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是以老子《道德經》為標誌,由上古真人修道、證道過程中為解決自身 障礙而發現發展起來的一門知識。歷代上工大醫都是修行有成的高道,但凡修行有成 的高道也都精通醫術;醫道相通、醫道同源是道醫最突出的特徵。道為醫之體,醫為 道之用。道醫之本在陰陽,陰陽是道生化出來的,是道性的體現。「道」是道醫的根 本和源頭。要想學好道醫,用好道醫,要想演繹出古代道醫的神效,必須認真修道、 練功,只有修道、證道,才能悟道、識道、把握道;對「天人合一」、「萬物同體」 有所感悟;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質,明陰陽之理、升降之機;才能本於陰陽,應症施 法;才能不值一法,不舍一法,法無定法,甚至非法之法而達上工境界。
道醫學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體醫學、生命醫學。它對生命本質、疾病本質的認識遠 比建立在細胞分子生物學基礎上的西醫學更深刻、更全面、更完整、更接近真實、更 接近真理。「生之本,本於陰陽」、「治病必求於本」。道醫治病不但方法簡單,而且 抓住疾病的本質,從其根、從其本去解決問題。歷代上工大醫治病都是法到病除,藥 到病除,效如桴鼓,均有歷史文獻記載。
道醫不是科學的產物,而是道學成果的應用。雖然科學與道學都在解釋這個世 界,但是二者各自依託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截然不同。科學立足於實驗觀察,關注世界 的物質性(陽性物質),以邏輯分析的方法予以解釋,並用物理的、化學的實驗方法 驗證。「實證性」、「可重複性」是其認識事物、確定事物的標準和原則。而道學依託 的是老子的「唯道論」,認為宇宙萬物是「道」生化出來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 無,「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個世界是陰陽復質(虛性物質和實性物質)的世界。萬 物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陰陽複合體,只能通過靜觀玄覽(「致虛極,守靜 篤」),在道境中觀察的方法才能認識。所以,認識的層次不同導致了兩者到目前還 無法相互認同。以「科學」的標準衡量,道學是徹頭徹尾的迷信;而從道學的角度 來看,這種「科學」只算「小兒科」,對真實的世界還只看到一小塊。
中醫古樹歷經數千年,枝繁葉茂,包含所有防病、治病的方法。在「大中醫」 框架裡有上工、中工、下工,在具體方法上除「望、聞、問、切」及用藥施法外, 還有意守、導引行氣、服氣辟穀、飲食療法、堪輿療法、移精變氣、祝由、砭石、針 灸、按摩、刮痧、拔火罐等等。由於近百年來受西方「科學主義」的影響,中醫的傳承和發展逐步脫離了 「道」的根本,各自為陣,各立其說;民間傳承偏於保守, 執於師傳、祖傳的經驗和秘方藥法,疏於對本源的探索,也不修道;「科學中醫」界 和「中醫學院」更是幾十年如一日用最大的精力和資源將中醫的有效成果去和科學 之樹搞「異類嫁接」,企圖通過「科學」的理念和方法找出中醫中藥治病效果的科學 依據。
搞「科學中醫」、搞「中西醫結合」的結果,導致中醫逐步被異化,療效越來越差,就業越來越困難,中醫繼續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受到極大挑戰!偶有有識之 士呼籲恢復中醫的本來面目,反而成了大逆不道,被同行群起而攻之,其情不亦悲 乎!就連被鄧鐵濤譽為中匡界脊梁的名老中醫李可也因善用附子,主張扶陽而被同行 相欺、打擊和侮辱!中醫界的亂象,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離開了道的統攝,各執一端, 各自站在井底對大千世界品頭評足,都認為自己手中的是真理,其它的都是歪理邪 說。更有甚者沾沾自喜於一針一法,想以一法代萬法!其實法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和必然性。
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都是「道」這棵大樹生發出來治療各種疾病的 方便法門,只是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時空點,切入的環節有別而 已。如果執於門派之見,執著一法而否定它法,無異於將枝葉當樹幹,終其一生都只 能在一畝三分地內打轉轉,終不知手中的枝葉是從什麼地方長出來的。國人學中醫也 很功利,都從解決眼前問題人手,有幸跟師而學者,單是切脈之功、熟背湯頭,就不 是數年功夫能獨立於世的。
生命有限,精力有限,等到把基本功學到手時已是「名 老中醫」 了……這種學法雖然能掌握一些實用性的技法和知識,但對中醫的認識還 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此,中醫衰勢能扭轉麼?有人說得好:「從末尋根則道 繁而時不及,以根而滋末則抱養如懷。」中醫之樹枝繁葉茂、法繁且雜,從末梢切 入,終其一生也只能明白其一二,要想明白其根本,把握其全貌,唯有從源頭做起。 中醫的源頭在什麼地方?具體的說,就是要立足於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和理解, 要全面接受,而不可按「科學」標準搞什麼「揚、棄」 「取、舍」。要想正確理解, 還必須修道,走「內證實驗」的路。
唯其如此,才能明白生命的本質、疾病的本質 是什麼;才能明白治病的原則和方法;才能明白「內景隧道,唯返觀者可照察之, 其言必不謬也」。治病方法雖繁雖殊,然其旨則一,都是調整陰陽、回神固本、心歸 本位、「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從而達到「形與神俱」,「陰平陽秘」,「精神乃 治」。大道至簡、至易,從道切人,執簡馭繁,則知萬法雖殊,其本則一。得道者以 愈病為本,不執一法,不舍一法,法無定法,應症施法,以救度蒼生為根本。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今人離道背徳,連仁、義、禮、智、信 都丟失殆盡,只是比古人更多了些聰明、智巧。為了競爭,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為 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和資源,坑、蒙、拐、騙,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世間處處是陷 阱、時時有騙局,導致人與人之間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這種不信任甚至殃及我們的 古人。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泛濫,現又發展到祖宗虛無主義。
所以,古時著 書立說的知識分子品位都很高,當時還沒有圖書市場,他們煞費苦心,不惜工本,用 文字記錄下的內容都不是為了版權和稿費(利),也不是為爭當「反偽英雄」(名), 而是對子孫負責,為後人留下寶貴遺產,為我們今天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歷史文化 的依託。所以,對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經典都應該懷著最虔誠的感恩的心去背 誦、領會和證悟。《易經》、《德道經》、《黃帝內經》所涵蓋的智慧遠非我們今天的科學知識所能企及。今天我們弄不懂古人所說的話,是因為我們無知,而不是古人胡 說。有了這樣的基本態度,我們就能走進經典,理解古人的智慧,與古聖先賢對話, 使我們民族的優秀基因得以保持。
中醫界有識之士看破世間萬象,超越功利得失,理順「道」與中醫的關係。用「道」統攝萬法,則知萬法都是「道」的應時而化、應時而用。修道、悟道、證道、 把握道才是根本!如此則中醫便能多些更有效的治病方法,便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便能讓更多的人獲得健康。「大中醫」的振興則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