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3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首度披露了規劃綱要制定細節,他強調「這是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苗圩指出,在中國工程院150多名
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工信部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中國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按照三步走的戰略,「中國製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要力爭通過這十年的努力,進入全球製造業的第二方陣,為後兩步走奠定好的基礎。
問:數據顯示,我國PPI已經連續30多個月下跌,PMI亦低於榮枯線。我國製造業面臨怎樣的形勢,應該如何應對?苗 圩:
確實像你所說的,自2012年3月以來到今年1月份,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35個月下降,這是歷史上少有的。比如去年,我國PPI下降了1.9%,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2.5%,生活資料價格同比持平。
產生這種情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上遊能源、原材料、礦石價格下降;二是國際輸入性價格下降,比如煤炭原油價格大幅波動,輕工產品比如棉花,從最高1.9萬元/噸降到1.35萬元/噸,幅度相當大;三是我國產能過剩。這些問題來源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速調整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三期疊加的結果。
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四方面入手:一要堅定不移地調整產業結構,把長期以來以重化工業為主,以大量出口基礎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作適當調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國際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我們要做產業結構調整,要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發展。二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固樹立企業是
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制,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增加產品中的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同時要加大對技術改造支持力度。三要按中央要求壓縮部分行業的嚴重過剩產能,在一定時間內比較好地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包括暫停批准新上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方面的產能,在建產能也要停建或緩建,用一段時間消化過剩產能。四是工信部一直在抓也取得很好效果的淘汰部分落後產能這項工作。通過這些措施,把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上去,產業結構轉變過來,為這些行業和企業新一輪發展奠定好的基礎。
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7%的GDP增長目標,對工業應該是一個考驗,是一個不低的目標。苗 圩:
上世紀90年代之前,我們在計劃經濟或者說短缺經濟下,只要能生產出來基本不愁銷。本世紀以來,工業產品大量出口帶來了經濟發展新的需求。在新一輪發展中,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地調整產業結構,再依靠過去消耗大量資源、能源,大量帶來環境負面影響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以持續了。
問:剛才我們談到了工業面臨的一些壓力。從區域上來看,現在長三角、珠三角的企業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市場萎縮、產業轉型的壓力,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的東三省,企業也在大規模虧損,中西部地區作為產業轉移承接地也面臨很多問題。中國製造究竟面臨什麼樣的難題?工信部將如何解決?苗 圩:
這些問題是我們發展中一直存在的問題。比如區域產業發展定位不夠清晰,區域產業結構趨同,沒有形成相互聯繫的主體功能區,另外各地區在發展中基本處於互相競爭的關係,而不是競爭和合作關係。隨著經濟增速下行,這方面問題越來越突出。
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多管齊下,採取綜合性措施。一是落實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促進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地。哪些區域適合發展?哪些區域限制發展?哪些區域嚴格禁止發展?過去有一個主體功能區的規劃,要把規劃落地。二是要建立區域間協同發展的關係。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三大區域發展的戰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要把三個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好落實好。三是促進產業有序轉移。沿海地區一些產業,由於受到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提出要轉移到成本更低、對企業發展更有利的區域,並且有的已經開始採取行動。我們想藉助落實好三個區域協同發展的規劃,能夠促進產業有序地向中西部轉移。四是建立好企業聚集發展的環境。我們前期已經在各省批准設立了很多
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在這個基礎上,在促進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包括京津冀之間協同發展,設立工業園區。通過這一措施使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每個區域發展也有自己的產業定位,也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3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首度披露了規劃綱要制定細節,他強調「這是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苗圩指出,在中國工程院150多名
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工信部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中國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按照三步走的戰略,「中國製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要力爭通過這十年的努力,進入全球製造業的第二方陣,為後兩步走奠定好的基礎。
問:數據顯示,我國PPI已經連續30多個月下跌,PMI亦低於榮枯線。我國製造業面臨怎樣的形勢,應該如何應對?苗 圩:
