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萌/文
成都有三寶,火鍋美女大熊貓。
這三寶,都跟「美」息息相關,火鍋是美食,美女是美色,熊貓是美景(美麗的風景)。成都,一座集三美之大成的天府之國。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成都會有這麼多的「美」?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好好品讀一下這座傳奇的城市。
01
城市傳奇
說到古城和古都,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北方城市。
其實,跟長安、北京這些千年古都相比,成都的歷史不但絲毫不遜色,而且還更為悠久。
早在夏代紀年早期,甚至更早的階段,地處成都平原的古蜀國已形成了較發達的青銅文明,有學者甚至稱古蜀文明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
公元前4世紀,古蜀國第五世開明王把都城遷至成都。前311年,張儀按秦國首都鹹陽建制修築成都城牆,城名借周王遷岐「一年而居,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典故,取名成都。
兩千多年來,成都未遷移,未更名,成為中國最長時間城址不變的城市,堪稱中國歷史上的城市傳奇。
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為蜀郡郡守,任內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從此,成都平原沃野千裡,「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
漢景帝時期,中國第一所官辦地方學堂——文翁石室在成都設立,文化教育自此在成都枝繁葉茂,而司馬相如的愛情和文章,至今仍被世人傳頌。
進入漢代以後,成都經濟已相當繁榮,織錦業尤其發達,成為朝廷重要的稅賦來源,「錦官城」從此成為成都別稱,沿用至今。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是當時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江都、成都、敦煌)之一,人口僅次於長安和洛陽。
當時成都的造紙、雕版技術獨步全國,朝廷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蜀繡」更是被譽為全國三大名繡之一,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
成都發達的經濟,繁榮的文化,讓許多文學家雲集成都,李白、杜甫、王勃、高適、岑參、李商隱等都曾旅居成都,留下不少千古詩篇。
到了中唐時期,甚至有「揚一益二」(揚州第一,成都第二)之說,成都當年的盛景,由此可見一斑。
宋仁宗時,在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自此,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成都誕生。
當時的成都,就是現在的華爾街,是全天下人都趨之如騖的淘金之地和夢想之國。如果說成都是夢想國,那成都人就是追夢人,這群追夢人又有著怎樣的歷程呢?
02
血性男兒
成都有歷史,成都人有血性。
清宣統三年6月,因不堪朝廷剝削,成都民眾發起保路運動,之後更是演變成聲勢浩大的民眾起義。
成都的起義,導致清廷將駐守武昌的新軍調往四川,結果引發武昌起義,山河一夜變色,中國從此進入歷史新紀元。
1937年,抗戰爆發,中國沿海沿江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紛紛內遷至四川,成都成為中國大後方。
從1944年6月起,轟炸日本本土的美國飛機從成都及其附近多個機場出發,共出擊900多架次。
在整個抗戰期間,成都人出錢出力,出兵出糧,國人甚至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川軍更是成為抗戰中一道堅不可摧的鐵流防線,為抗戰的勝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成都人不但會打仗,而且還會搞建設。1950年代初,成都成為全國重點建設的三個電子工業基地之一,並興建了一系列軍工企業,自此敲響了成都現代化工業的先聲。
1964年,根據國家戰略安排,成都開始了熱火朝天的三線建設,興建了一大批大型國有企業,正式確立了西部以成都為電子工業、航空航天、通信通訊、交通中心的產業格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成都經濟一日千裡,高新技術產業更是快速發展,並逐漸成為中國信息技術產業中心之一。
近年來,成都不但吸引了騰訊、阿里、華為等國內一線科技巨頭,還吸引了IBM,微軟等國際科技龍頭企業,更催生了極米、迅遊等多個本土科技黑馬。
如今的成都,不僅是天府之國,更是科技之城,人造太陽、超算中心、超級高鐵、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超疏水納米材料……
這些舉世矚目的科技產品,讓成都這座千年古城煥發出新的光芒,成都也因此成為全球科技城市上榜的中國城市之一,是唯一上榜的西部城市。
2017年,成都GDP總量居省會城市第二位,僅次於廣州。2019年,成都地區生產總值超1.7萬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6萬,居全國第7位。
成都人,打仗熱血,發展在行,科技先行,就連吃飯也講究,於是有了冠絕天下的川菜!
