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離過大年還有一段時間,但在廣西陽朔縣的一些村鎮已經開始預熱了。
在興坪古鎮,當地居民自發組成表演隊伍,在喜慶的鑼鼓聲中,邁著歡快的舞步, 喜氣洋洋地穿過古鎮上的老街。
在這些表演隊伍中,記者看到有舞龍的、舞獅的、打腰鼓的、舞扇子的,還有象徵吉祥、好運的獨角獸,等等。參加表演的隊員主要以中老年為主,隊員們說,年輕人都要忙著上班或在外打工,他們要早早排練好了,等著親人們回家一起歡歡喜喜過大年,到時他們還會挨家挨戶去拜年,同時送上自己精心準備的節目。
陽朔縣位於廣西東北部,聞名天下的灕江靜悄悄地流經這片土地,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宛若人間仙境,美不勝收!當地人介紹說,20元人民幣的背景圖案就是來源於陽朔縣興坪鎮一帶的山水風光,興坪鎮大河背村的村主任唐存學自告奮勇地帶記者去實地感受。
雖然當天是陰天,濃霧瀰漫,但記者還是清晰地感受到,眼前的景觀幾乎和20元人民幣的背景圖案是一模一樣。唐存學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們的大河背村正好背靠著元寶山。
大河背村坐落在一個三面環水的小島上,灕江在此繞了一個彎,形成了這座美麗的島嶼,江對面就是興坪古鎮。因為這片風景上了人民幣的背景圖案,因此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
陽朔人喜歡吃辣,過年前許多家庭都會多準備一些新鮮的辣椒醬。蒸製出大塊大塊的年糕,也是陽朔人準備年貨時必不可少的美味。
年糕、年糕,年年高,陽朔人製作年糕也是特別下功夫。這裡的年糕選材特別豐富,主要食材包括糯米、五花肉、芋頭、板慄、青蒜苗等等。
首先要將五花肉切成小塊後放在大鍋中炒制,隨後加入芋頭、板慄一起炒。邊炒邊翻,要炒好這一大鍋食材必須要有耐心。
長時間的炒制讓芋頭、板慄充分吸收了豬肉的油汁,更將這幾種食材的香味充分融合。炒好的食材要趁熱和糯米粉混合均勻,這種糯米粉之所以呈現出翠綠的顏色,是因為混合了青蒜苗,一起在石臼中舂出來的。
將充分混合好的食材放入鋪著粽葉的蒸盤中,再仔細壓緊壓實了,然後放在蒸鍋中大火蒸製三個多小時。每年,大河背村的村民們為做年糕,都要連續忙碌好幾天,口味上不光有這種混合了多種食材的鹹味年糕,還有用糯米和紅糖蒸製成的甜味年糕。
這種年糕切成片後可以蒸著吃,也可以油炸著吃。
相對來說,這種鹹味的年糕更受歡迎,除了其又軟又糯、葷素搭配的豐富口感外,年糕中瀰漫的蒜苗的獨特香氣更是點睛之筆,令人胃口大開,百吃不厭。
按照傳統習俗,大河背村的村民們還要在過年前用稻草扎一條草龍,在過年期間到每戶村民家裡去舞草龍,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紮好草龍後,村民們先要在村子裡最古老的樟樹前行祭拜禮,然後就可以舞著草龍參加鎮上的文藝排練了。
這一天,各支表演隊伍又準備聚集到一個特殊的地方排練節目,這就是上了20元人民幣背景圖案的這片山水前。
廣西素來以「歌海」聞名,逢年過節,必然少不了山歌來助興。悠揚的歌聲配上喜氣洋洋的表演,都在向人們昭示著,春節離我們越來越近!
被青山環抱的陽朔縣城歷史悠久,過年期間會特別熱鬧。陽朔縣原文聯主席莫高陽是廣西有名的山歌王,對當地的歷史文化及風俗習慣都特別熟悉,他熱情地給記者當起了嚮導。
古老的西街位於陽朔縣城中心,全長500多米,整條街古香古色,充滿了濃鬱的地方特色。
在這家小店,銷售的是來自壯鄉的各種手工酥糖,有花生酥、牛軋糖,堅果酥、薑糖、芝麻糖,等等。小店的店主楊長慶告訴記者,廣西盛產甘蔗,在壯鄉,人們吃的酥糖按照傳統做法,都是在石臼中捶打出來的。
首先熬好紅糖,再加入花生、腰果、青豆等堅果,在大鍋中炒至半乾的粘稠狀態,然後在石臼中兩人合力使勁捶打,讓糖汁和堅果充分融合。
捶打好的糖塊再放入特製的木盒中,壓實壓平,做成方塊的形狀,然後切片就可以食用了。
以前陽朔人只做花生酥糖,現在引入了更多食材,除了各種堅果,還搭配了玫瑰花、綠茶等食材,做出了更多的新口味,多達十餘種,讓傳統小吃有了新的發展,好吃好看。
在陽朔,松花糖是另一種當地人喜歡的傳統小吃。不過,因為其製作方法複雜、費力,製作的人越來越少,松花糖的製作技藝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韓勇是目前還在堅持做松花糖的人士之一。
