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醫學高材生想為醫學奉獻一生的她提出「奉獻一身」

2021-01-17 華聲在線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5日訊(記者 李琪 通訊員 盧向陽)易躍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技術高超的醫生,救死扶傷。從大學,到研究生,還獲得了到美國讀博的機會。臨行前卻被查出患癌,開始與病魔鬥爭。令人悲痛的是,2019年5月14日,年僅31歲的她離開了人世。

「她原本想為醫學奉獻一生, 如今只能奉獻一身。」易躍離開後,家長眼含著淚水,依照孩子的遺願,捐獻了眼角膜和遺體,湖南省紅十字會等單位連夜參與了遺體和角膜接收工作。

易躍為圖中左二

不能實現醫學救人,那就獻出自己的身體

5月14日晚,寧鄉市中醫院的病房裡,易躍的情況不太好,家人陪伴在這裡。

時針慢慢轉到22時,她的呼吸逐漸微弱,最後停止。感覺到孩子的身體慢慢冰冷,雖然早有了心理準備,家人還是悲痛難抑。

易躍的爸爸媽媽強打精神,他們還有事情要做,那就是幫女兒完成遺願—捐獻出眼角膜和遺體。

接到易躍家人的電話後,由湖南省紅十字會,愛爾眼科,寧鄉市紅十字會,湘雅醫學院,湖師大醫學院組成的遺體捐獻接收隊伍,趕到寧鄉市中醫院,在凌晨共同見證這一個心懷大愛的壯舉。

易躍的父親說,自己本來是很反對女兒捐獻器官和遺體的,但是孩子從小的心願就是學醫,如今離世不能再以醫學救人,就想捐出自己的身體,哪怕是供給醫學教學和研究用,也算是最後一點奉獻。

從小成就優異,醫生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

易躍是寧鄉市人,從小成績優異,在上高中的時候,她提出學醫,家人表示非常支持。

2016年,易躍從大連醫科大學碩士畢業;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她獲得了到日本留學一年的機會。學成歸國後,易躍決定繼續求學,拿到了前往美國攻讀博士的「PASS「卡。

可就在易躍準備前往美國的前夕,她因為身體不適,到醫院進行檢查。癌症!2017年10月,這個一心撲在學業,甚至沒有結婚的女孩,竟然患上了一種女性特有的癌症。

美國深造計劃只能戛然而止,易躍開始與病魔鬥爭。她心態很好,心中一直堅定自己的初心——將一生奉獻給醫學事業,這成為激勵她積極與病魔抗爭的強大動力。

可惜,經過2年的抗癌鬥爭,易躍的病情仍日漸嚴重。她有些遺憾,還沒有完成醫學生的使命就離開,也遺憾學校和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未能用在實處。於是,她在家人的極力反對下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書,要為自己熱愛的醫學事業獻出自己最後的所有。

「她說,在中國如果沒有人捐獻遺體捐獻器官的話,有些醫學實驗是無法完成的,一些醫學瓶頸就無法突破。」易躍的哥哥說,妹妹生前學的就是解剖學,她深知國內解剖學的現狀,在自己想為醫學奉獻一生的願望無法實現時,只能把自己僅有的「一身「悉數獻給醫學事業。

告別:她樹立了一座豐碑

遺體告別會中,易躍被這樣介紹:「她短短的一生,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也得到了她的親人,師長,同學朋友的關係和支持,她還沒來得及回報這個社會,所以她要把自己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出來回報社會」。

現場的所有人在聽聞易躍的感人事跡以後,深深地鞠了三個躬。隨後,在家屬的目送中,易躍遺體被護送上車,被送往醫學院。

易躍的書房裡,還整整齊齊地放著很多醫學書籍,她的柜子裡,堆著20多張榮譽證書和獎狀,這都是她曾經努力的見證。 這個女孩,生前受家庭和母校影響,誓要回報社會;病後不顧家人反對,毅然籤下遺體捐獻協議書;死後捐其一身,甘為醫學發展路上的鋪路石。

這是是一種大愛的壯舉。中國的醫學一定不會辜負這些甘於奉獻的人。易躍身為當代醫學生的楷模,樹立了一座精神豐碑。

[責編:薛琳]