確實像你所說的,自2012年3月以來到今年1月份,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35個月下降,這是歷史上少有的。比如去年,我國PPI下降了1.9%,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2.5%,生活資料價格同比持平。
產生這種情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上遊能源、原材料、礦石價格下降;二是國際輸入性價格下降,比如煤炭原油價格大幅波動,輕工產品比如棉花,從最高1.9萬元/噸降到1.35萬元/噸,幅度相當大;三是我國產能過剩。這些問題來源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速調整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三期疊加的結果。
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四方面入手:一要堅定不移地調整產業結構,把長期以來以重化工業為主,以大量出口基礎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作適當調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國際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我們要做產業結構調整,要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發展。二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固樹立企業是
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制,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增加產品中的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同時要加大對技術改造支持力度。三要按中央要求壓縮部分行業的嚴重過剩產能,在一定時間內比較好地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包括暫停批准新上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方面的產能,在建產能也要停建或緩建,用一段時間消化過剩產能。四是工信部一直在抓也取得很好效果的淘汰部分落後產能這項工作。通過這些措施,把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上去,產業結構轉變過來,為這些行業和企業新一輪發展奠定好的基礎。
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7%的GDP增長目標,對工業應該是一個考驗,是一個不低的目標。苗 圩:
上世紀90年代之前,我們在計劃經濟或者說短缺經濟下,只要能生產出來基本不愁銷。本世紀以來,工業產品大量出口帶來了經濟發展新的需求。在新一輪發展中,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地調整產業結構,再依靠過去消耗大量資源、能源,大量帶來環境負面影響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以持續了。
問:剛才我們談到了工業面臨的一些壓力。從區域上來看,現在長三角、珠三角的企業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市場萎縮、產業轉型的壓力,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的東三省,企業也在大規模虧損,中西部地區作為產業轉移承接地也面臨很多問題。中國製造究竟面臨什麼樣的難題?工信部將如何解決?苗 圩:
這些問題是我們發展中一直存在的問題。比如區域產業發展定位不夠清晰,區域產業結構趨同,沒有形成相互聯繫的主體功能區,另外各地區在發展中基本處於互相競爭的關係,而不是競爭和合作關係。隨著經濟增速下行,這方面問題越來越突出。
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多管齊下,採取綜合性措施。一是落實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促進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地。哪些區域適合發展?哪些區域限制發展?哪些區域嚴格禁止發展?過去有一個主體功能區的規劃,要把規劃落地。二是要建立區域間協同發展的關係。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三大區域發展的戰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要把三個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好落實好。三是促進產業有序轉移。沿海地區一些產業,由於受到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提出要轉移到成本更低、對企業發展更有利的區域,並且有的已經開始採取行動。我們想藉助落實好三個區域協同發展的規劃,能夠促進產業有序地向中西部轉移。四是建立好企業聚集發展的環境。我們前期已經在各省批准設立了很多
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在這個基礎上,在促進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包括京津冀之間協同發展,設立工業園區。通過這一措施使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每個區域發展也有自己的產業定位,也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問:可能這就要更突出整體布局?苗 圩:
這需要整體布局,也需要我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比如一些要素的流動要能更加順暢,解決企業跨區域發展兼併重組所帶來的GDP核算、稅收分兩地繳納中的一些問題,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問:我們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發展規劃。它是否是中國製造業未來的整體規劃和路線圖,基本思路是什麼?與德國工業4.0相比,有哪些差別? 苗 圩:今年兩會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制定「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這是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回顧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在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這也是在歷史上我們時隔150年之後,重新又佔據了製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我們是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強國,還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產業發展還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另外,我們還應該有一些重要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些方面表明,我們還需要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去轉化、去努力、去奮鬥。
根據這個思路,在中國工程院150多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我們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中國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我們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中國製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也是一個路線圖,也有它的時間表。