做松花糖時,先要把糯米泡1小時左右後,撈出、晾乾、再舂成粉。隨後要用糯米粉在鍋中打漿。
熬好的漿要和糯米粉按一定的配比混合,再使勁揉搓成細膩、富有韌性的麵團,然後擀成片,切成細條,再至大小均勻的小顆粒。
放在油鍋中煎炸,炸成金黃色圓珠狀的香脆果,再倒入用紅糖熬成的糖鍋內掛糖,攪拌翻動使其凝結成型,再趁熱壓平壓實,切成小塊,黃燦燦的松花糖總算可以上桌了。
在陽朔,每逢過年過節或一些重要的喜慶日子,都會邀請一些表演隊上臺表演彩調或桂戲,這是當地特別流行的地方小戲。
出身農家的黃金蓮從賣米粉起家,憑著一股闖勁,把餐館的生意越做越火,也練出了一手好廚藝。她告訴記者,陽朔人過年期間吃的大菜中必然少不了雞,許多人尤其喜歡吃「竹筒雞」。
製作竹筒雞的方法比較簡單,首先將切好的雞塊加入生薑焯水、去腥,然後放入雞粉、鹽將雞塊稍煮片刻,再在竹筒中放點黨參、紅棗、枸杞,把雞肉連湯倒入竹筒中,蓋上蓋。在這個柴火跟炭火上面必須要煲40分鐘左右才能好。
煲好的竹筒雞清香鮮美,帶著淡淡的竹香,令人回味無窮。
黃金蓮說,陽朔還有一種獨特的菜餚烹製方法,那就是「十八釀」。在陽朔人過年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十八釀」。為了讓記者更好地感受「陽朔十八釀」,黃金蓮很快上了一桌菜。
將各種餡料填入不同蔬菜做成的外殼中,或蒸或燜或炒,就做成了不同的「釀菜」。比如,製作「柚子皮釀」時,先把柚子皮去掉黃色的外皮後,切成塊,並在柚子皮中間割條縫,然後焯水去澀,擠幹水分。
把肉餡塞到柚子皮的縫隙中,爆香蔥段後加入水,配上雞粉、鹽等調料,把柚子皮釀放入鍋中燜煮。出鍋後的柚子皮釀入口綿軟,柚子的清香和肉餡的鮮美完美融合,吃起來是非常美味。
將田螺肉取出,與豬肉、香菇、薄荷一起剁成餡後,再塞回田螺殼中,放入油鍋中爆炒、燜煮10多分鐘,鮮香可口的「田螺釀」就出鍋了。
將豬肉餡與其它一些食材搭配後做成的「竹筍釀」「茄子釀」「蘿蔔釀」「辣椒釀」「香菇釀」,等等,都是陽朔人比較喜歡的釀菜。
陽朔十八釀的菜品千變萬化,搭配自如、美味可口。
陽朔人不僅喜歡平常吃,春節期間的餐桌上也更是少不了幾道釀菜。
這裡是陽朔鎮雞窩渡村,這裡正在排練獅子舞,這是陽朔人過大年不可缺少的年味。陽朔盛行的是南派舞獅,動作威猛,色彩豔麗,俏皮可愛。
看著大人們為過年積極做準備,小朋友們也不甘示弱,他們排練起了「小小劉三姐」,看他們認真的小模樣,讓周圍的觀眾都忍不住為她們點讚。
在歡快的山歌聲中,雞窩渡村的村民們正在忙碌地製作幾種傳統小吃,有艾葉粑粑、油炸粑粑、紅糖粑粑、蓮花,等等。這些小吃製作精細,都比較費時間。像艾葉粑粑是用艾草,拌入糯米粉揉成麵團,包上花生、芝麻等餡料,上鍋蒸熟的。
村民們說,他們的年夜飯雞鴨魚肉都必不可少,還得配上自釀的米酒,象徵著年年有餘的「啤酒魚」一定要有!「啤酒魚」是陽朔近二、三十年才發展起來的一道大菜,是現在陽朔最知名的一道美味,陽朔的許多餐館,都有賣「啤酒魚」的。
將新鮮的鯉魚先在油鍋中煎香,然後放入青紅椒、大蒜、西紅柿等配料,再倒入一瓶多啤酒煨制。接下來,再加入一些用蠔油、雞粉、鮑魚汁等拌成的調料,配點番茄醬,慢慢用小火煨制幾分鐘,使魚肉充分入味。又鮮又嫩、清香四溢的啤酒魚就可出鍋啦!
將大塊的豬肉先煮後炸,再配上油炸的香芋,澆上豆腐乳、鮑魚汁、雞粉等配成的調料,上大鍋蒸上個把小時,肥而不膩的「香芋扣肉」就算大功告成;
將大塊的豬肘先在大鍋中煮1個多小時,然後油炸後再澆上自己配製的醬汁,上鍋蒸1個多小時,就成了象徵團團圓圓的「圓蹄」;
用豬油網包上豬肉餡,再裹上面糊油炸後,就做出了年夜飯上少不了的「歡喜」。
這些大菜做起來都比較繁瑣,茨菇炒臘肉、山水豆腐、幾種釀菜相對就簡單了些。忙活了大半天,熱騰騰的年夜飯終於可以上桌了。
在象徵著團圓、幸福的年夜飯上,滿滿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
當然,在現代社會中,陽朔人的許多過年習俗也在發生變化,比如,為了提高服務,當地也會有不同風味的美食迎接四方來賓。像這幾家人,都是中外聯姻後在陽朔定居的。不管來自哪個國家,這些外國朋友都很喜歡在中國過年,餐桌上的美食口味更加豐富。
播出通知:
1月8日19:28央視財經頻道CCTV2《消費主張》播出《家鄉的年味:廣西陽朔》,次日16:29重播,敬請關注!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