相關焦點

  • 寧鄉女醫學生為醫學奉獻一「身」
    她學的是醫學專業,思想比較開明,她患的病也非常罕見,希望能對國家的醫學事業有所幫助。」易躍的哥哥易振軍說,雖然萬分不舍,但還是不想讓妹妹的遺願落空。5月15日凌晨,沉浸在悲痛中的易躍家人在遺體捐獻登記表上簽字,接收單位順利完成了對易躍角膜和遺體的捐獻交接工作。  記者了解到,家住寧鄉東湖塘鎮的易躍出生於1988年2月,此前作為大連醫科大學醫學生的她,曾經赴日本東京大學交流學習。
  • 醫學名言名句大全集
    醫學名言名句大全集 導讀:大家好,歡迎來到365句子網,這裡有很多精彩的內容,接下來,請欣賞365句子網的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醫學名言名句大全集!
  •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醫學道德修養和評價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醫學道德修養和評價 2021甘肅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招聘考試正在緊張備考中,甘肅事業單位E類考試主要考察醫學基礎知識和招聘崗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組成,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考到公共基礎知識,為幫助考生複習,甘肅中公教育
  • 《大渡海》為辭典奉獻的一生
    所有人都以為玄武書房的舊樓早已成為了公司的倉庫,直到松本不情願卻又無可奈何地提出辭職的時候,人們才開始發現原來舊樓裡還蝸居著辭書編輯部——這是一個早已不能為出版公司帶來任何利潤,甚至是已經被飛速發展的網絡社會拋棄的部門。在這樣一個因為網際網路而讓社交變得輕便簡省的年代,人們忙於不停地創造一個個「新詞」,還有誰回去翻動一本笨重的大辭典呢?
  • 2021年高考作文押題素材:奉獻
    (來源:人民網 石羚,有刪減)2.馬旭:一生節儉,慷慨助學馬旭是新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年輕時獻身於共和國跳傘事業,成為了「軍中傳奇」。退休後節衣縮食,80多歲了,依舊蝸居農房、吃用從簡,最後將攢下來的1000萬元都捐獻出來,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 吳蔚然:開啟中美醫學交流
    除吳蔚然、林巧稚外,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傅一誠任副團長,還有耳鼻喉科專家吳學愚、內科專家徐家裕、心血管科專家李彥三、基礎醫學專家劉士廉、腫瘤醫學專家渠川琰、藥物學專家韓銳、外科專家周冠漢、中醫專家張樹勛、衛生部官員王連生,以及外交部官員呂聰敏,共十三人。  這年,吳蔚然五十二歲,年富力強。
  • 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科研群體:他們的故事,也是中國故事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軍事醫學研究院的航船,是中國科學巨輪的縮影。軍事醫學研究院從無到有、發展壯大、鑄就醫學防護國家盾牌的故事,是一群赤子不忘初心、心懷家國,奮鬥、創新、奉獻的故事。他們的故事,也是中國故事。
  • 鍾南山:我的醫學事業,其實是從36歲那一年才開始
    是他最早提出「兩個存在」:新型冠狀病毒存在"人傳人"的風險,存在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是他不厭其煩提醒公眾重視武漢疫情,不可掉以輕心,為大家敲起警鐘。是他最先提出對疑似感染者進行積極隔離,並對所有接觸者進行登記跟蹤觀察。
  • 醫學史上的7月31日:現代胃腸外科創始人之一艾澤爾斯貝格出生
    艾澤爾斯貝格(安東·弗賴赫爾·馮·艾瑟斯伯格男爵 ,Baron Anton Freiherr von Eiselsberg 1860.7.31-1939)青年時期師從外科界神人比爾羅特。
  • 援鄂醫療隊家屬的守望與奉獻——千言萬語,化作一句「等你回家」
    2月1日下午,在於丹玉濟南市的家裡,她向記者講述著丈夫劉春利作為我省首批醫療隊成員出發援助武漢時的情景。作為省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六病區副主任,劉春利在疫情暴發之初便做好戰鬥在一線、支援到一線的準備,只是沒想到從報名去武漢到集結出發只用了短短幾天時間。同為醫務工作者的於丹玉在齊魯醫院急診科工作,年三十那天她剛值了一個24小時班,初一又聽聞丈夫奔赴一線的消息。
  • 聊城醫學觀察點十二時辰
    2月5日夜裡,廖華青第一次走進位於南環路附近的集中醫學觀察點。兩天後,她被安排到另一個集中醫學觀察點工作。工作結束後,她也進入14天隔離期,接著回家休息5天,又於2月26日來到現在的工作地點。 廖華青告訴記者,從確認者,到密接者,再到觀察者,她都經歷了,從最初的緊張不安,到後來的主動承擔,如今已經可以安然面對。
  • 開啟生命密碼 愛灑千家萬戶——專訪濟寧知名生殖醫學專家楊愛軍