待國務院審批通過發布後,我們還要組織工業行業認真宣貫這個綱要。這個綱要的主要內容大致是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創新驅動,二是質量為先,三是綠色發展,四是結構優化,五是人才為本。通過實施規劃綱要,我們為後兩步走奠定好的基礎。通過這十年的努力,我們能進入全球製造業的第二方陣。
「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既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中國和德國工業發展的水平不在一個起點上,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德國實現工業4.0也需要8~10年,並不是德國現在已經實現了工業4.0,它在時間上和我們的「中國製造2025」大體在一個時間段。從內容上看,德國工業4.0和我們前期提出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我看到一個介紹德國工業4.0很形象直觀的場景:工業3.0是機器設備數位化、智能化,圖上畫的是一個機器人從貨架上抓一個貨物裝進一輛卡車;到工業4.0仍然用了這張圖,只不過在貨架、機器人、汽車上都畫了一條小的弧線,這表明這三者互相都通過無線、寬帶、移動、泛在的網絡聯繫起來。這就很直觀地表明,將來智能化的設備、產品之間,通過有線無線的通訊方式能夠連接在一起,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聯網或者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的講話中也提到了網絡經濟的概念。今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我們要高度重視這方面發展的趨勢,抓住這一輪發展的機遇,趁勢而上,發揮後發優勢。
如果說有什麼不同,就是我們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不同。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我們的工業企業有些可能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然後才能向4.0發展。我們要結合中國國情、中國工業企業的實際,把發展路徑選擇好,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
問:中國工業的4.0版本中,智能製造是否是很核心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的智能製造發展到什麼水平?為推動智能製造發展,工信部將採取哪些措施? 苗 圩:去年以來我們在研究國際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儘管各方面認識並不完全一致,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觀點,但是不同中有共同點。共同點是由於有線特別是無線、移動、寬帶、泛在的網絡的推廣和普及,帶來了新一輪發展的機遇。網際網路能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工業的生產方式,提供了很多新服務、新業態和新發展模式。而且網際網路的技術到現在還沒有走到盡頭,它的應用更是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所以網際網路帶來的變化需要我們高度重視,認真研究。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各國都在研究如何搶佔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我們認為,網際網路和傳統工業行業的融合是要認真重視和搶抓的機遇,這也是所說的制高點的問題。還有一個切入點的問題,或者說主攻的方向。我們經過研究認為,抓智能製造就是我們主攻的方向。前幾年我們已經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兩化融合的試點示範,在這個基礎上把智能製造抓在手裡,這是解決我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
過去五年,我國工業企業在研發設計方面應用數位化工具普及率已經達到54%,近五年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現在很多工業企業甩開圖版,搞無紙化設計、數位化模型,這些方面的大量應用,減少了研發周期,提高了設計效率,也降低了研發成本。另外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生產線上數控裝備比重已經達到30%,近五年也是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發展勢頭。
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在智能化方面。過去我們使用的一些數控系統、工業機器人,基本上是按人設定的程序作業,它自己並沒有人工智慧。所以就出現過有人在修理機器人的時候,一旦忘記關閉電源,機器人對人造成傷害甚至致死的情況。它沒有智能裝置能感知有人在這作業,設定的程序就不能工作。我們在高端的傳感器、重要的作業系統、數位化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提高智能化的水平,這樣才能達到智能製造的要求。從產品上來說,現在也有一系列智能化的產品,比如工業機器人原來是數控化的、不智能的,將來工業機器人可能智能化。汽車現在還要靠人來駕駛,各國都在研究能不能把人從駕駛位置上解放出來,人真正是坐汽車而不是開汽車,把開汽車交給智能汽車本身和整個道路智能化系統。當然這裡還要有一定的路要走,還有很多技術難題要攻破。現在一些國家已經有這方面的計劃,也有實際的車在路上跑。再比如一些智能化的產品,最典型的是智慧型手機。過去的手機是不智能的,現在的手機把很多計算機的功能、網絡的應用功能全部集合在手機上。從3G開始都是智能化手機了。這是工業產品的智能化。
智能製造我們正在研究,這是一個主攻方向,一個切入點。工信部正在參與國家組織的關於智能製造重大工程的研究,我們想從今年開始花大約三年時間,選擇重點領域,選擇一些地區、行業做一些試點和示範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推進智能製造發展。
問:請您介紹一下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重點。在工業機器人的推廣方面,工信部有何舉措? 苗 圩:2013年底,工信部發布了《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高端機器人方面國產機器人佔到45%左右市場份額。
這幾年國產機器人發展有很大的進步。過去大約一半左右的機器人是用在汽車行業,現在已經突破了這個界限,在電子信息行業等其他工業行業裡都開始得到普及和應用。這方面廣東做得比較好,它們第一次把機器人用在電子信息產業中。過去由於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廣東是加工貿易最發達的省份,在生產線上僱了大量的農民工,來做一些簡單的勞動。由於兩個方面發生變化,一是產品集成度越來越高,二是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這就給機器人在這個行業的發展應用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國際上用于衡量機器人普及的指標是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23臺,德國為273臺,日、韓則已超過了300臺。這表明我們以機器換人還有很大的潛力、很大的市場。
