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40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實力實現大幅提升,2019年GDP總量超過14萬億美元,達到美國GDP的67%。在經濟迅猛增長的同時,我國工業化也發展較快,只用短短數十年便完成了西方幾百年才能走完的路,這樣的發展成績令全球矚目。
我國工業的發展是從建國後就開始的,尤其是蘇聯當時為我國援助了156個工業項目,這次援助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為我國日後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之後,我國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發展再次提速。
尤其是2001年之後,當時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中國經濟開始置身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國經濟增長開始加速,工業化發展更加迅猛,隨著我國大量的出口商品暢銷全球,我國逐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2006年,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隨後,2010年我國工業產值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這是歷史性的時刻。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英國,隨後展開了對英國的各方面趕超,英國至此走向衰落,歷史總是如此相似。
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9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高達5.59萬億美元,超過整個歐洲,也超過美國、日本的工業增加值總和,約佔全球工業增加值的24%。同期,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也高達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超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總和。
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國工業、製造業規模整體上處於「大而不強」的狀態,目前是全球第一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工業強國和製造業強國。
目前,美國依然是全球科技創新的中心,美國、日本、德國處於全球製造業第一梯隊,屬於工業強國、製造業強國和科技強國,在很多工業、製造業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擁有更多的全球壟斷技術。
那麼,為什麼我國還不是工業強國?就以半導體行業為例,我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3000億美元的晶片,比進口石油的花費還要多,不是我們不想生產而是無法製造。今年華為被制裁的事情備受國人關注,關鍵問題是所有環節都卡在了光刻機上。
目前,全球頂尖光刻機的大部分零配件來自美國、日本、德國、瑞典等製造強國。實際上,我國也可以製造光刻機,但是在精度方面與荷蘭ASML公司頂尖光刻機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以至於我國晶片產業至今都被「卡脖子」。
除了晶片製造,我國在航空發動機、高端數控工具機、新材料等諸多領域都尚未實現重大核心技術的突破,很多關鍵設備及零配件還需要從國外進口。這是我國工業、製造業發展的面臨的問題之一。
我國工業規模早已位居世界第一,那麼何時才能成為工業強國?在規模方面,我國早已位居世界第一,這是不不爭的事實。同時,要想成為工業強國,就要在高端製造業領域實現更多的突破,加大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行業的投入,順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事實上,未來全球的競爭最關鍵的一環是人才,所以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大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在培養和留住本土人才的同時,大力吸引國際化頂尖人才,吸納全球人才為我所用。在人才強國之上,必然會是工業強國、製造業強國及科技強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