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毛主席在給徐特立60歲壽辰的祝賀信中寫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當革命失敗的時候,許多共產黨員都離開了共產黨,有的甚至跑到敵人那邊去了,你卻在1927年秋天加入了共產黨……」
而此時,徐特立作為八路軍駐湘辦事處代表,已經奔赴湖南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宣傳黨的抗日方針政策,奮戰在革命的第一線。
徐特立是湖南長沙人,生於1877年,比毛主席大16歲。他由一個貧苦農民的孩子,逐漸成長成為一名進步的知識分子,又走上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道路。
徐特立與學生毛主席
從1905年開始,徐特立先後創辦了梨江高小、五美初小、長沙師範、長沙女子師範等多所學校。在《六十自傳》中,徐特立頗為自豪地寫道:「長沙縣(現在的長沙市)的教育,民國八年以前,差不多都是我一手辦的……」正因如此,民國初期,徐特立有教育界的「長沙王」之稱。
徐特立年輕時就是一位血氣方剛的愛國志士,而且還做過一件讓全國民眾敬佩不已的壯舉,這就是「斷指寫血書」。
1908年,搖搖欲墜的大清朝終於在立憲派的鼓譟之下,宣布9年後召開國會,正式立憲。但江蘇、湖南等地的立憲派人士認為9年時間太長,等不了,紛紛上疏請求提前召開國會或先開個臨時國會。一時間,請願速開國會的呼聲得到了愛國人士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
湖南各界推舉羅傑、劉善渥等4人組成請願團,決定赴滬召開請願會議。
正在長沙修業學校任教員的徐特立找來一把菜刀,將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用鮮血書寫了「請開國會,斷指送行」八個字,託人將血書送給羅傑,以表達他支持請願的堅定決心。
為了喚起民眾爭取國民權利的民主意識,請願代表將徐特立的血書印成紅色傳單,分送各省,廣為散發。有人還把徐特立「斷指寫血書」的故事編成新戲,在天津演出。
徐特立血書的原件,由保存者張清華先生於1950年2月27日捐贈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徐特立積極參加湖南起義,被推為長沙副議長,翌年又任省教育司的科長。他一身清正進入官場後,頓覺黑暗無比,不久返回教育界,任長沙師範學校校長。
1913-1919年,徐特立受聘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講授教育學、各科教學法及修身等課程,培養了毛澤東、蔡和森、李維漢、田漢、許光達等學生。徐特立艱苦樸素的作風,不動筆墨不讀書的主張,給毛澤東學生的影響很深。
毛主席後來曾說過,當時最敬佩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楊懷中先生(即他後來的嶽父),一位是徐特立先生。
1919年,國內興起赴法國勤工儉學熱潮,年已42歲的徐特立也報名前往,成為年紀最大的留學生。在法國四年間,他邊做工邊學法語,後入巴黎大學學習自然科學。
在法國,徐特立積極支持學生組織反對中法反動派的活動。國內軍閥政府為了籠絡他,通過使館告之可給一個「赴法考察」的名義,每年有1000塊大洋的薪俸。徐特立對此嗤之以鼻,仍在鋼鐵廠勤工儉學,乾重活有困難便給同學做飯。
回國後,徐特立任長沙第一女師校長,被公認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
1927年大革命失敗,在不少共產黨員叛變脫黨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卻拒絕了反動派對他的拉攏、利誘,毅然決然地拋棄一切,冒著殺頭的危險,以50歲年齡入黨。隨後,他參加了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二十三軍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隨部隊一路血戰到贛南。
1930年,在敵人的重重封鎖和包圍中,徐特立在立腳不久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蘇維埃教育,領導創辦了蘇維埃大學、師範學校、農業學校等各類學校以及各種夜班和培訓班,為當地工農幹部群眾帶去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各種生產技術、技能和知識。
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開始長徵,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徐特立竟然義無反顧地隨紅軍主力轉移,成為紅軍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長徵老兵。
