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總統是1911年12月—1928年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國家元首的稱呼。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方勢力輪流主政中央,說白了就是軍閥政治。除去孫中山以外,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到國民黨執政時期,民國的總統無一不是軍閥出身,正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
孫中山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總統府(清朝兩江總督署)就職,後為和平推翻清朝,許諾袁世凱若能贊成共和體制,將辭去臨時大總統並且推舉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溥儀退位,清朝正式終結。孫中山於是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創立了「民主、民生、民權」的三民主義,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都具有極高的成就,被尊稱為「國父」。
孫中山辭職退位後,1912年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出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職。1913年10月10日成功就任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袁世凱功過各有評說,有說其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有說當時的形勢下,只有袁世凱能讓清帝和平退位,避免了流血。若不是最後糊塗稱帝,袁世凱還是能在民國史上留下點光彩的。
老好人黎元洪在袁世凱死後由副總統接任大總統,但其手下無兵,成了段祺瑞皖系政府的傀儡,可能是老段太過過分,黎元洪想利用張勳鉗制段祺瑞,不料引狼入室,搞出了張勳復闢醜聞,黯然下臺。
馮國璋是北洋三傑之一,被稱作「北洋之狗」,袁世凱死後與段祺瑞成為了北洋兩大派系的領袖,趕走了張勳之後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與段祺瑞互不相讓,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國務總理段祺瑞主戰,馮國璋主和,府院之爭也消耗著雙方的元氣,後來被皖系的安福國會操控選舉下臺。
徐世昌是袁世凱最為信任的人,小站練兵時期就是袁世凱的智囊,袁大事小事都找其商議,為人更是圓滑,各不得罪。其雖無兵權,但在北洋系中擁有較高威望,馮國璋下臺後,由段祺瑞推薦,1918年10月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22年6月直奉戰爭之後退位。
曹錕是馮國璋後新直系軍閥領袖,手下大將吳佩孚號稱「常勝將軍」。在打贏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勢力巔峰時期,為了過一把總統癮,利用內政總長高凌霨和議長吳景濂大批收買或威脅國會議員,一手交票,一手交錢,在當時國會議員每月薪水只有不足400元,但是投票最低能拿到5000元,可以說很具有吸引力。1923年10月10日賄選成功的曹錕成功繼任大總統,但只當了一年以後,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賄選時曾經出過大力的好部下馮玉祥倒戈一擊,攻入北京,將曹錕囚禁,趕下了臺。
至此軍閥輪流坐莊的北洋政府也落下了帷幕。1926年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發動北伐戰爭,1928年攻克北京,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