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 工信部長苗圩破題工業強國

2021-01-10 鐵臂商城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3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首度披露了規劃綱要制定細節,他強調「這是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苗圩指出,在中國工程院150多名

專家

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工信部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中國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按照三步走的戰略,「中國製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要力爭通過這十年的努力,進入全球製造業的第二方陣,為後兩步走奠定好的基礎。  

問:數據顯示,我國PPI已經連續30多個月下跌,PMI亦低於榮枯線。我國製造業面臨怎樣的形勢,應該如何應對?
  苗 圩:

確實像你所說的,自2012年3月以來到今年1月份,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35個月下降,這是歷史上少有的。比如去年,我國PPI下降了1.9%,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2.5%,生活資料價格同比持平。

  產生這種情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上遊能源、原材料、礦石價格下降;二是國際輸入性價格下降,比如煤炭原油價格大幅波動,輕工產品比如棉花,從最高1.9萬元/噸降到1.35萬元/噸,幅度相當大;三是我國產能過剩。這些問題來源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速調整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三期疊加的結果。 

  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四方面入手:一要堅定不移地調整產業結構,把長期以來以重化工業為主,以大量出口基礎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作適當調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國際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我們要做產業結構調整,要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發展。二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固樹立企業是

技術

創新的主體,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制,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增加產品中的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同時要加大對技術改造支持力度。三要按中央要求壓縮部分行業的嚴重過剩產能,在一定時間內比較好地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包括暫停批准新上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方面的產能,在建產能也要停建或緩建,用一段時間消化過剩產能。四是工信部一直在抓也取得很好效果的淘汰部分落後產能這項工作。通過這些措施,把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上去,產業結構轉變過來,為這些行業和企業新一輪發展奠定好的基礎。  

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7%的GDP增長目標,對工業應該是一個考驗,是一個不低的目標。
  苗 圩:

上世紀90年代之前,我們在計劃經濟或者說短缺經濟下,只要能生產出來基本不愁銷。本世紀以來,工業產品大量出口帶來了經濟發展新的需求。在新一輪發展中,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地調整產業結構,再依靠過去消耗大量資源、能源,大量帶來環境負面影響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以持續了。   

問:剛才我們談到了工業面臨的一些壓力。從區域上來看,現在長三角、珠三角的企業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市場萎縮、產業轉型的壓力,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的東三省,企業也在大規模虧損,中西部地區作為產業轉移承接地也面臨很多問題。中國製造究竟面臨什麼樣的難題?工信部將如何解決?
  苗 圩:

這些問題是我們發展中一直存在的問題。比如區域產業發展定位不夠清晰,區域產業結構趨同,沒有形成相互聯繫的主體功能區,另外各地區在發展中基本處於互相競爭的關係,而不是競爭和合作關係。隨著經濟增速下行,這方面問題越來越突出。

  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多管齊下,採取綜合性措施。一是落實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促進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地。哪些區域適合發展?哪些區域限制發展?哪些區域嚴格禁止發展?過去有一個主體功能區的規劃,要把規劃落地。二是要建立區域間協同發展的關係。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三大區域發展的戰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要把三個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好落實好。三是促進產業有序轉移。沿海地區一些產業,由於受到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提出要轉移到成本更低、對企業發展更有利的區域,並且有的已經開始採取行動。我們想藉助落實好三個區域協同發展的規劃,能夠促進產業有序地向中西部轉移。四是建立好企業聚集發展的環境。我們前期已經在各省批准設立了很多

新型

工業化示範基地。在這個基礎上,在促進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包括京津冀之間協同發展,設立工業園區。通過這一措施使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每個區域發展也有自己的產業定位,也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3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首度披露了規劃綱要制定細節,他強調「這是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苗圩指出,在中國工程院150多名

專家

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工信部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中國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按照三步走的戰略,「中國製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要力爭通過這十年的努力,進入全球製造業的第二方陣,為後兩步走奠定好的基礎。  

問:數據顯示,我國PPI已經連續30多個月下跌,PMI亦低於榮枯線。我國製造業面臨怎樣的形勢,應該如何應對?
  苗 圩:

確實像你所說的,自2012年3月以來到今年1月份,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35個月下降,這是歷史上少有的。比如去年,我國PPI下降了1.9%,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2.5%,生活資料價格同比持平。