當然,這也帶來企業生產組織方式、管理方式改變以至於社會上的問題,大量的機器人取代了人,就業怎麼辦?所以我們還要兼顧好中國人口比較多、還有很大就業壓力的情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進行。同時預示著勞動力的培訓越來越重要,幹簡單勞動的勞動力找工作越來越困難了,懂得軟體、計算機,會操作的勞動力需求越來越多了。從職業教育方面還要跟上去。
總體上講,抓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一方面要抓產品技術突破和重要配套的組織,另一方面抓好應用。從這兩方面入手,使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問: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會對我國工業轉型升級起到怎樣的作用?苗 圩:
工業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推廣應用,將提升我國工業製造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上升和人口紅利減少對我國工業競爭力的影響,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保障安全生產,保持和提升我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問:剛才您也提到了工業網際網路。業界普遍認為,工業網際網路會成為國家經濟和網際網路產業的一個新的增長極。您覺得這個產業的規模和潛力是怎樣的?苗 圩:
工業網際網路是順應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一個重點發展領域,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網際網路+」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工業網際網路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在現實中有很多企業也注意到應用網際網路技術來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據國際權威機構估算,在未來20年中,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GDP增量。
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積極引導,做好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和發展。從兩方面切入,實現融合發展。第一個方面,就是前面提到的智能製造。第二個方面,就是把網際網路引導工業企業、工業行業中去。網際網路發展方面,中國有一批網際網路企業成為國際競爭的領跑者。把這些企業發動起來,和工業企業密切融合,搭建好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框架,就會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據國際權威機構測算,應用工業網際網路後,企業的效率會提高大約20%,成本可以下降20%,節能減排可以下降10%左右。
工信部正在組織論證工業網際網路整體的架構。網際網路時代是自上而下的架構,工業網際網路是自下而上的發展戰略,也就是從數據中心怎麼建、雲服務怎麼用、大數據怎麼分析這些方面入手,從企業到行業到國家乃至到國際。同時也要趨利避害,既要看到它發展有利的一面,也會給我們帶來負面的影響,比如如何保證網絡安全,不被攻擊、不被篡改,如何保護用戶個人的信息安全。這些方面都還需要研究,趨利避害,為發展做一個更好的謀劃。
問:應該說,現在網際網路跟工業的融合應用還有很大的空間?苗 圩:還有很大的空間。現在網際網路應用多半是在營銷環節和售後服務環節、採購環節,如B2C和B2B,以後在製造環節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都會給現有的生產方式帶來顛覆性或者革命性的變化。
比如說,現在製造大規模消費類的產品,一定是集約製造,這是最經濟最合理的,但問題是對個性化需求的滿足不夠。現在通常是一個企業大批量製造出產品,發送到各地,通過分銷的環節到達用戶手中。將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設計師,你需要的材料和零部件,可以通過網上採購過來,自己也可以把它生產出來。這是最好的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生產方式。
眾所周知,個性化的定製是附加值最高的。西裝成批生產出來的並不很值錢。
如果按著量體裁衣做出來的衣服,一定比大批量生產出來的更值錢。
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提到關於經濟增長的雙引擎。在雙引擎的表述中,一方面是傳統的引擎,擴大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引擎;另一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您怎麼看待新引擎產生的驅動力?苗 圩:
過去我們通常重視第一個引擎,就是公共服務類產品的發展,不夠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用的發揮。比如說,我們的發展主要著眼於一些大企業、規格化產品。比如鼓勵研發的政策最終可能大部分落到大企業、大院所。其實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有天然、內生的動力和活力,不要看企業小,創業者只要創辦這個企業,就一定想讓它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一定是這樣。我們再看看發達國家的技術研發成果,當然有一些是大企業自己投入和研發產生出來的,但是大量的還是購買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研發成果為己所用。
最典型的是美國矽谷。它們有些是自己研發產品,自己做企業,一步步由小變大做起來,比如惠普、谷歌等公司。也有很多公司認為沒必要自己從頭做到尾,我只要把構想變成分階段的產品或可以工業化的產品,可以把技術成果賣出去,換一筆錢再在這個領域研發新的成果。反過來,大公司也不是事無巨細包打天下,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做,很多的科研成果都是到市場上去發現,買過來繼續做下去。
所以克強總理提的第二個引擎我們要高度重視。去年我們通過政府改革,特別是工商註冊登記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實繳制,變成了認繳制,把很多前置性審批變成了後置,帶來了很多創業衝動,新增了大量的創業企業。對這些企業我們要更好地呵護,要使它們能生得下來,能長得大,能夠發展得好。這些企業發展得好了,中國經濟肯定就好了。所以,要高度重視這些小微企業、初創的企業。它們每家都有很好的創意,每人都有很好的願景。要注意保護好發揮好它們的積極性,那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潛力將是無限的。
問:剛才您說到工業網際網路,是不是和物聯網是一個概念?苗 圩:
應該說基本上是同一個概念。網際網路解決了人和人之間的信息交互和共享,物聯網是要解決更大維度的人和物、物和人、物和物之間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工業網際網路是物聯網重要的組成部分,只不過物聯網應用的範圍比工業網際網路更大,除了工業之外,還包括金融等各行各業都可以使用。
問:剛才您還說到中小企業創業。工信部有中小企業創業服務平臺,民間也有很多創業服務平臺比如中關村的車庫咖啡。民間創業服務平臺的大量湧現是否說明,政府的創業服務平臺還不夠多,市場前景還很廣闊?苗 圩:
政府無論如何做不過民間的服務平臺,因為它的活力、動力、謀發展的願望,都遠遠高於政府建立的服務平臺。我們也根據現在發展的情況做了一些區分。政府的平臺是把各個平臺集中起來,建立一個樞紐,使它們能夠互聯互通,與服務對象有更多組合,提供更多服務。所以我們在各省(區、市)和計劃單列市建立了政府服務平臺的樞紐,把地方政府辦的、民間辦的公共服務平臺連結到這個樞紐上,通過這個樞紐建立互聯互通、四通
八達的服務體系。這是我們的總體考慮,組織大家一起把公共服務平臺體系搭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