90後直接
    「(上世紀)50年代重政治,60年代重成分,70年代找解放軍,80年代找大學生,90年代跟著感覺走。」曾經有這樣一個順口溜概括不同年代的擇偶觀,也許它有偏頗之處,但卻生動體現了社會環境對婚戀觀的影響。  無論是保守的50後,還是前衛的90後,婚戀觀都是當時社會環境的產物。
  • 潮州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潮州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已更新,結合看效果更佳!編輯不易,若君喜歡請打個賞!1983年7月30日 陳學思攝潮州市近三年新建居民住宅十八萬八千平方米,相當於過去三十年建房總和的兩倍多。圖為新建成的東湖住宅區。1983年8月29日 陳學思潮州城東門外的湘子橋1958年大橋改建成為通行大橋。
  • 評價最高的十部年代劇推薦有哪些 反映70到90年代電視劇介紹
    反映70到90年代電視劇有哪些  1、《父母愛情》(9.3分)  2、《大江大河》 (8.9分)  3、《生活有點甜》(8.6分)  4、《下海》(8.1分)  5、《相愛十年》(8.0分)  6、《劇場》(8.0分)  7、《師傅》(8.0分)  8、《正陽門下小女人》
  • 1973年中國老照片:原來70年代中國是這樣子的,圖6讓人懷念
    1973年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坐在教室裡上課的學生,學生們坐在座位上認真的聽課。 1973年中國歷史老照片:1973,天安門廣場上的年輕人
  • 1955年短片《北京的星期天》這些鏡頭是那個年代的珍貴歷史寫照
    1955年,法國導演克利斯·馬克來到中國,拍攝了短片《北京的星期天》。那時候,北京街頭處處可見老式的人力車、自行車,民眾的體育健身氣氛相當濃厚,老人擊劍打太極,小夥子、小姑娘玩單槓和高低槓,小孩子們認真地做著氣象分析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