  產生這種情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上遊能源、原材料、礦石價格下降;二是國際輸入性價格下降,比如煤炭原油價格大幅波動,輕工產品比如棉花,從最高1.9萬元/噸降到1.35萬元/噸,幅度相當大;三是我國產能過剩。這些問題來源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速調整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三期疊加的結果。 

  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四方面入手:一要堅定不移地調整產業結構,把長期以來以重化工業為主,以大量出口基礎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作適當調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國際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我們要做產業結構調整,要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發展。二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固樹立企業是

技術

創新的主體,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制,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增加產品中的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同時要加大對技術改造支持力度。三要按中央要求壓縮部分行業的嚴重過剩產能,在一定時間內比較好地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包括暫停批准新上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方面的產能,在建產能也要停建或緩建,用一段時間消化過剩產能。四是工信部一直在抓也取得很好效果的淘汰部分落後產能這項工作。通過這些措施,把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上去,產業結構轉變過來,為這些行業和企業新一輪發展奠定好的基礎。  

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7%的GDP增長目標,對工業應該是一個考驗,是一個不低的目標。
  苗 圩:

上世紀90年代之前,我們在計劃經濟或者說短缺經濟下,只要能生產出來基本不愁銷。本世紀以來,工業產品大量出口帶來了經濟發展新的需求。在新一輪發展中,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地調整產業結構,再依靠過去消耗大量資源、能源,大量帶來環境負面影響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以持續了。   

問:剛才我們談到了工業面臨的一些壓力。從區域上來看,現在長三角、珠三角的企業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市場萎縮、產業轉型的壓力,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的東三省,企業也在大規模虧損,中西部地區作為產業轉移承接地也面臨很多問題。中國製造究竟面臨什麼樣的難題?工信部將如何解決?
  苗 圩:

這些問題是我們發展中一直存在的問題。比如區域產業發展定位不夠清晰,區域產業結構趨同,沒有形成相互聯繫的主體功能區,另外各地區在發展中基本處於互相競爭的關係,而不是競爭和合作關係。隨著經濟增速下行,這方面問題越來越突出。

  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多管齊下,採取綜合性措施。一是落實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促進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地。哪些區域適合發展?哪些區域限制發展?哪些區域嚴格禁止發展?過去有一個主體功能區的規劃,要把規劃落地。二是要建立區域間協同發展的關係。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三大區域發展的戰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要把三個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好落實好。三是促進產業有序轉移。沿海地區一些產業,由於受到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提出要轉移到成本更低、對企業發展更有利的區域,並且有的已經開始採取行動。我們想藉助落實好三個區域協同發展的規劃,能夠促進產業有序地向中西部轉移。四是建立好企業聚集發展的環境。我們前期已經在各省批准設立了很多

新型

工業化示範基地。在這個基礎上,在促進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包括京津冀之間協同發展,設立工業園區。通過這一措施使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每個區域發展也有自己的產業定位,也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問:可能這就要更突出整體布局?
  苗 圩:

這需要整體布局,也需要我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比如一些要素的流動要能更加順暢,解決企業跨區域發展兼併重組所帶來的GDP核算、稅收分兩地繳納中的一些問題,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問:我們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發展規劃。它是否是中國製造業未來的整體規劃和路線圖,基本思路是什麼?與德國工業4.0相比,有哪些差別?  苗 圩:

今年兩會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制定「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這是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回顧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在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這也是在歷史上我們時隔150年之後,重新又佔據了製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我們是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強國,還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產業發展還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另外,我們還應該有一些重要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些方面表明,我們還需要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去轉化、去努力、去奮鬥。

  根據這個思路,在中國工程院150多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我們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中國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我們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中國製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也是一個路線圖,也有它的時間表。

  待國務院審批通過發布後,我們還要組織工業行業認真宣貫這個綱要。這個綱要的主要內容大致是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創新驅動,二是質量為先,三是綠色發展,四是結構優化,五是人才為本。通過實施規劃綱要,我們為後兩步走奠定好的基礎。通過這十年的努力,我們能進入全球製造業的第二方陣。

