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比如《施氏食獅史》內記載的:「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文章僅用了一個漢字音,便講完了一個精彩詼諧的小故事。
當然,漢字的精彩遠不止如此,比如「二」字,加一筆可以成為「土」「三」以及「亍」等字,那麼「王」字少一筆,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字呢?不同的字會有不同的人生,對此,袁天罡給出了驚人的言論。
01
袁天罡原名為,是隋末唐初時期著名的玄學家以及天文學家。雖然家境艱苦,但是袁天罡並未自暴自棄,而是十分好學,對於萬事萬物都懷著強烈的興趣,並且熱衷於從各個方面去了解新鮮事物,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不僅精通各種技藝,對於相術更是頗有心得,深有研究。
唐太宗李世民曾聽聞袁天罡的名聲,對此十分感興趣,並將其招入宮中,並且命他與當時著名的易學家李淳風共同編著《推背圖》,以此來推算大唐國運。《推背圖》地位極高,是中華道家預言第一奇書。這本神奇的 《推背圖》共有六十幅圖像,而每一幅的圖像下面便附有讖語以及「頌曰」律詩一首,裡面將易學、天文、詩詞、謎語以及圖畫等融為一體,主要講述唐朝之後發生在歷史上的主要事件。
02
袁天罡在進宮之前,曾經有杜淹、王珪、韋挺這三人慕名來到袁天罡的住所,想請袁天罡為自己看相。袁天罡也不推脫,便測出杜淹將來會文章顯貴,揚名天下;而王珪在十年內將會官至五品,一馬平川;對於韋挺,袁天罡看其面相如虎,便告知他將來會成為武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三人在當官之後,還會遭遇被貶。
果然不出所料,多年之後,袁天罡當初的話得到了應驗。而關於袁天罡還有個小趣聞,據說針對於中國漢字,袁天罡曾經以「王」字為例,少一筆,第一感覺想到的字便是你的人生,而不同則有不同的人生。
比如甲骨文的「王」字,由於其字形似斧鉞,所以便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古往今來,歷史上對於「王」字的解釋頗多,比如「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對此,《說文解字》曾解釋道:「王,天下所歸往也。」
其實若將「王」字抽掉一划,則為「三」,對此,很多人則認為「王」字中三橫指代的是「天、地、人」。而「王」字中的一豎則貫穿「天、地、人」這三界。不僅如此,在儒家《大學》中所記載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對其進行了詳細解釋,事情事物有始有終,而且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所以「王」字少一筆,首先想到的若是「三」字,說明此人性格豁達,本性善良。
03
若「王」字少一筆,首先想到的是「土」字,那麼此人註定不凡。「土」的本意則是「泥土,土壤」,對此,在《周禮·大司徒》曾經解釋道:「辨十有二土之名物。」表示若首先想到「土」字,則說明此人極具人格魅力,反應迅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勤學刻苦,必將有所收穫,但是需謹記切勿驕傲自滿。
若「王」字少一筆,首先想到的是「工」字,則說明此人性格樂觀積極,因為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曾經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工,巧飾也,象人有規榘也。」如此說來,此人氣度寬大,與之相處必定會十分輕鬆,即使身處逆境,但終將會得到貴人的幫助。
若「王」字少一筆,首先想到的是「幹」字,對此,西漢時期思想家揚雄曾在《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中解釋道:「盾,自關而東或謂之幹。」根據解釋,「幹」字比「土」、「三」、「工」等字更有力,代表行動,所以想到此字的人行動力極強,做事勇敢果斷。
結語
通過「王」字少一筆,便可以推出如此有趣的人物性格與人生,不得不再次感嘆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的確,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化,作為文化古國,定然是蘊藏極豐。關於中國漢字的文化還有更多精彩內容,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
參考資料:
《周禮·大司徒》
《說文解字》
《大學》
《施氏食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