03
溫柔之鄉
少不入川,老不離蜀。
古蜀成都,不是溫柔鄉,卻勝似溫柔鄉,這裡有吃有喝,有玩有樂,有茶館有麻將,有火鍋有辣妹,有古蹟有美景,簡直就是人間天堂。
成都的美食及其飲食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都非常有名。2010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的稱號,成為全球第二個、亞洲第一個「美食之都」。
在中國,川菜早已深入人心,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水煮肉片、螞蟻上樹、蒜泥白肉、粉蒸牛肉等菜品早已傳至大江南北,成為民間宴席上的家常菜。
在海外,川菜與粵菜成為華人最受歡迎的兩大菜系之一,以至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川菜館。
此外,成都火鍋也是火鍋的重要派系之一,獅子樓、蜀九香、皇城老媽、大妙火鍋等火鍋品牌藉助新媒體傳播,也逐漸被更多國人所知。
成都火鍋,歷史悠久,以精選湯底為原料,深受人們的喜愛,西晉文學家左思曾在《蜀都賦》中就有「金壘中坐,觴以清漂」的描寫。
除了川菜和火鍋,成都小吃也是一絕,其歷史之悠久、品類之繁多、口味之多變,令人稱奇,去成都必吃成都小吃,早已成為遊客共識。
擔擔麵、鍾水餃、龍抄手、賴湯圓、三合泥、廖排骨、葉兒粑、三大炮等成都小吃,不知俘獲了多少成都遊客,徵服了多少異鄉味蕾。
吃了爽口的川菜和麻辣的火鍋,當然就得來壺清茶,邊喝邊聊,邊喝邊看,看成都街頭的熙熙攘攘,看春熙路的俊男靚女。
樂於享受生活的成都人喜歡喝茶,當然也喜歡娛樂,而麻將就是成都人最大眾、也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走在成都,能看到散落各處的茶館和麻將館,喝茶打麻將更是成都人享受生活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成都人閒適的生活態度,成就了成都發達的服務行業。2014年成都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8,但卻擁有全國第5的餐飲業零售額和電影票房,以及第3的私家車保有量。
成都人,工資或許沒北上廣深高,但人家的生活品質,卻令全國人都羨慕。於是,成都成為許多人的應許之地和生活遠方。
04
移民之城
成都,是一座古城,但成都人,卻歷久彌新。
這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地移民活動。在成都,幾乎沒有古蜀先民的後裔,全部都是歷代移民。
秦滅巴蜀,秦王曾將六國貴族、商賈大戶和囚犯刑徒流放蜀地;劉備入蜀,也曾帶來大量移民;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兩次「湖廣填川」,更是將移民運動推向高潮。
據清末《成都通覽》對當時成都人口構成所作的統計:「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四九年後,由於「三線建設」,大量工人、技術專家、黨政幹部由東部地區遷來成都,包括二野西南服務團和軍眷、18兵團大量山西籍軍眷和上海、遼寧數以十萬計的幹部、工程師、技術工人及其家眷。
如今,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及高新區戶籍人口中,上海籍和東北籍比重佔一半以上,構成了現成都市中心城區人口的主體,甚至直接影響了成都中心城區方言的變化。
移民城市,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多元和包容,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將各自的文化和習俗帶入新的地方,彼此交流碰撞,融合新生。
成都是移民城市,成都歷史也是由移民創造。
建造都江堰的李冰,山西運城人;輔佐劉備稱帝的諸葛亮,山東沂南人;創辦第一所成都官校的文翁,安徽舒城人;發明世界第一張紙幣的張詠,山東菏澤人;寫下「花重錦官城」的杜甫,河南鞏義人;讓成都變成網紅城市的趙雷,北京人……
在成都歷史中,外地移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成都的飛速發展,更離不開外地人和蓉漂的貢獻。
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成都人,為這座城市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全新的活力,激發更多的創新。
這也正是為什麼成都歷經數千年仍能如此迷人的根本原因,它的開放和包容,他的多元和寬鬆,讓來自不同地區的人都能在這個城市和諧共處,共同發展。
成都是古都,也是新城;是歷史名城,也是科技新城;是西南重鎮,更是國之明珠。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的成都人,是創造這座天府之國的英雄,他們才是成都最當之無愧的「國寶」!
後記:
前段時間去成都旅行,近距離感受了成都歷史、文化之美,驚嘆古蜀文明之璀璨。
期間,還在美團上結識了一位做水果生意的姑娘,她們家水果新鮮好吃,而且小姑娘服務態度非常棒,她讓我明白,成都之所以令人嚮往,就因有這樣一群可愛的成都人在努力。
作者:胡賽萌,好果文化創始人,知名評論人,曾在新聞晚報、教育時報,BBC中文網,聯合早報等國內外知名媒體發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