  「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既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中國和德國工業發展的水平不在一個起點上,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德國實現工業4.0也需要8~10年,並不是德國現在已經實現了工業4.0,它在時間上和我們的「中國製造2025」大體在一個時間段。從內容上看,德國工業4.0和我們前期提出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我看到一個介紹德國工業4.0很形象直觀的場景:工業3.0是機器設備數位化、智能化,圖上畫的是一個機器人從貨架上抓一個貨物裝進一輛卡車;到工業4.0仍然用了這張圖,只不過在貨架、機器人、汽車上都畫了一條小的弧線,這表明這三者互相都通過無線、寬帶、移動、泛在的網絡聯繫起來。這就很直觀地表明,將來智能化的設備、產品之間,通過有線無線的通訊方式能夠連接在一起,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聯網或者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的講話中也提到了網絡經濟的概念。今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我們要高度重視這方面發展的趨勢,抓住這一輪發展的機遇,趁勢而上,發揮後發優勢。

  如果說有什麼不同,就是我們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不同。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我們的工業企業有些可能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然後才能向4.0發展。我們要結合中國國情、中國工業企業的實際,把發展路徑選擇好,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  

問:中國工業的4.0版本中,智能製造是否是很核心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的智能製造發展到什麼水平?為推動智能製造發展,工信部將採取哪些措施?  苗 圩:

去年以來我們在研究國際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儘管各方面認識並不完全一致,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觀點,但是不同中有共同點。共同點是由於有線特別是無線、移動、寬帶、泛在的網絡的推廣和普及,帶來了新一輪發展的機遇。網際網路能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工業的生產方式,提供了很多新服務、新業態和新發展模式。而且網際網路的技術到現在還沒有走到盡頭,它的應用更是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所以網際網路帶來的變化需要我們高度重視,認真研究。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各國都在研究如何搶佔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我們認為,網際網路和傳統工業行業的融合是要認真重視和搶抓的機遇,這也是所說的制高點的問題。還有一個切入點的問題,或者說主攻的方向。我們經過研究認為,抓智能製造就是我們主攻的方向。前幾年我們已經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兩化融合的試點示範,在這個基礎上把智能製造抓在手裡,這是解決我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 

  過去五年,我國工業企業在研發設計方面應用數位化工具普及率已經達到54%,近五年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現在很多工業企業甩開圖版,搞無紙化設計、數位化模型,這些方面的大量應用,減少了研發周期,提高了設計效率,也降低了研發成本。另外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生產線上數控裝備比重已經達到30%,近五年也是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發展勢頭。 

  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在智能化方面。過去我們使用的一些數控系統、工業機器人,基本上是按人設定的程序作業,它自己並沒有人工智慧。所以就出現過有人在修理機器人的時候,一旦忘記關閉電源,機器人對人造成傷害甚至致死的情況。它沒有智能裝置能感知有人在這作業,設定的程序就不能工作。我們在高端的傳感器、重要的作業系統、數位化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提高智能化的水平,這樣才能達到智能製造的要求。從產品上來說,現在也有一系列智能化的產品,比如工業機器人原來是數控化的、不智能的,將來工業機器人可能智能化。汽車現在還要靠人來駕駛,各國都在研究能不能把人從駕駛位置上解放出來,人真正是坐汽車而不是開汽車,把開汽車交給智能汽車本身和整個道路智能化系統。當然這裡還要有一定的路要走,還有很多技術難題要攻破。現在一些國家已經有這方面的計劃,也有實際的車在路上跑。再比如一些智能化的產品,最典型的是智慧型手機。過去的手機是不智能的,現在的手機把很多計算機的功能、網絡的應用功能全部集合在手機上。從3G開始都是智能化手機了。這是工業產品的智能化。 

  智能製造我們正在研究,這是一個主攻方向,一個切入點。工信部正在參與國家組織的關於智能製造重大工程的研究,我們想從今年開始花大約三年時間,選擇重點領域,選擇一些地區、行業做一些試點和示範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推進智能製造發展。   

問:請您介紹一下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重點。在工業機器人的推廣方面,工信部有何舉措?   苗 圩:

2013年底,工信部發布了《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高端機器人方面國產機器人佔到45%左右市場份額。 

  這幾年國產機器人發展有很大的進步。過去大約一半左右的機器人是用在汽車行業,現在已經突破了這個界限,在電子信息行業等其他工業行業裡都開始得到普及和應用。這方面廣東做得比較好,它們第一次把機器人用在電子信息產業中。過去由於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廣東是加工貿易最發達的省份,在生產線上僱了大量的農民工,來做一些簡單的勞動。由於兩個方面發生變化,一是產品集成度越來越高,二是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這就給機器人在這個行業的發展應用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國際上用于衡量機器人普及的指標是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23臺,德國為273臺,日、韓則已超過了300臺。這表明我們以機器換人還有很大的潛力、很大的市場。

