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課堂
只有一萬元錢能當老闆嗎?專家稱:好項目是小成本創業的依託
本報記者 陶濤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2-25 [
列印] [
關閉]
資金比較少,如何創業?在一家大型民營企業工作的劉豐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已經兩年多了,一直想攢點錢自己創業,現在才攢了一萬多元。我不想借錢,也不知道這一萬元能夠啟動什麼樣的創業項目。」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騰訊網近日所做的關於「年輕人是怎樣看待國內的創業環境」的調查結果顯示,56.3%的青年認為,國家應該優先扶持小規模、低成本的創業。在申請銀行貸款、風險投資難以實現的情況下,小成本創業似乎成了「當老闆」的首選。
山東濰坊的趙雷一年前靠借來的幾萬元創業,辦起了一個塑膠袋加工廠。正當廠子的運作走上正軌,政府出臺了政策,從今年6月1日起,國內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這項政策對我的影響太大了,我借來的錢剛剛還清,正要有收入的時候,國家出臺了這項政策,塑膠袋的使用必將大幅度減少,我們廠子可能就難以生存下去了。看來是當初沒選對項目,現在我正考慮把廠子關掉,尋找一個新的小成本創業項目。但是,找一個適合小成本創業的項目真的很難。」趙雷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好項目才是小額創業成功的保障。創業初期,往往面臨資金缺乏問題,創業者不妨找一找不用花錢的創業方式。」國家創業師、創業導師資質認證專家團首席專家、江西省區域創新與創業中心特聘研究員趙延忱表示,「比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捨得花錢『買時間』的人大有人在,城市速遞業務應運而生。那麼,類似業務可不可以擴展呢?擴展到一切為別人節省時間的領域,比如代人購物、接人等。」
2007年畢業於某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吳小明想先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時間,積累經驗,然後自己創業。「我想開店賣運動鞋,但不知道怎麼開始。我先想去福建晉江,那是中國運動鞋的生產基地,去那些廠家工作就可以與廠家建立好關係,以後就方便拿貨。浙江人創業之前都是去店裡面當學徒,等學到了經驗的時候再自己開店。我有個初中同學也是這樣,他先去他親戚的店裡面打工,去年自己開了同樣的店,現在已經掙了幾十萬元了。」吳小明說。
趙延忱就此建議,吳小明應該先進入流通領域,去店裡賣鞋,從店員做起,爭取向高層發展。他說:「要把經營和管理一個鞋店的本事學好,生產領域也不能放棄,與鞋有關的知識要多了解,包括原料採購、生產流程、產品包裝等環節都要了解,還有成本構成、質量標準與檢驗、如何定價等。如果能站在生產者,也就是工廠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如何處理與商家的關係的,你就更容易接觸廠家。」
至於創業資金,趙延忱建議吳小明首先要立足自己的積累,其次要樹立好的人格形象,建立好的人脈資源,在適當的時候謀求合作,再次要在小範圍內探索出成功模式,也就是顯示出優勢的時候,就具備了吸引外部資金的條件。「解決資金問題,絕對不能僅僅有一個想法,或者寫一個什麼計劃,就到處找投資人,那樣不僅不會有什麼結果,還會空耗寶貴的時間、精力和本來就數量不多的資金。在資金問題上,記住這樣幾句話:立足自己,從小做起,創造優勢,吸引合作。」
創業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選擇小成本創業的創業者,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創業,他們往往會缺乏商業經驗,趙雷就表示,自己開辦塑膠袋加工廠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學習怎麼經營和管理,「我這一年多就是在實踐中學習,邊學習邊實踐,也走了不少彎路,還被客戶欺騙過一次,差點導致資金鍊斷裂」。
初次創業的人應該怎樣管理一家企業?趙延忱認為,管理是企業走到正常運轉、越過了創業終點這個邊界之後的事情,是到了創業已經成功或接近成功的時候,才開始提到創業者議程上的事情。「資源要素能夠在集合中運轉,系統功能能夠發揮作用,找到了賴以生存的核心優勢,運作模式能夠基本穩定,企業走到這一步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然而,在這之前是創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活下來的問題,離開『活』這個生死存亡的前提,談論管理是滑稽的。怎麼才能活,才是創業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他說。
趙延忱拿財務管理打比方,「多大的企業規模才需要財務管理?創業初期以至於創業開始後的相當長的時期,並沒有多少財務活動。老闆有個小本子記帳就可以了。即便是有基本建設的開支,有少許銷售,花200元錢請個兼職會計每周來一次記記帳,需要創業者做的事情就是把財務憑證保管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