    堅定信念 全心全力造福萬千家庭生殖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現代醫學發展的產物,為治療不孕症、遺傳病,實行優生優育,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近年來,也越來越受到各級重視,並被部分人群所認可和接受。楊愛軍,一位致力於濟寧市生殖醫學研究、服務和推廣的知識女性,是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她沉穩、幹練、充滿睿智,思路清晰,思維敏捷,對自己所負責的業務如數家珍。楊愛軍的門診很忙,患者絡繹不絕,每每都是從上午看到下午。因為職業關係,她的名字也常常與很多家庭緊密聯繫在一起,她以愛的名義承擔起生命傳承的責任。
  • 鮑秀蘭:身患癌症「重生」 繼續奉獻自我
    72歲的鮑秀蘭是青島市李滄區北山社區的一名志願者,她曾身患癌症,在病友的幫助下「重生」後,在社區成立了「鮑秀蘭愛心工作室」,帶領老幹部志願者服務社區居民。「我想找點融雪劑,結果在門口摔倒了,右肩膀摔傷不敢動彈。 」鮑秀蘭回憶說。    對肩膀進行了包紮、敷藥後,鮑秀蘭又「吊」著胳膊出門了。大雪中,她一步一滑地又來到了社區防控志願崗上,強忍疼痛為過往居民測量體溫、登記、消毒……這一幕,讓不少居民動容。    堅守崗位    每天步行2萬多步    疫情發生後,鮑秀蘭是第一個報名參與社區防控的志願者。
  • 北大醫學博士畢業發現:自己暈血,從此一蹶不振在家待業十幾年
    ,但是一個通過十年寒窗苦讀的高材生卻無法將自己的專業學以致用,再次回到學校學習躲避工作壓力,他就是學醫的博士張進生。博士高材生張進生最終淪落到依靠低保生活的地步。勤學苦讀張進生的家庭很是普通,父母都是農民。就是這樣的農村家庭,對子女寄予的期望更大。即使家境不佳,父母也省吃儉用供張進生讀書。他從小便看到了父母的艱辛,為了改變命運,自幼便發奮讀書。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一直都是真理,張進生也深信不疑,唯有讀書才能為他的人生提供更多的選擇。
  • 道醫學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體醫學、生命醫學
    「道醫」是以老子《道德經》為標誌,由上古真人修道、證道過程中為解決自身 障礙而發現發展起來的一門知識。歷代上工大醫都是修行有成的高道,但凡修行有成 的高道也都精通醫術;醫道相通、醫道同源是道醫最突出的特徵。道為醫之體,醫為 道之用。道醫之本在陰陽,陰陽是道生化出來的,是道性的體現。
  •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中國醫學科學院|無...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科研事件·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5月對此,中國醫學科學院於昨日作出回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為題,於2月2日投稿
  • 文化與醫學的分野
    往大了說,它囊括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當然也包括科學技術以及科學技術在治療人體傷病方面的分支——醫學。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文化遠不是那樣八荒六合,無所不包;醫學與文化還是有很明晰的分野的。發生了傳染病,沒人會去找文化部——除非想在事後讓他們寫篇報告文學或是找些娛樂明星載歌載舞慰問演出、歌功頌德什麼的。
  • @高考生:想報考醫學院校?你需要了解這六個問題
    填報志願,是為數不多的能影響人一生的事件之一,成為一名懸壺濟世的醫生,是很多考生的夢想,那麼你到底是不是學醫的「潛力股」呢?作為曾經的醫學生,小編整理了一些可供參考的「乾貨」。問題一:醫學專業的門檻高嗎?雖然近幾年在金融、計算機等熱門專業的猛烈攻勢下,醫學似乎不再炙手可熱,但是醫學專業分數線從來沒有低過。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好在中國快速、有力地防控了國內疫情,並無私地向世界貢獻我們防控疫情的有效經驗,為世界健康共同體構建做出了表率。而中國防控疫情的經驗之中正包含著大量中華傳統醫學的智慧。《內經》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也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21],主張「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22],「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23],自然能「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形與神俱」而盡享天年,壽度百歲。關於「形」與「神」的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命題,在這個問題上,醫、道二者有其共同的認識,都認為「形」與「神」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
  • 愛一個人,便會寵到骨子裡的星座,願意奉獻一生
    主筆:老妖 有的人,是曖昧高手,眼光習慣性會放在多人身上,而有的人則是天生的痴情種,愛一個人,便會將對方寵到骨子裡,並且還願意為其奉獻自己的一生。那麼,哪些星座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