  當然,這也帶來企業生產組織方式、管理方式改變以至於社會上的問題,大量的機器人取代了人,就業怎麼辦?所以我們還要兼顧好中國人口比較多、還有很大就業壓力的情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進行。同時預示著勞動力的培訓越來越重要,幹簡單勞動的勞動力找工作越來越困難了,懂得軟體、計算機,會操作的勞動力需求越來越多了。從職業教育方面還要跟上去。 

  總體上講,抓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一方面要抓產品技術突破和重要配套的組織,另一方面抓好應用。從這兩方面入手,使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問: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會對我國工業轉型升級起到怎樣的作用?
  苗 圩:

工業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推廣應用,將提升我國工業製造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上升和人口紅利減少對我國工業競爭力的影響,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保障安全生產,保持和提升我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問:剛才您也提到了工業網際網路。業界普遍認為,工業網際網路會成為國家經濟和網際網路產業的一個新的增長極。您覺得這個產業的規模和潛力是怎樣的?
  苗 圩:

工業網際網路是順應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一個重點發展領域,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網際網路+」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工業網際網路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在現實中有很多企業也注意到應用網際網路技術來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據國際權威機構估算,在未來20年中,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GDP增量。 

  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積極引導,做好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和發展。從兩方面切入,實現融合發展。第一個方面,就是前面提到的智能製造。第二個方面,就是把網際網路引導工業企業、工業行業中去。網際網路發展方面,中國有一批網際網路企業成為國際競爭的領跑者。把這些企業發動起來,和工業企業密切融合,搭建好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框架,就會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據國際權威機構測算,應用工業網際網路後,企業的效率會提高大約20%,成本可以下降20%,節能減排可以下降10%左右。 

  工信部正在組織論證工業網際網路整體的架構。網際網路時代是自上而下的架構,工業網際網路是自下而上的發展戰略,也就是從數據中心怎麼建、雲服務怎麼用、大數據怎麼分析這些方面入手,從企業到行業到國家乃至到國際。同時也要趨利避害,既要看到它發展有利的一面,也會給我們帶來負面的影響,比如如何保證網絡安全,不被攻擊、不被篡改,如何保護用戶個人的信息安全。這些方面都還需要研究,趨利避害,為發展做一個更好的謀劃。   

問:應該說,現在網際網路跟工業的融合應用還有很大的空間?
  苗 圩:還有很大的空間。現在網際網路應用多半是在營銷環節和售後服務環節、採購環節,如B2C和B2B,以後在製造環節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都會給現有的生產方式帶來顛覆性或者革命性的變化。

  比如說,現在製造大規模消費類的產品,一定是集約製造,這是最經濟最合理的,但問題是對個性化需求的滿足不夠。現在通常是一個企業大批量製造出產品,發送到各地,通過分銷的環節到達用戶手中。將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設計師,你需要的材料和零部件,可以通過網上採購過來,自己也可以把它生產出來。這是最好的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生產方式。

  眾所周知,個性化的定製是附加值最高的。西裝成批生產出來的並不很值錢。

  如果按著量體裁衣做出來的衣服,一定比大批量生產出來的更值錢。   

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提到關於經濟增長的雙引擎。在雙引擎的表述中,一方面是傳統的引擎,擴大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引擎;另一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您怎麼看待新引擎產生的驅動力?
  苗 圩:

過去我們通常重視第一個引擎,就是公共服務類產品的發展,不夠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用的發揮。比如說,我們的發展主要著眼於一些大企業、規格化產品。比如鼓勵研發的政策最終可能大部分落到大企業、大院所。其實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有天然、內生的動力和活力,不要看企業小,創業者只要創辦這個企業,就一定想讓它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一定是這樣。我們再看看發達國家的技術研發成果,當然有一些是大企業自己投入和研發產生出來的,但是大量的還是購買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研發成果為己所用。 

