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金與其他金屬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僅其價值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而且它不會腐爛生鏽。正是因為這種特質,促使無數鍊金術士們孜孜以求地尋找所謂「哲學家的石頭」,即傳說中的鍊金石。
圖片為海昏侯文物亮相首都博物館時,觀眾對墓葬中出土的金餅表示驚嘆!
【譯者說】
我想,並不只我一人對黃金有著熟悉又陌生之感。
千百年來,它們既被王宮貴族美女富賈們所追逐,又從來不曾像它們所綻放的光芒那樣,成為真正的藝術品被世人所敬慕。絕大多數情況下,黃金是裝飾,是工藝品,是附屬物。但人們很少會真正意識到,黃金幾乎與整個人類歷史相伴相生:它是沙礫中泛著金光的砂金,它是希臘神話中尋找金羊毛的真實原型,它是中古鍊金術的主角……後來,它是所有民族、所有宗教、所有達到頂峰的人類文明所約定俗成的榮耀象徵物。
黃金因為自身的材質所囿,以及被利用價值的轉換而常常使自己的世俗肉身在歷史中沉淪。這就是許許多多驚世駭俗的華麗黃金飾品銷聲匿跡的原因。
所以,我們應當感到慶幸,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能夠在全世界最好的博物館裡,看到那些倖存的黃金飾品的身影。與其說,我們駐足於那些靜靜陳列於玻璃防護牆內的黃金之前,是瞻仰它們依然存世的美貌,倒不如說,那些曾經佩戴、讚美或者是覬覦過這些黃金的主人們身上所發生過的驚心動魄的故事,才是最打動人的。它所負載的神話和各種軼事,已經令這種世界上最昂貴的金屬成為傳奇。它不朽,因為它經過人類歷史的「點金術」,成為自然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
——汪瑞
事實和想像
可詛咒的黃金欲,人心在你的驅使下什麼事幹不出來呢?
——維吉爾,《埃涅阿斯紀》(Aeneid),第三卷,第56 行,約公元前29 年至前19 年
我們永遠無法準確地知道,在何時何地,混雜在溪流底部卵石中閃閃發光的天然金塊,第一次引起了一個男人(或者是女人,或者是孩子)的注意,但至少在人類最早的一些聚居地,比如遠東,就尚未發現有黃金,而在這些地方,銅和某些有色金屬當時已被人搜集和珍視。同樣,在北美的澳大拉西亞(Australasia)或撒哈拉南部的非洲地區的原始社會中,也沒有發現黃金。
天然金塊
黃金質地太軟,無法用於實用目的,以其來製造耐用工具和武器等遠不如石頭和銅。所以,在人類早期歷史中,黃金被人們所忽視也就不足為奇了。直到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才將其與地位和炫耀聯繫起來。
最早可考的大規模黃金製品的發現,是在保加利亞東部鄰近黑海沿岸的瓦爾納湖(Lake Varna)附近的古代墓葬中。在這些公元前4250 至前4000 年的重要墓穴中,死者的壽衣上縫上了黃金裝飾品,在骷髏身上還發現了裝飾用的圓盤、吊墜和鐲子。金粉也被用來裝飾罐子。有四個最富有的墓穴共收納了2200 件黃金物件。更有趣的是,還有大量的黃金製品連同銅和其他金屬一起被放在墓穴中,但人們發現找不出證據證明這裡曾經有過屍體。這些墓葬被解釋為所謂的衣冠冢,是人們為那些位高權重、死在異鄉的人在其家鄉的墓葬。其中三個空墓中都有真人大小的人臉面具,極有可能是死者的替代品,基本上是用泥土塑形,然後用黃金進行裝飾。如此揮霍黃金來紀念死者,充分說明了黃金對於這些早期瓦爾納湖人的重要意義。
另一個發現早期黃金的地方是現在法國勒旺(Levant)南部的納哈勒·卡納哈(Nahal Qanah),人們在一堆屍骸和一個孩子的頭骨旁發現了八塊環形金錠,共計重達一公斤,斷定年代為銅石並用時代(銅器時代),即大約公元前4000 年。瓦爾納和納哈勒·卡納哈兩地的發現都顯示,當時人們已掌握了一些處理黃金的技巧。這暗示著,在尚未發現黃金的某些地方,人們可能也已開始嘗試使用這一新的材料。
黃金的開採和發現
