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唱歌的人,為何被稱為「五音不全」?歷史告訴你答案!
文|吹響歷史的未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由於科技比較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都逐漸上升,所以在很多人聚會的時候就會去唱歌。而這對於那些不會唱歌的人來說,就是一件比較尷尬的事,所以很多人都會默默說一句,我五音不全,不會唱歌。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不會唱歌的人,為何被稱為「五音不全」?歷史告訴你答案!
中國文化中的很多東西都有著特別悠久的歷史,音樂也是其中之一。根據人們對歷史的研究,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音樂就已經出現了,並且根據歷史時期的不同,音樂的發展被分為6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被稱為遠古音樂,也就是原始社會時期所出現的音樂形式;第二個階段是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的音樂,人們稱其為奴隸社會的音樂。
而剩下的4個階段,有三個是封建社會的音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著各自的節點。從戰國到漢朝、從三國到元朝、明清時期分別算是音樂發展的一個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現代音樂了,這6個階段也都有自己的特點。那這些跟「五音不全」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五音」這個詞,就是來自於我國古代的音樂中。
古代的音樂從音階上與現代音樂有著很大的區別,由於社會條件的限制,古代音樂並沒有很發達的樂器,不像現在有各種樂器,鋼琴、吉他、架子鼓什麼的。也正是這個原因,古代的音階並沒有現代的這麼複雜,現代音樂至少有七個音階,並且都是來自於國外,而古代音樂屬於我們自己國家的文化產物,所用的音階只有五個。
在唐代,文化發展比較興盛,所以唐代有自己的音階名稱,這五個音階分別是「合、四、乙、尺、工」,其實它和唐代以前所用的五個音階是一樣的,只不過叫法不一樣而已。唐代以前所用的音階叫做「宮、商、角(jue)、徵(zhi)、羽」,他所對應的現代音階就是哆(do)、來(re)、咪(mi)、索(sol)、拉(la),和現代音階相比,少了發(fa)和西(si)兩個音階。
而我們生活中所說的「五音不全」,也是根據古代的音樂說出的詞語,原意是指對音樂不夠精通,但多少還是會一點的,但是隨著人們生活中的演變,就成了不會唱歌的代言詞,所以準確地說,不會唱現代的七音階音樂,用「五音不全」這個詞並不是很到位,應該說「七音不全」才更精準。看完這些,你是否明白了為什麼叫「五音不全」呢?快留下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