  最典型的是美國矽谷。它們有些是自己研發產品,自己做企業,一步步由小變大做起來,比如惠普、谷歌等公司。也有很多公司認為沒必要自己從頭做到尾,我只要把構想變成分階段的產品或可以工業化的產品,可以把技術成果賣出去,換一筆錢再在這個領域研發新的成果。反過來,大公司也不是事無巨細包打天下,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做,很多的科研成果都是到市場上去發現,買過來繼續做下去。

  所以克強總理提的第二個引擎我們要高度重視。去年我們通過政府改革,特別是工商註冊登記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實繳制,變成了認繳制,把很多前置性審批變成了後置,帶來了很多創業衝動,新增了大量的創業企業。對這些企業我們要更好地呵護,要使它們能生得下來,能長得大,能夠發展得好。這些企業發展得好了,中國經濟肯定就好了。所以,要高度重視這些小微企業、初創的企業。它們每家都有很好的創意,每人都有很好的願景。要注意保護好發揮好它們的積極性,那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潛力將是無限的。  

問:剛才您說到工業網際網路,是不是和物聯網是一個概念?
  苗 圩:

應該說基本上是同一個概念。網際網路解決了人和人之間的信息交互和共享,物聯網是要解決更大維度的人和物、物和人、物和物之間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工業網際網路是物聯網重要的組成部分,只不過物聯網應用的範圍比工業網際網路更大,除了工業之外,還包括金融等各行各業都可以使用。  

問:剛才您還說到中小企業創業。工信部有中小企業創業服務平臺,民間也有很多創業服務平臺比如中關村的車庫咖啡。民間創業服務平臺的大量湧現是否說明,政府的創業服務平臺還不夠多,市場前景還很廣闊?
  苗 圩:

政府無論如何做不過民間的服務平臺,因為它的活力、動力、謀發展的願望,都遠遠高於政府建立的服務平臺。我們也根據現在發展的情況做了一些區分。政府的平臺是把各個平臺集中起來,建立一個樞紐,使它們能夠互聯互通,與服務對象有更多組合,提供更多服務。所以我們在各省(區、市)和計劃單列市建立了政府服務平臺的樞紐,把地方政府辦的、民間辦的公共服務平臺連結到這個樞紐上,通過這個樞紐建立互聯互通、四通