金屬存在於地球地殼層的金屬顆粒和天然礦塊裡—在其「自然的」狀態下,它們是礦物(礦石),看起來更像是五顏六色的巖石,而非金屬。人們必須用機械方法對這些礦石進行加工,通常先將其粉碎,淘洗挑選出富含金屬的礦石,一般都是更碎小的礦石,然後用化學的方法提煉出金屬。黃金與眾不同,一般被發現的時候,就已經是金屬狀態了,但這點對於大量收集黃金並無幫助。因為在地球的整個歷史中,雖然黃金一直在巖石中呈現出較為純淨的顆粒狀態,從三十億年前的前寒武紀(Precambrian era)早期就已經如此,一直延續至今,但整個地球只有極少數地區的黃金含量大到足以進行開採。甚至在海水中也有黃金成分,有人做過計算,全世界海水中共包含2000 萬噸的黃金,但提煉所需成本巨大,不具有商業價值。而經數百年的自然風化的富含黃金的巖石則能提供一個更加可靠的來源。風霜雨雪、日曬雨淋等的持續風化,讓一些微小的黃金顆粒經過衝刷流入江河湖泊,因為重力的緣故,水流無法將其帶離得更遠,於是沉入水底聚集起來。由於水流衝刷而在河流礫石中聚集起來的這種黃金,被稱為沙金,古代人們開採的就是這種砂積礦床。例如在埃及,山洪將沙金衝到東部沙漠的河谷中,從前王朝時期(Predynasticperiod)埃及人就開始從中採集黃金。羅馬人也開採沙金,據文獻記載,西班牙的砂積礦床出產的黃金每年能達20 萬盎司,這絕對是個驚人的數字。
20 世紀,印度南部城市科拉爾金礦的工人們正在用淘砂盤淘金。
「採金場」胸針,澳大利亞,1855—1865 年, 描繪了澳大利亞採金工人的工具。水和沙礫的運動時不時將黃金小顆粒滾成一簇。這些天然金塊將會以金子最能呈現的形式顯現出來,而不是金粒。甚至當它們像塵埃一樣細小時,也能夠利用金子的密度進行收集。黃金總是沉在底部,因此可以通過淘洗更輕的物質使之分離出來。一個寬口淺鍋是收集金子最簡單的工具,各種類型的鏟子和蓄水槽也在從古至今的文獻記載中被描述。
希臘神話中, 伊阿宋(Jason) 和阿爾戈英雄們(Argonauts)駕船沿著海岸線駛向東方,去尋找金羊毛,其實質也許就是尋找富含金礦的河流:在將黃金從水中淘洗出來的過程中,羊毛是一種絕好的過濾材料。希臘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斯特拉博(Strabo,約公元前64 年至公元23 年)曾寫道:「公元前400 年,在少奈斯(Saones)流域……冬天的洪流帶來了黃金,野蠻人用打了孔、穿了羊毛線的水槽來進行淘金。」實際上,直到現在,喬治亞西北的斯瓦涅提(Svaneti)地區,人們依然用羊毛作為工具從溪流中淘金,然後將羊毛掛起來風乾,黃金碎末就會從上面震落下來。呂底亞的彌達斯王(KingMidas of Lydia)的故事也演化出人們對於帕克託羅斯河(River Pactolus)富含沙金的奇幻想像。儘管也許在斯特拉博的年代,黃金就已經被消耗殆盡了。故事裡,貪婪的彌達斯王愚蠢地希望,他所觸摸的一切之物都能變成金子,於是當他想吃晚飯時,悲劇性的結果終於出現了。故事中,他祈求神祇狄俄尼索斯的解救,使其免被餓死。得到的神諭是去帕克託羅斯河中洗澡,這樣才能解救他。從此,人們能在該河的礫石中找到金子。
琺瑯彩畫盤,直徑23.5 釐米,描繪了金羊毛的傳奇,法國利摩日(Limoges),約1568 年。
根據西班牙人的說法,南美和中美洲出產的大多數黃金都是從河流中獲得的。1513 年的一篇文獻描述了這一點,基本與歐洲和北美在河流礫石中淘金的過程相似,只有細微的差別:「他們等待河水漲起……等待潮汐退去,等河灘再次變幹,金子就會顯露出來,從山上滾落下來的巖石經過河水的衝刷,在河床上留下了大塊的金塊」。先用被火焰淬硬的木棍尖挖掘出經過衝洗的泥沙,再用橢圓形碗在河水中進行淘洗,將黃金分離出來。南美土著居民的另一種策略是從河流階地引導小溪進行衝刷,從中淘出黃金。
與沙金類似,礦物黃金的主要來源是石英礦脈(石英脈金),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其進行過開採,但有很多證據表明後來採礦工作常被轉移。16 世紀由德國歷史學家和礦物學家阿格裡科拉(Agricola)撰寫的《論礦冶》(DeRe Metallica)是最早關於如何找尋和開採黃金及其他礦藏的著作。不過單就黃金礦藏而言,還能找到更早的源頭。一份公元一千多年前烏爾王朝(現伊拉克境內)的文獻寫道:「紅金。10 舍客勒(shekel,古希伯來重量單位,約相當於11.25 克—譯者注),從搗碎的巖石中獲得。」這顯然指的是鍊金,但並未提及礦藏在哪裡。最古老的地質學地圖是現存於都靈博物館的「金礦圖」(La cartedes mines d』or),它是一張埃及紙草。殘片中描繪了埃及開採金礦的一個地區,時間約為法老塞提一世時期(SetiI,大約公元前1320 年),展示了金礦、路徑、礦主的房屋、採石場,以及富含金礦的山脈等場景,儘管地圖上顯示的確切位置令人生疑。