徐特立主持根據地教育期間,為使勞動群眾更快地識字,便將在他在蘇聯留學時與瞿秋白等一道研究擬定的28個拼音字母推廣到教學中。美國記者斯諾訪問陝北時,發現十分落後的山村學校竟率先推廣符合世界潮流的拼音化文字,感到極為驚訝,並在《西行漫記》一書中大力歌頌了徐特立的這項事業,說紅軍在三四年中掃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績比中國農村任何地方幾個世紀中所取得的成績還要大。
解放後拼音字母的確定,也有徐特立的一份功績。
從1930年起,徐特立一直是我黨教育部門的主要領導人,先後任中央蘇區教育部代部長、部長、陝甘寧邊區教育廳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主管教育),是我國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奠基人。
黨中央剛進駐瓦窯堡的時候,當地只有一所學校。一天,徐特立去聽課,他穿著破皮襖,腰系一根繩子,學校的教師還以為他是紅軍的馬夫,沒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馮雪峰一起去聽課。馮雪峰向教師們介紹了徐特立,教師們大吃一驚,原來那穿著極為樸素的「馬夫」,竟是邊區教育廳的廳長。
1937年夏,徐特立在延安
抗戰爆發後,徐特立以八路軍駐湘代表身份從延安返回長沙,一時城內轟動,每日前來拜訪探望者數以百計,其中不少還是親朋故舊。徐特立熱情地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終日長談,不過為節省辦公經費,只招待茶水而從不請人吃飯。兩年後他離開長沙時統計,只是會見法國記者時請過一頓便飯,共花了5塊錢招待費。當時,長沙城內國民黨高官衣裝筆挺,出入乘車。徐特立卻終日身穿八路軍粗布軍裝,撐一把雨傘,徒步在城中奔走,不識者多以為是軍中老夥夫。
1940年,徐特立擔任了延安自然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的院長,在黨的「七大」上當選中央委員。此時,他老當益壯,年近七十還參加了延安青年體育運動會的遊泳比賽。
抗戰勝利後,隨著蔣介石「假和平,真獨裁」面目的揭露,解放戰爭隨之爆發。正值蔣介石調集大軍進攻延安之際,中央決定隆重舉行徐特立70大壽慶典,以顯示邊區軍民從容不迫、臨危不懼的氣度,與國民黨反動派血戰到底的信心。
祝壽大會由朱德主持,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均出席了。會上宣讀了黨中央的賀信。賀信稱徐特立「代表了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最優秀傳統」,「對於民族和人民的事業抱有無限忠誠」,把徐特立的「一切優秀品質發揚光大是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的革命任務」。
毛主席還為徐特立70大壽題詞:「堅強的老戰士」。朱總司令的題詞,則是「當今一聖人」。
建國後,徐特立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宣部副部長、全國人大常委等職。他多次寫信給女兒徐靜涵、女婿陶錚吾,鼓勵孩子們政治上要求進步、關心國家的振興。
在1951年9月的信中,他說:「政治不在口裡能說大道理,而在能和勞動群眾站在一起,自己的困難放在第二位,勞動群眾集體的困難放在第一位,還要注意國家在建設時期的困難。」
在1953年9月的信中,他說:「知我希望你們每一日每一時都不要只為自己著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難,下半晚一定要想群眾的困難,以及政府的困難,機關負責人的困難。這樣去做人,自己的個人苦惱沒有了,胸懷開展了,就不知不覺變成了一個前進分子。」
徐特立非常敬佩他的學生毛主席。一次,徐特立聽見有人對他孫女說:「你爺爺是毛主席的老師。」他連忙擺手說:「快莫這麼說,快莫這麼說,毛主席是我的老師。毛主席年輕的時候,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聽過我的課,我只是他的一日之師,而毛主席則是我的終身之師。在舊社會,我想對人民貢獻一點力量,但摸索了幾十年,找不到出路。1927年我讀了毛主席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得到啟發,看出了中國革命的前途,就在這個時候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懂得了革命,從此以後,我總是向毛主席學習。」
徐特立始終保持勤儉的作風,直到晚年每天只泡一杯清茶,喝到深夜不許換茶葉。他只有一雙皮鞋、一套呢制服,而且是在外出活動時才穿。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與世長辭,享年92歲。(劉繼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