八達

的服務體系。這是我們的總體考慮,組織大家一起把公共服務平臺體系搭建好。

相關焦點

  • 中國力爭2045年成為工業強國
    新華社發朱慧卿作工業4.0是德國政府2013年4月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是指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位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並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
  • 中國製造2025加速部署,工業UPS擔當「守護神」
    中國製造2025加速部署,工業UPS擔當"守護神"。隨著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加速部署,電能作為工業領域的主要能源,保障著整個生產鏈條的正常運行,而工業UPS電源系統則在工業生產中擔當著「守護神」的角色。
  • 中國製造由大變強 樹根互聯發布根雲平臺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莊榮文,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張峰等工信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等相關部委領導,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樹根互聯顧問倪光南,李伯虎院士代表的業界專家出席了會議,與國內外骨幹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及行業資深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展望未來工業網際網路政策、技術動態及產業方向
  • 十九大代表聚焦新型工業化道路:百年強國夢一朝成真
    10月19日,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主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中國電信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楊傑,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錢煥濤,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接受了集體採訪。
  • 小口罩背後,是一套製造強國的工業哲學
    ,但口罩產業的金字塔尖依然被3M、霍尼韋爾、尤妮佳等公司佔據,這背後是一套製造強國的工業哲學。世界衛生組織2月6日發布報告,中國口罩的需求量上升了100倍,價格上升了20倍。很難想像,具有世界上最完整工業體系的中國竟然在小小的口罩上犯了難。
  • 2019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位居第四 屬第三陣列
    來源:新華社原標題: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位居第四 增長態勢明顯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消息,中國工程院等機構於25日發布《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位居第四,屬第三陣列。
  • 我國工業產值早已是世界第一,為什麼還不是工業強國?
    尤其是2001年之後,當時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中國經濟開始置身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國經濟增長開始加速,工業化發展更加迅猛,隨著我國大量的出口商品暢銷全球,我國逐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2006年,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隨後,2010年我國工業產值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這是歷史性的時刻。
  • 中國2019年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位居世界主要國家第四
    《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在北京發布。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此間最新出爐的《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以110.84分的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在被跟蹤測評的世界九個主要國家中位居第四,處於第三陣列。
  • 多部委發力推動 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大潮來臨
    □我國製造業數位化水平與世界製造強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主管部門將多措並舉,支持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  □新能源汽車等細分領域的領先優勢將進一步強化  「傳統製造業普遍利潤都不算很高
  • 工信領域本周(11月23日-29日)要聞回顧
    本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發布了哪些重要政策?發生了哪些大事要聞?「工信領域本周要聞回顧」欄目幫您快速瀏覽。連結習近平向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致賀信② 工信部: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提案辦理工作11月2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辜勝阻率隊走訪工業和信息化部,就政協重點提案辦理進行座談。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肖亞慶主持會議,並匯報部提案辦理總體情況。
  • 40年40個瞬間| 中國製造(2000年12月31日)
    伴隨著科技創新,中國製造已經不是低端製造的代名詞,而是加速轉型升級,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視覺中國)「Made in China」產品已成為全球消費者眼中的香餑餑,中國製造的品牌影響力在國際排名不斷攀升,國際友人紛紛點讚中國製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發展迅猛,從引進來到自主創新,從世界工廠到建立完備的工業體系,製造業的規模、國際競爭力和科技含量有了質的飛躍。
  • 錢煥濤代表:四新四化四提 打造山東新工業
    對於如何引領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打造山東新工業,錢煥濤表示,山東的工業體量較大,但是產業結構偏重。山東省傳統產業約佔全省工業的70%,這70%中又有70%是重化工業。這是山東工業結構的一個顯著特點。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十八大以來,山東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工信部的要求,採取了諸多措施,如按照「敲開核桃、一業一策」的思路,制定了22個重點行業轉型升級的行動方案,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召開了企業家隊伍建設會議、品牌建設會議,分別出臺了意見。
  • 軟體定義設備和智能製造被寄予厚望
    《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是近期實施的重大國家戰略,將於2020年前形成若干新興產業發展示範區,支撐製造強國建設,提升製造業技術改造和升級能力,標誌著「一帶一路」重大國際合作平臺的基本成形。
  • 為中國實業振興鼓與呼
    另外,工信部部長苗圩部長、國資委主任肖亞慶、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總監齊竹泉、瀋陽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劉曉東、武漢市人民副市長程用文等重量級的嘉賓也去到現場,共同為振興實體經濟建言獻策。據悉,在活動現場,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總監齊竹泉出席並致辭,以下為致辭全文:尊敬的苗圩部長,尊敬的肖亞慶主任,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好!
  • 「十三五」期間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步履堅實
    來源:人民日報10月2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介紹了「十三五」時期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發展成就。綜合實力再上臺階,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優質企業加快壯大,開放水平不斷提升。
  • 【謀新篇 開新局】以釘釘子精神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訪省工業...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謀新篇 開新局】以釘釘子精神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訪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臧秋華近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臧秋華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謀劃實施「十四五」發展規劃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臧秋華表示,全省工信系統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學合理編制我省工業和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全方位推進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高質量發展。
  • 一年花187億進口,美日德長期壟斷市場,中國用19年「破局「!
    所謂的工具機,簡單來說就是「製造機器」的機器,所以它被稱為「工業之母」。根據加工方式的不同,工具機可分為金屬切削工具機、鍛壓工具機和木工工具機等,機械產品的零部件都是用工具機加工出來的,所以工具機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大到高鐵、飛機,小到手機、手錶的製造都離不開工具機。
  • 中船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奠基 中國船舶滬東中華新廠區開建
    此工程是落實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與上海市政府2018年12月籤訂的戰略合作協議精神、推動在滬船舶企業布局優化調整和轉型發展,也是深入貫徹落實海洋強國、科技強國、軍民融合、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推動我國船舶海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標誌性工程。
  •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65.5%,農業...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8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舉行了《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暨「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發布會獲悉,該報告包括1個主報告及綜合篇、經濟篇、社會篇、生態環境篇等4篇19個專題研究報告。
  • 中國製造 丁卯之間
    不禁自問,有誰會深深體味到每一縷茶香背後,每一片茶葉的源頭,都是美麗中國的精彩綻放,蘊含著綠色中國的發展之夢。可以說,用大師的工匠精藝在茶的揉捻之間,展露著中華品質文化的香氣渾厚與滋味濃醇,蘊藏著五千年文明的質量精髓。        好茶需配好水,明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談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