羅馬學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死於公元79 年8 月25 日維蘇威火山爆發)記錄了很多似乎是他親眼所見的金礦。同樣,從羅馬時期開始,在威爾斯中部的多勞克西(Dolaucothi)地區,就有關於金礦的考古證據,同一時期,在印度南部也發現了金礦。在南美洲,尤其是哥倫比亞,16 世紀的西班牙侵略者們記錄了小型礦藏的開採工作。哥倫比亞本地人用石制工具挖出很狹窄的礦井,到達含有金礦的石英脈,但他們似乎不曾想到沿著礦脈將這一礦井擴大,來勘探其他地下寶藏。
直到17 世紀,炸藥開始用於開礦,用火藥炸開富含黃金的石英礦脈—先用火藥在巖石表面炸出裂縫,再用鐵錘和鑿子將其砸碎。之後將碎片碾碎,用淘洗法篩出黃金顆粒。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通常由奴隸和罪犯來完成這一工作。
人們還經常藉助水銀將巖石碎塊中的黃金提取出來。水銀與黃金髮生作用,能產生一種液狀合金(汞合金)。研究表明,伊斯蘭世界在公元10 世紀就使用了此種技術,並一直沿用至今。至今,拉丁美洲因為運用這項技術,造成了當地嚴重的環境汙染。
鍊金術,神話和傳奇
黃金與其他金屬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僅其價值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而且它不會腐爛生鏽。正是因為這種特質,促使無數鍊金術士們孜孜以求地尋找所謂「哲學家的石頭」,即傳說中的鍊金石。人們相信,這種神奇的物質能把一些基本金屬,比如鉛轉化為黃金,並能讓人長生不老。但他們的努力都徒勞無功。20世紀歐洲鍊金術的本質就是神秘主義、科學實驗、佔星術和醫學的混合,這些都來自於東方和西方的早期傳統。在西方,鍊金術可以追溯到埃及,那是一種化學和冶金學的早期形式,一種製造合金、染料和香水的藝術,目的是讓死者永生不朽。大家都知道,所謂將常用金屬轉化成黃金的鍊金術其實是一種騙術,黃金對於鍊金術士來說,最重要的特性是不腐不朽,而這正是死亡的對立面。16 世紀的醫生和鍊金術士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曾說過:「當哲學家們談論黃金白銀,並延伸出他們的學術主張時,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他們說的是世俗的黃金白銀?世俗的黃金白銀絕不是死氣沉沉的,在這些哲學家口中它們充滿生氣。」
在歷史中,黃金總是不可避免地與神話和魔法聯繫在一起。也許是從礦藏的危險性延伸出很多傳奇故事,比如在大山深處的洞穴中,會噴火的巨龍看守著寶藏,等等。公元前5 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曾描述過一個由獨眼人和獅身鷹首的怪獸格裡芬看守的黃金之地,這也許指的是克裡米亞東部富含黃金的地區。希羅多德還講過另一個關於黃金資源的最古怪的傳奇故事,印度北部的沙漠地區有一種巨大的、毛茸茸的、會挖金子的螞蟻。他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些比狐狸還大的螞蟻是如何挖掘那些富藏黃金的沙子來建造它們的藏身洞穴的。每到中午,當這些螞蟻躲避陽光時,人們就偷偷地用包裝滿這些沙子,乘上最快的駱駝逃走。螞蟻們在身後窮追不捨,一旦被它們捉到,無論人還是駱駝都會被其吃掉。人們對這個故事做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其中貌似最說得通的可能是土撥鼠被誤當成了螞蟻。土撥鼠會挖很深的藏身洞穴,也許恰巧把地下的黃金挖到了地面上。但至於追趕甚至吃掉駱駝,土撥鼠是絕對不可能的。不過就像很多傳奇故事一樣,通常一個傳說都是由幾個不同的故事串聯在一起,經過故事講述者的演繹和編排而變得稀奇古怪,但其中仍然保留了真實成分的蛛絲馬跡。
