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市經信局獲悉,目前市縣兩級已組建「企業方艙」10個,全市204家工業企業納入「企業方艙」進行救治,已康復出艙企業41家,累計提供金融支持90家、15.2億元,貼息、補貼等財政支持450萬元,納稅減免等稅務支持713萬元。
「企業方艙」搭建以來,市政府成立規上工業企業綜合調查組,以電力指數為切入點,重點圍繞產能、訂單、用電、用工及庫存等方面,對全市1272家規上工業企業進行全覆蓋排查和分析,共排查出特困企業90家,困難企業160家。經嚴格審查入艙後,建立檔案,實行名單制管理,「一企一策」制定紓困方案,並將雙千服務融入「企業方艙」管理之中。企業恢復至出艙標準後,由屬地政府指定有關單位進行評估,評估合格即出艙銷號。
全市積極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修改完善《宜昌市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企業方艙」內的工業企業,實際支付的貸款利息按100%給予補貼,最高補貼300萬元。同時組建宜昌市應對疫情金融服務應急中心,抽調全市21家銀行、1家擔保公司和9個政府部門近150人集中辦公,實行「前店後廠」模式,加強各單位後臺業務支援,形成「千人矩陣」隊伍,有效提供應急金融服務。疫情發生以來,全市促成新增授信20477戶、903.4億元,新增放款18886戶、601.1億元,表外融資233筆、167.41億元。
按照合作共建、風險共擔原則,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協商建立風險分擔機制,設立了3000萬元風險補償資金池,通過「抗疫信用擔」、「區域助力擔」等金融產品,落實「見貸即擔」增信措施,應對「企業方艙」幫扶企業產生的資金風險,讓更多金融機構放心支持中小微企業。
截至目前,全市12家主辦銀行通過「綜合問診」模式,已為入艙的66家工業企業制定紓困方案。其中為50家企業提供信貸支持11.7334億元,還將為13家企業提供信貸支持3億元。實施分類救助後,90家特困企業有58家產值實現同比增長,160家困難企業有115家產值同比增長,596家一般困難企業有464家產值同比增長。7月份,全市產值增長在8%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達886家,完成工業產值佔全市的69%,「患病企業」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經營能力,穩市場主體保居民就業成效顯著。
(文章來源:三峽日報)