所有時期的童話和傳奇故事中都會頻繁出現某種黃金的東西:公主是金髮的,一隻金色的鳥帶來消息,英勇的騎士揮舞著一柄金色的劍。在這些故事中,黃金有時並不只是美的事物,也會帶來衝突或者災難。特洛伊王子帕裡斯(Paris)的金蘋果獎給了愛神維納斯(Venus),於是引發了殘酷的特洛伊戰爭的悲劇,令無數英雄喪生。黃金及其開採的歷史包含了無數這樣的奇聞軼事:歐洲人為了追尋黃金而殘酷徵服了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加利福尼亞淘金潮的開採者們遭遇苦難和頻頻受挫,就是其中的兩個例子。在人類的歷史中,黃金一直是讓人既愛又恨的東西。
地位和權利
在一種文化裡,黃金最初出現的同時,該文化中的史前社會、社會等級以及精英階層也相應出現,這一點絕非偶然。黃金並不適合用來製造工具和武器,但它是用來進行展示的理想材料,因為其色澤、光彩,最重要的是它不存在其他金屬都不可避免地容易黯淡無光的缺點。人們在銅石並用時代(銅器時代)的保加利亞瓦爾納地區的埋葬坑中發現了迄今最早的大批黃金,這些是伴隨著死者走向另一世界的旅途的私人物品,它們能告訴我們墓葬主人在生前的社會地位。考古學家發現,當地的墓葬中很少有黃金製品隨葬,且極少有奢華的黃金製品隨葬。由此可以推斷,當時社會的黃金資源已被少數精英階層所掌控和壟斷。在印度次大陸的早期印度河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現在的伊拉克)的墓葬中也能看到類似的現象。公元前2500 年,烏爾城的統治精英階層在他們的最終安息之地周圍布滿了財富以及侍者的屍體。這些將被他們帶到來世的物品數量和奢華程度反映了墓葬主人生前的地位。
埃及也是如此,黃金是財富與社會等級的象徵。華麗的胸部裝飾最早出現在中王國時期(Middle Kingdom,約公元前2040 年至前1750 年)的國王墓葬中,但在更早的古王國時期(Old Kingdom, 公元前2613 年至前2160 年)就已經出現在壁畫中。佩戴者一生都會佩戴胸飾,死後也會放在木乃伊的胸前,上面的裝飾通常與王權和保護神有關。圖坦卡蒙(Tutankhamun)的墓葬中就至少發現了26 件胸飾。
在古希臘,黃金也同樣具有身份價值。在古希臘詩人荷馬(約公元前1000 年)的《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yssey)的描述中,黃金既是凡人財富的符號,也是神祇們神通偉力的象徵。
中國
網狀金質劍柄鑄件, 高9.8 釐米, 中國,東周時期。
並非所有的權力精英都選擇黃金來彰顯他們的地位。中國古代的許多時期,黃金白銀的地位並不像其他文化中那樣崇高,中國也從未有過一段以黃金為主要貨幣的時期。商朝(公元前1600 年至前1046 年)統治者由一支強大的戰士精英隊伍組成,祖先崇拜具有重要意義。他們將青銅鑄造提升到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用於祖先祭祀儀式中供奉的容器,同時他們將玉視為最高級別的材料。在貴族精英們的墓葬中,黃金很少被當作珍貴的財寶,有金時僅僅用來作為裝飾。在中國的這段早期歷史中,黃金一般很少被使用,除了鮮為人知的少許例外。與中原的商朝大致同期的四川省三星堆文化則大量使用了黃金。在其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黃金製品,但除此我們對這一文化的人和事所知甚少。儘管他們必定與商朝有過聯繫,但在同時期和之後的文獻中均未提及。幾個世紀之後,從東周(公元前770 年至前256 年)開始,中國才大量使用黃金,但在最重要的冥器上也未能替代青銅和玉。
直到唐朝(公元618 至907 年),雖然我們知道某些高級官僚在接受與皇室有關的爵位分封時會被賜以黃金腰帶,但從總體上說,黃金的等級仍在玉之下……
摘自《金子:一部社會史》,[英]蘇珊·拉·尼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4月
轉自「北大博雅好書」微信公眾號(boyabook),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